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是一種廣東省的傳統醫藥,嶺南老字號商業文化的代表。潘高壽在創造輝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根。早在1992年,潘高壽就斥資25萬元,在祖籍開平月山鎮橋頭鄉修建了一條長1.3公里的水泥大道和紀念牌樓。由於假冒產品的出現,潘郁生一方面改良包裝,在報紙、電台作廣告宣傳,發表奇文怪論,同時,擺攤設檔,免費提供川貝枇杷露沖飲等;另一方面,對於仿冒者,則積極訴諸法律,成為保護老字號智慧財產權的典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
  •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 項目編號:971 Ⅸ-11
  • 申報單位:廣東省廣州潘高壽藥業
傳統中藥文化簡介,傳統中藥文化淵源,

傳統中藥文化簡介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
1890年,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開設藥鋪“長春洞”。 之後,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根據嶺南獨特的氣候特徵,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枇杷葉一起熬煉,於1928年製成止咳化痰的新藥,定名為“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對高品質原材料的把關以及嚴格的製作工藝流程,造就了潘高壽在止咳藥行業里一支獨秀、“獨抱枇杷”的局面。潘高壽又是嶺南老字號商業文化的代表。
潘高壽藥業曾在廣州的高第街、西關十三行路豆欄上街、杉木欄路、大同路、和平西路等地以及韶關、香港、澳門、新加坡設廠經營。如今的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東升工業區。
西醫西藥的衝擊,以及歷史上的大火,都使得如今潘高壽中藥文化的發揚光大受到影響,在申報老字號等工作的基礎上,潘高壽中藥文化的保護工作正全面推開。

傳統中藥文化淵源

深得嶺南中藥文化精髓的潘高壽藥業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西醫的衝擊。
辛亥革命後,西醫、西藥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0世紀30年代,德國某廠出品名為“赫利西佛”的止咳藥進入了華南一帶。為爭占市場份額,“赫利斯弗”煞費苦心地將潘高壽川貝枇杷露的主要成分川貝、枇杷的諧音串拼為聯,在報紙上刊登所謂征聯啟事,上聯曰:“穿背琵琶,焉能彈高調”,矛頭直指潘高壽的川貝枇杷露。
面對“洋品牌”的挑戰,潘高壽族人很快就做出了反應,潘郁生在同一報上針鋒相對地對出下聯:“黑脷史弗,那得有良心”。同是用品牌名稱的諧音應對——“黑脷史弗”(‘脷’是粵語‘舌頭’之意,‘史弗’與粵語中的‘屁股’相諧)征聯一經刊出,“洋品牌”惡意征聯的挑釁行為弄巧反拙。
1929年,西醫對中醫的挑戰越發嚴重,當時有留洋背景的專家們刻意將中醫說成是“異端”“巫術”,1931年初,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衛生會議通過了《關於廢止中醫藥提案》,此案一出,激起了中醫中藥界的大反彈,全國迅速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廢止”風潮。廣州中醫藥界在3月19日舉行集會回響,向國民政府發出抗議通電,並提議3月17日為“中醫藥界大團結紀念日”,最終,此項提案被迫撤銷。潘高壽藥行和廣州的許多中醫藥同行都積極投入了這場活動,為確立中醫中藥的合法地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