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柔

潘錫柔

潘錫柔(1935-),上海崇明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系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錫柔
  • 別名:蘆盪泥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崇明縣
  •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雕塑系主任
  • 代表作品:《西湖春曉》《黃賓虹》《魯迅立像》
人物簡介,履歷,從藝經歷,入展與教學,創作、發表與特點,評論,作品賞析,藝術年表,

人物簡介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

履歷

1935年11月4日出生於風光秀麗的崇明島港東鄉一個農民家庭。1942年,潘錫柔就讀於城橋鎮第二中心國小。少年時代的潘錫柔頑皮好動,頭腦靈活聰慧。1945年,潘錫柔順利升入崇明宏達國中就讀,這個時期的潘錫柔開始接觸美術,逐漸喜歡上繪畫藝術。1949年初,14歲的潘錫柔考入上海少年文化美術組,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美術生涯。在校學習期間,潘錫柔十分刻苦,常常是學習繪畫到深夜。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949年月日上海獲得解放,1949年10月,潘錫柔轉讀於上海行知藝術美術組。在這段時間裡潘錫柔系統的學習了美術繪畫技藝和理論。
潘錫柔潘錫柔

從藝經歷

1958年潘錫柔畢業並在雕塑系任教,開始了為之奉獻一生的教育生涯。在畢業之初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許多同代人一樣,經歷了那個特殊的灰暗時代。革命的浪潮,躁動的社會以及三年的困難時期,但他並沒有停止過創作的腳步。當時的中國雕塑以毛澤東文藝思想作為創作指南,具有和平時期特有的革命化和大眾化特徵。無論是政治性的民眾運動還是民眾性的政治運動都使的雕塑這種藝術形式脫不開“運動”的干係。上世紀50-60年代,提倡意識形態化的“深入生活”並回響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服務於工農兵”的精神。這個時期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小憩》(1959)、《山民》(1963)、《少女頭像》(1963)、《心中的歌》(1965)等。觀察潘錫柔在這一時期的作品,紮實的寫實基本功,帶有濃濃的時代烙印,在題材上表達的是地處江南一帶的無產階級勞動人民,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從《少女頭像》和《心中的歌》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雕塑的點、線、面以及對於光影的利用悉數出現,這也是他早期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到了70年代中期,潘錫柔正處年輕力壯,滿懷壯志的投入了國家的建設。身處西子湖畔的他是同一代人中為數不多受邀參與國家重大題材創作的雕塑家。那一時期的雕塑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歌頌領袖等主旋律的創作題材。《歡呼勝利》是文革時期潘錫柔為軍事博物館設計並創作的小稿,1975年在北京進行了放大。這組群雕運用了典型的紀念碑式構圖,柱形螺旋式的上升,巧妙的把人物按在各個不同的位置,滿足了多角度的觀賞並給人一種精神和視覺上積極向上的感受。緊接著同樣為軍事博物館創作了大型浮雕《鴉片烽煙》。1977年潘錫柔參與並完成了毛主席紀念堂室外雕塑,負責北門外西座的《社會主義革命》,時任此組群雕創作工作組長,創作團隊給予了他很大的信任。1977年與著名雕塑家程允賢合作完成了《三領袖》,作品為經典的三人排開站立構圖,和以往領袖像那種高高在上,揮手前進不同,人物動勢質樸,給人一種領袖走入百姓身邊的親切感。包括在1978年完成的《周恩來胸像》,總理雙手抱胸,表情和藹可親,對於人物精神氣質上做到了“神性兼備”。1979帶領學生完成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碑》三組大型浮雕中其中的一組。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好轉,中國雕塑迎來了“黃金時代”。全國性的城市雕塑會議頻頻舉辦,全國性的城市雕塑展和佳作評選活動也順利展開。1988年和1998年潘錫柔先後兩度出訪歐洲,積澱和孕育了多年的創作激情隨之爆發,他進入了一個創作高潮階段,陸續創作了三十多件作品,與此同時在接受社會委託的命題性城市雕塑和非命題城市雕塑,總共大小八十餘件。從祖國最西邊的邊疆克拉瑪依到南端廣西、廣東再到東北三省以及寶島台灣,都有潘錫柔先生的作品。紮根在西子湖畔的他以包容、敞開的胸懷面向全國,也將自己獨特的江南氣質根植在神州大地上。

入展與教學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畫家也迎來了自己的藝術第二春。隨後,潘錫柔創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其作品主要有《播種》、《西湖春曉》、《江南無閒時》、《藍圖》等,其中一些雕塑作品曾在省展和全國美展中獲獎。潘錫柔本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期間,潘錫柔曾兩次飛赴法國、英國、俄羅斯、義大利等地進行考察。潘錫柔積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於一身,長期從事素描、泥塑、雕塑創作等課程以及研究生的教學,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雕塑家,成為該領域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為推動我國的雕塑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潘錫柔現已退休,安度自己幸福的晚年。

創作、發表與特點

潘錫柔猶其擅長肖像創作和熱衷於農村題材的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除得心應手地塑造江南淳樸的農民形象外,他還對室外大型不鏽鋼現代雕塑頗有研究。潘錫柔還曾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過群雕。他的美術作品大部在《美術》等刊物上介紹發表,並被收集於《中國新文藝大系美術集》一書中,許多作品還被收藏在中國奧委會和台灣民間。

評論

以從“生活到藝術”的創作方式,創作出了獨具江南韻味的人物形象。在這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潘錫柔在創作中所表現出的獨特藝術視角和藝術表現力,在藝術個性被概念化淹沒的年代,堅持了個性,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創作了具有鮮明的特徵和典型意義的雕塑作品。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潘錫柔開始從以往宏大的、主題性的、帶有濃郁政治和革命的主旋律創作模式中擺脫出來,在內容、題材、塑造方式以及材料運用中進行了探索。在創作選材上仍以表現江南地域文化、人物氣質、文人之風為主,更注重人物的內在精神表現和時代氣息。其中,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西湖春曉》《黃賓虹像》最具代表性,在人物形象上有極強的選擇性並在選擇性中融入了自己的個性。他用自己的語言重塑一個質樸、渾厚、親切的“新江南”氣息。後期(二十一世紀至今)潘錫柔的作品顯的更為爐火純青,創作方式追求的不再是客觀的準確,而是自己內心的觸摸。如作品《弘一法師》顯得如此“安靜”、含蓄、單純、重傳神、重想像。泥在他手上賦予了流動的“生命”如同江南的水,瑞澤了這片土地。的潘錫柔在風格轉變中顯得如此“安靜”,含蓄、單純、重傳神、重想像的精神自覺的形成。
潘錫柔在公共藝術創作中表現出旺盛的創作活力和多方面的藝術才情。在取材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公共藝術作品中,他結合自己的情感,尊重自然、注重交流、研習當地風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投醪勞師》和《八仙過海》秉承了潘錫柔集象徵、抒情為一體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在名人肖像為題材的公共雕塑上潘錫柔從最初架上雕塑的表現形式中在塑造上反覆推敲、嚴謹刻畫,注重人物性格特徵和氣質表現,運用寫實並結合裝飾等風格進行創作,在有限的載體上儘可能的表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在大型紀念碑雕塑創作上,廣泛吸收現代構成風格的形式因素,將造型觀念、構圖樣式以及作品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等要素結合在一起,在表現形式上呈現一種遞進發展的趨勢。這一系列的作品體現了潘錫柔在公共藝術創作中多樣性的藝術面貌,並注入了時代精神和現代藝術理念。
通過對潘錫柔雕塑作品的選材角度,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梳理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他始終堅持以寫實風格為主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式和在創作中多元化的藝術追求。作為一位江南地域極具代表性的雕塑家,潘錫柔在其半個世紀的雕塑創作中,塑造著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了一個個鮮活生命,促進了城市的文化格調,這獨特的地域文化烙印成就了潘錫柔特別的藝術氣質。他謙遜、樸實、嚴謹、真誠的創作態度和歷史責任感,為當代中國著名雕塑家中獨樹一幟。潘錫柔的藝術成就對於中國當代雕塑藝術風格的創新、探索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藝術研究價值。

作品賞析

《播種》《播種》
《潘天壽》《潘天壽》
《西湖春曉》《西湖春曉》
《黃賓虹》《黃賓虹》
《杭州解放紀念碑》《杭州解放紀念碑》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
《夕陽西下》《夕陽西下》
《雷婆頭峰》《雷婆頭峰》
《三領袖》《三領袖》

藝術年表

1935年 1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崇明縣貧困農民家庭
1942年 就讀於崇明育德國小和崇明第二中學國小
1948年 就讀於崇明宏大國中
1949年 考入上海市少年文化村美術組,當年十月合併到上海行知藝術學校
1953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
1958年 畢業留校任教至退休。其間任教研組長,系副主任,主任等職併兼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指導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等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1989年 赴法國、英國、香港考察
1999年 赴俄羅斯、法國、義大利考察雕塑以及繪畫
雕塑作品:
1958年 創作《播種》
1959年 創作《小憩》
創作《少女頭像》,石膏
1975年 創作《歡呼勝利》,石膏著色,放置於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創作《三領袖》(與程允賢合作),玻璃鋼著色,放置於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1978年 創作《軍民魚水情》,石質浮雕,南昌八一起義紀念碑
1982年 創作《蘇東坡》,花崗岩,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成立之初為杭州啟動城雕所作。放置於杭州蘇堤蘇東坡紀念館
1983年 創作《黃賓虹》,玻璃鋼,為第一屆全國城市雕塑展而作,作品在《美術》、《美術集》發表,後受邀參加海峽兩岸雕塑展。石質放置於中國美術學院,銅質被浙江博物館收藏,第二件收藏於浙江省金華市黃賓虹紀念館。
1984年 創作《西湖春曉》,木雕,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作品以及評論文章發表於《美術》,現為浙江美術館收藏。放大稿被第三屆劉開渠國際雕塑邀請展收藏並放置於蕪湖淮南公園,獲特別榮譽獎。
1989年 創作《江南無閒事》,銅質,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獎,《上海藝術世界》發表。
創作《方誌敏》,玻璃鋼著色,(與沈文強合作)
1991年 創作《魯迅立像》,青銅,參加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展,作品在《美術》發表。放置於浙江省紹興市魯迅路
創作《藍圖》,玻璃鋼著色,為慶祝建黨六十周年所作,作品在《美術》發表,銅質像放置於廣東省深圳市雕塑公園
1993年 創作《黎明前夕》,花崗岩,放置於杭州市革命烈士公園
1994年 創作《雷婆頭峰》,玻璃鋼著色
創作《溪水清清》,玻璃鋼著色,劉開渠紀念館收藏
1996年 創作《春》,不鏽鋼鍛造,放置於上海崇明縣長征農場
1997年 創作《潘天壽》,銅質,獲全國第三屆城市雕塑展優秀獎。放置於杭州市孤山西冷印社旁
1998年 創作《母與子》(小稿),玻璃鋼著色,銅質放大稿置於江西省上饒市和安徽省黃山市
創作《陳經倫》(胸像),石質,放置於杭州市少體校
1999年 創作《鴉片烽煙》,大理石,放置於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2000年 作品《播種》(放大稿),銅質,參加首屆西湖國際雕塑邀請展,置於杭州市太子灣公園
2001年 創作《天倫之樂》參加中國西部風全國巡迴展,其銅質放置於山東省淄博市
2001年 創作《杭州解放紀念碑》,水泥著色,放置於杭州市錢塘江畔
創作《投醪勞師》,青銅,置於浙江省紹興市鑑湖
2002年 創作《八仙過海》,銅質,置於江蘇省姜堰市
2003年 創作《總理與移民》,銅質,置於浙江省新安江水庫紀念廣場
2005年 創作《金仲華》,石質,置於浙江省桐鄉市金仲華紀念館
2006年 創作《習仲勛》,銅質,置於陝西省習仲勛紀念館
創作《竺可楨》,銅質,置於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
2007年 創作《獵獲歸來》,銅質,置於浙江省美術館西大門
創作《豐子愷》,銅質,置於杭州師範大學
創作《魯迅坐像》(小稿),玻璃鋼著色,放大稿置於浙江省委黨校
2008年 創作《渡江紀念碑》(小稿),玻璃鋼著色
創作《弘一法師》,銅質
2009年 創作《百色起義》(劉傑勇、孟慶祝、錢雲可、李星、陳知良參與放大),銅質,作品獲全國城雕年度大獎
創作《舜帝》,銅質,置於浙江省上虞市舜廟大殿
2012年 作品《播種》,銅質,國家博物館和浙江省美術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