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標

潘學標

潘學標,男,博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氣象系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學標
  • 畢業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土壤學
  • 任職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獲獎記錄,學術成果,主持項目,發表論文,軟體著作權,出版著作,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78.10-1982.07 廣西大學農學院 農業氣象 本科 農學學士
1984.09-1987.08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農業氣象學 農學碩士
1991.09-1996.07 中國農業大學 土壤學 理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82.08-1984.08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棉花生態區劃 研究實習員
1987.08-1995.11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所 棉花栽培與模型 助理研究員
1995.12-1997.08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所 棉花栽培與模型 副研究員
1997.09-1999.07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博士後
1999.07-2003.10 中國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副教授
2003.11- 中國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教授

學術兼職

中國科協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畫工作協調委員會 委員(2015-2017)
教育部大氣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委員(2013-2017)
中國農學會 第十屆理事(2013-2017 )
農業部武川農業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 站長(2011- )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 委員(2009-2014; 2014- )
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分會 第5-7屆副理事長(2003-)
中國氣象學會24-26屆 理事(2002-2014)
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副主任(2002- )

研究領域

1. 農業氣候學
2. 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
3. 生物氣候與模型
4. 旱作農業

獲獎記錄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2014年)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排名6
中國農業大學優秀教師(2013年)
中國農業大學優秀班主任(2012-2013年)
寶鋼優秀教師獎(2012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8年)排名2
內蒙古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排名5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2007年)
中國農業大學雙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06年)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2006年)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2005年)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排名9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百篇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獎(2003年)
中國農業大學優秀班主任(2002-2003年)
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排名7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優秀指導教師

學術成果

主持項目

1.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半乾旱偏旱農牧交錯帶聚水保土技術集成與示範"(2006.10-2010.12)
2. 國家高新技術項目(863)“棉花生長系統的數位化可視化技術”(2007-2010)
3. 國家高新技術項目(863)(2007AA10Z228, 2007.7-2010.10)
4. 國家高新技術(863)項目"棉花生長系統的數位化可視化技術"(2007.07-2010.10)
5.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中國農業重大旱澇災害成因及農業災害鏈研究"(2009-2011)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形態可視化模型的棉花冷害精細化診斷系統研究"(2010-2012)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於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的草地分散式模型研究"(2011-2013)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氣候乾暖化背景下降水脈動對荒漠草原草地生態系統恢復力的影響"(2013-2016)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牧交錯帶多時間尺度氣候變化與氣候智慧型農牧業應對機制"(2015-2018)
10.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子課題“年代尺度背景下(半)乾旱區典型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其評價體系”(2012-2016)
11.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課題“夏玉米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效應與適應性栽培途徑研究”(2017—2020)

發表論文

2017年:
1. Hu Q, Pan F, Pan X*, et al., 2017. Dry-wet variations and cause analysis in Northeast China at multi-time scales[J]. Theoretical & Applied Climatology, 1-12
2. Hu Q, Yang N.,Pan F, Pan X*, Wang X.,Yang P., 2017. Adjusting sowing dates imroved potato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semiarid rigion, China, Sustainability, 9(615)
3. Qiuyue Li, Xuebiao Pan*, Lizhen Zhang, Chao Li*, Ning Yang C ,Shuo Han and Caihua Ye, 2017. Response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to projected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The Rangeland Journal
4. Di He, Enli Wangb, Jing Wanga, Julianne Lilleyb, Zhongkui Luo, Xuebiao Pan, Zhihua Pana, Ning Yang, 2017. Uncertainty in canola phenology modelling induced by cultivarparameter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imulated yiel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32: 163-175.
5. 趙海涵,潘學標*,王紫文, 2017. 內蒙古中部地區總輻射日曝輻量計算方法研究[J]. 太陽能學報, 38(07): 1786-1793.
6. 王雪姣,潘學標*,王森,胡莉婷,郭燕雲,李新建, 2017. 基於COSIM模型的新疆棉花產量動態預報方法[J]. 農業工程學報, 33(08): 160-165.
7. 張煦庭,潘學標*,徐琳,魏培,尹紫薇,邵長秀, 2017. 基於降水蒸發指數的1960-2015年內蒙古乾旱時空特徵[J]. 農業工程學報, 33(15): 190-199.
8. 張煦庭,潘學標*,徐琳,魏培,胡琦,尹紫薇,邵長秀, 2017. 中國溫帶地區不同界限溫度下農業熱量資源的時空演變[J]. 資源科學, (11): 2104-2115.
9. 胡琦,董蓓,潘學標*,王瀟瀟,魏培,趙海涵,張煦庭, 2017. 不同時間尺度下華北平原乾濕氣候時空變化及成因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38(05): 267-277.
10. 胡琦,董蓓,潘學標*,姜會飛,潘志華,喬宇,邵長秀,丁夢琳,尹紫薇,胡莉婷, 2017. 1961-2014年中國乾濕氣候時空變化特徵及成因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33(06):124-132, 315.
11. 董蓓,胡琦,潘學標,何奇瑾,姜會飛,喬宇,王瀟瀟,魏培,趙海涵,張熙庭, 2017. 1961-2014年華北平原二十四節氣熱量資源的時空分布變化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38(03): 131-140.
12. 胡琦,譚英,楊鵬宇,王瀟瀟,董蓓,王曉晨,潘學標, 2017.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不同溝壟寬度集雨技術對馬鈴薯的影響[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31(11): 116-121.
2016年:
1. Hu Q, Pan F, Pan X*, Li Q, Shao C, Pan Z, Wei Y, 2016. Trends in agricultural heat and solar radiation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A multistag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6: 2461-2468.
2. Tang Jianzhao, Wang Jing, He Di, Huang Mingxia, Pan zhihua, Pan Xuebiao, 2016.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staple crop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J. Meteor. Res., 30.
3. Jyoti Bhandari, Xuebiao Pan* , Lizhen Zhang, Dhruba Bijaya G. C., Dong Wang lin, Pei Wei and Changxiu Shao, 2016. Biomass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legumes of semiarid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Range Management and Agroforestry. 37(1): 27-31.
4. Qiuyue Li, LinXu, Xuebiao Pan*, LizhenZhang, ChaoLi, NingYang and JiaguoQi, 2016. Modeling phonological responses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species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Environ.Res.Lett.11(2016)015002
5. 白慧卿, 吳建國, 潘學標, 2016. 影響我國荔枝分布的關鍵氣候要素分析[J]. 果樹學報, (4): 436-443.
6. 郭燕雲, 潘學標, 王雪姣, 王森, 高淑敏, 2016. 局地水分空間分布與草地生態系統關係的初步研究[J]. 北方農業學報, 02: 90-94.
7. 胡 琦, 潘學標, 李秋月, 邵長秀, 2016. 氣候變化背景下東北地區太陽能資源多時間尺度空間分布與變化特徵. 太陽能學報[J], 37(10): 2647-2652.
8. 劉琰琰, 張玉芳, 王明田, 陳超, 潘學標, 周雪慧, 2016. 四川盆地水稻不同生育期乾旱頻率的空間分布特徵[J]. 中國農業氣象, 02: 238-244.
2015年:
1. Bhandari J, Pan X*, Bijaya G C D., 2015.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Rain Use Efficiency in Semiarid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J].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2015: 1-7.
2. Hu Q, Pan F, Pan X*, et al., 2015. Spatial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1961–2012, China[J]. Applied Geography, 60: 254-260.
3. Jyoti Bhandari, Xuebiao Pan*, Lizhen Zhang, Pei wei, Changxiu Shao, Dhruba Bijaya G. C., Queyue Li and Imran Mehmood., 2015.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of semi-arid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influence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 and precipitation. Pak. J. Agri. Sci., 52(2), 259-264.
4. Yaling Liu, Zhihua Pan, Qianlai Zhuang, Diego G. Miralles, Adriaan J. Teuling, Tonglin Zhang, Pingli An, Zhiqiang Dong, Jingting Zhang, Di He, Liwei Wang, Xuebiao Pan, Wei Bai9 & Dev Niyogi, 2015. Agriculture intensifis soil moisture decline in Northern China.Sci. Rep. 5, 11261
5. Zhang Jingting, An Pingli, Pan Zhihua, Hao baozhen, Wang Liwei, Dong Zhiqiang, Pan Xuebiao, Xue Qingwu, 2015. Adaptation to a warming-drying trend through cropping system adjustment over three decades: 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ural ecotone of China. J. Meteor. Res., 29(3): 496-514,.
6. Zhiqiang Dong, Zhihua Pan, Pingli An, Liwei Wang, Jingting Zhang, Di He, Huijie Han, Xuebiao Pan, 2015. A novel method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Indicators 48: 49–54.
7. Chen Chao, Pang Yanmei,Pan Xuebiao, Zhang Lizhen, 2015.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Yield in China from 1961 to2010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03: 515-524.
8. 郭燕雲, 潘學標, 李秋月, 2015. 模擬增溫效應對荒漠草原局地小氣候影響的初步研究[J]. 內蒙古農業科技, 04: 40-43.
9. 胡琦, 潘學標, 楊寧, 2015. 北方農牧交錯帶馬鈴薯溝壟集雨技術適宜性研究[J]. 乾旱區地理, 03: 585-591.
10. 胡琦, 潘學標, 張丹, 楊寧, 李秋月, 邵長秀, 2015. 東北地區不同時間尺度下氣溫和無霜期的變化特徵[J]. 中國農業氣象, 01: 1-8.
11. 龐艷梅, 陳超, 潘學標*, 2015.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變化特徵[J]. 農業工程學報, S1: 133-141.
12. 王娜, 王靖, 馮利平, 潘學標, 余衛東, 2015. 華北平原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區採用“兩晚”技術的產量效應模擬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36(5): 611-618.
13. 王瀟瀟, 潘學標*, 顧生浩, 胡琦, 魏培, 潘宇鷹, 2015. 內蒙古地區參考作物蒸散變化特徵及其氣象影響因子[J]. 農業工程學報, S1: 142-152.
2014年:
1. Qi Hu, Feifei Pan, Xuebiao Pan*, Dan Zhang, Ning Yang, Zhihua Pan, Peiyi Zhao, Debao Tuo, 2014. Effects of a ridge-furrow micro-field rainwater-harvesting system on potato yield in a semi-arid region. Field Crops Res, 166: 92-100.
2. Qiuyue Li, Debao Tuo, Lizhen Zhang, Xiaoyu Wei, Yurong Wei, Ning Yang, Yinlong Xu, Niels P. R. Anten, Xuebiao Pan*, 2014.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 The Rangeland Journal, 36: 493–503.
3. Xuejiao Wang, Lizhen Zhang*, Jochem B. Evers, Lili Mao, Shoujun Wei, Xuebiao Pan, Xinhua Zhao, Wopke van der Werf and Zhaohu Li. Predict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on cotton fibre growth and quality: a 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ing approach. AoB PLANTS, doi: 10.1093aobplaplu40
4. He Di, Wang Jing, Dai Tong, Zhang Jianping, Pan Zhihua, 2014.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Gap i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06: 1155-1167.
5. 陳超, 龐艷梅, 潘學標, 2014. 氣候變化背景下四川省單季稻水分盈虧的變化特徵[J]. 自然資源學報, 09: 1508-1519.
6. 胡琦, 潘學標*, 邵長秀, 2014. 內蒙古作物生長季降水資源空間分布及月尺度旱情特徵分析[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10: 61-67.
7. 胡琦, 潘學標*, 邵長秀, 張丹, 王瀟瀟, 韋瀟宇, 2014. 1961-2010年中國農業熱量資源分布和變化特徵[J]. 中國農業氣象, 02: 119-127.
8. 潘志華, 潘學標, 妥德寶, 趙沛義, 安萍莉, 鄭大瑋, 2014. 防沙型農業的內涵、關鍵技術與研究展望[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02: 201-206.
9. 龐艷梅, 陳超, 潘學標*, 劉琰琰, 2014. 未來氣候情景下四川盆地冬小麥生育期氣候資源及生產潛力的變化[J]. 中國農業氣象, 01: 1-9.
10. 唐建昭, 王靖, 潘學標, 楊寧, 劉哲, 2014. 農牧交錯帶油葵光合作用日變化及午休現象的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06: 81-87.
11. 楊寧, 潘學標*, 張立禎, 王靖, 董宛麟, 胡琦, 李秋月, 王瀟瀟, 唐建昭, 劉哲, 趙沛義, 2014. 適宜播期提高農牧交錯帶春小麥產量和水氮利用效率[J]. 農業工程學報, 08: 81-90.
12. 張安凝知, 潘志華, 安萍莉, 王立為, 董智強, 赫迪, 潘學標, 趙沛義, 2014. 氣候變化背景下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生態缺水變化研究——以武川縣為例[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10: 68-75.
2013年:
1. Qiuyue Li, Xuebiao Pan*, Jiaguo Qi, Lizhen Zhang, Xiaoyu Wei, Zhihua Pan and Yinlong Xu, 2013.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In : 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Chief Editor David L Michalk), 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Australia, 1296 -1302.
2. Yanyan Liu, L. Wu, * C. A. Watson, J. A. Baddeley, Xuebiao Pan, and Lizhen Zhang, 2013. Modeling Biological Dinitrogen Fixation of Field Pea with a Process-Based Simulation Model. Agronomy Journal, 106(3): 670-678.
3. Yurong Wei, Yanfang Cao, Zhicun Wang and Xuebiao Pan, 2013. Climate changes and trends in phenology of woody and herb plants in Inner Mongolia 1981–2010. In : 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Chief Editor David L Michalk), 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Australia, 1313-1314.
4. Di He, Yaling Liu, Zhihua Pan, Pingli An, Liwei Wang, Zhiqiang Dong, Jingting Zhang, Xuebiao Pan, Peiyi Zhao, 2013.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during 1961–2009[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7(4): 417-428.
5. Zhao Lingyu, Liu Yaling, Pan Zhihua, An Pingli, Pan Xuebiao, Zhao Peiyi, 2013.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DryLan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04: 585-590.
6. 董宛麟, 于洋, 張立禎, 潘志華, 苟芳, 邸萬通, 趙沛義, 潘學標, 2013. 向日葵和馬鈴薯間作條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J]. 農業工程學報, 07: 98-108.
7. 沈姣姣, 王靖, 潘學標, 李建科, 徐虹, 2013. 播期對農牧交錯帶豌豆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03: 55-60.
8. 沈姣姣, 王靖, 李建科, 潘學標, 徐虹, 高紅燕, 2013. 農牧交錯帶地區油葵適時播種氣象條件分析[J].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03: 237-243.
9. 苟芳, 張立禎, 董宛麟, 于洋, 邸萬通, 趙沛義, 妥德寶, 潘學標, 2013. 農牧交錯帶不同間套作模式的土地生產力[J]. 農業工程學報, 06: 129-141.
10. 沈姣姣, 王靖, 徐虹, 潘學標, 李建科, 高紅燕, 2013. 播期對農牧交錯帶春油菜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08: 58-64.
11. 韓冬薈, 潘學標*, 2013. 解析氣溫變化和物化投入對阿克蘇地區棉花產量的影響[J]. 新疆農業科學, 10: 1946-1953.
12. 韓冬薈, 潘學標*, 2013. 物化投入對阿克蘇地區棉花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33: 177-182.
13. 何亞娟, 潘學標*, 裴志遠, 王連林, 馬志平, 2013. 縣域尺度玉米產量信息空間變異性研究[J]. 農業機械學報, 02: 214-217+231.
14. 何亞娟, 潘學標*, 裴志遠, 馬尚傑, Heather McNirn, Jiali Shang, 2013. 基於SPOT遙感數據的甘蔗葉面積指數反演和產量估算[J]. 農業機械學報, 05: 226-231.
15. 陳超, 龐艷梅, 潘學標*, 韋瀟宇, 2013. 未來四川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的時空變化特徵[J]. 資源科學, 09: 1917-1924.
16. 胡琦, 潘學標*, 邵長秀, 張丹, 楊寧, 2013. 內蒙古降水量分布及其對馬鈴薯灌溉需水量的影響[J]. 中國農業氣象, 04: 419-424.
17. 龐艷梅, 陳超, 潘學標*, 韋瀟宇, 2013. 未來氣候變化對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氣候資源及生產潛力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2: 1526-1536.
2012年:
1. 匡昭敏, 潘學標*, 李莉, 容軍, 何燕, 羅永明, 歐釗榮, 張行清, 陳超泉, 孟翠麗, 2012. 1961-2008年廣西經濟林果寒害演變特徵[J]. 農業工程學報, (S1): 201-209.
2. 王雪姣, 潘學標*, 陳超, 龍步菊, 2012. 基於COSIM模型的棉花冷害預測研究[J]. 棉花學報, (1): 52-61.
3. 陳超, 潘學標*, 張立禎, 龐艷梅, 2012. 種植密度對棉花產量構成、成鈴和棉鈴性狀分布的影響[J]. 中國棉花, (1): 16-21.
4. 李秋月, 潘學標*, 2012. 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空間位移的影響[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6(10): 1-5.
5. 陳超, 潘學標*, 張立禎, 龐艷梅, 2012. 棉花地上部生長的功能-結構模型研究[J]. 作物學報, 38(12): 1-9.
6. 陳超, 潘學標*, 張立禎, 龐艷梅, 劉琰琰, 2012. 棉花地上部形態模擬模型的建立[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2: 1650-1656.
7. 何亞娟, 汪慶發, 裴志遠, 王連林, 馬志平, 潘學標, 2012. 冬小麥產量分階段預測模型[J]. 農業機械學報, (1): 89-93.
8. 趙凌玉, 潘志華, 安萍莉, 潘學標, 趙沛義, 2012. 北方農牧交錯帶作物耗水特徵及其與氣溫和降水的關係——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為例[J]. 資源科學, (3): 401-408.
9. 沈姣姣, 王靖, 潘學標, 馮利平, 趙沛義, 陳辰, 2012. 播種期對農牧交錯帶馬鈴薯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2): 137-144.
10. 鐘思強, 潘學標, 廖冬晴, 黃樹長, 2012. 廣西發展木薯生產的自然資源優勢及對策[J]. 廣東農業科學, (14): 8-10.
11. 董宛麟, 張立禎, 于洋, 苟芳, 趙沛義, 妥德寶, 潘學標, 2012. 向日葵和馬鈴薯間作模式的生產力及水分利用[J]. 農業工程學報, (18): 127-131.
12. 董智強, 潘志華, 安萍莉, 潘學標, 趙沛義, 2012. 北方農牧交錯帶春小麥生育期對氣候變化的回響——以內蒙古武川縣為例[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4): 265-271.
13. 劉亞南, 潘志華, 李超, 安萍莉, 潘學標, 2012. 近50年北方農牧交錯帶氣候月季變化和空間分布規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4) : 96-102.
14. 陳辰, 王靖, 潘學標, 魏玉蓉, 馮利平, 2012. CENTURY模型在內蒙古草地生態系統的適用性評價[J]. 草地學報, 06: 1011-1019.
2011年:
1. 沈姣姣, 王靖, 陳辰, 馮利平, 潘學標, 王芳, 2011. 播種期對農牧交錯帶莜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7(15): 52-56.
2. 高靜, 侯雙雙, 姜會飛, 霍治國, 潘學標, 毛飛, 肖靜, 廖樹華, 盧志光, 2011. 湖北省棉花洪澇災害風險分析[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6( 3): 60-66.
3. 馮利平, 莫志鴻, 黃晚華, 楊曉光, 潘學標, 2011. 湖南省季節性乾旱對雙季稻生長及產量影響的模擬研究[J].作物學報, 37(5): 895-902.
4. 陳燕麗, 龍步菊, 潘學標, 鐘仕全, 莫偉華, 2011. MODIS NDVI和AVHRR NDVI 對草原植被變化監測差異[J]. 遙感學報, 15(4): 831-845.
5. 陳超, 潘學標*, 張立禎, 龐艷梅, 2011. 氣候變化對石羊河流域棉花生產和耗水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 27(1): 57-65.
6. 陳超, 龐艷梅, 潘學標*, 王春艷, 2011. 四川地區參考作物蒸散量的變化特徵及氣候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32(1): 35- 40.
7. 姜會飛, 廖樹華, 潘學標, 候雙雙, 2011. 區域暴雨指標與作物洪澇受災率的關係(英文) [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12(3): 429-434.
8. 符瑜, 潘學標*, 2011. 草本植物物候及其物候模擬模型的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氣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32(3): 319-325.
9. 李秋月, 潘學標*, 王麗, 李克南, 2011. 內蒙古地區氣候資源變化趨勢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32(增1): 19-23.
10. 陳超, 龐艷梅, 潘學標*, 張殿芳, 2011. 氣候變化背景下四川省氣候資源變化趨勢分析[J]. 資源科學, 33(7): 1310-1316.
2010年:
1. Jing Wang, Tianbao Zhao, Enli Wang, Aiang Yu, Xiaoguang Yang, Liping Feng, Xuebiao Pan, 2010.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of diurnal variations i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in an irrigated wheat-maize fielding the North Chian Plain. NZJC&HS, 38, 119-135.
2. Zhao P.Y, W. Yan, D. B. Tuo, Z.Y. Lu, Y. Duan, X.B. Pan, H. C. Li, 2010. Effects of sti\rip Intercropping Under Stubble Retention with biological Fence on Quantity of Soil lost to Wind Eros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3(2): 75-84.
3. 陳超, 龐艷梅, 潘學標, 2010. 近半個世紀以來四川盆地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特徵[J]. 中國農業氣象, 31(增): 27-31.
4. 王芳, 潘學標, 2010. 氣候變化對北方農牧交錯帶人口承載力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 31(增): 90-93.
5. 王曉東, 潘學標, 龍步菊, 李春強, 2010. 近50年來河北省降水和溫度極端事件分析. 中國農業氣象, 31(2): 170-175.
6. 夏哲超, 潘志華, 張璐陽, 周蒙蒙, 潘學標, 妥德寶, 趙沛義, 2010. 基於水分的北方農牧交錯帶植被生態系統退化機理研究――以武川縣為例[J]. 資源科學, 32(2): 317-322.
7. 劉慧, 潘志華, 周蒙蒙, 張璐陽, 安萍莉, 潘學標, 妥德寶, 趙沛義, 2010. 北方農牧交錯帶不同退耕方式對生態健康的影響研究――以武川縣為例[J].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28(1): 175-179, 192.
8. 陳燕麗, 龍步菊, 潘學標, 莫偉華, 2010. 基於MODIS NDVI和氣候信息的草原植被變化監測[J]. 套用氣象學報, (2): 229-236.
9. 周蒙蒙, 潘志華, 陳東東, 潘學標等, 2010. 半乾旱地區不同植被生態體系對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10): 2789-2792.
10. 高浩, 黎貞發, 潘學標, 郭晶, 劉淑梅, 2010. 中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現狀與對策[J]. 中國農業氣象, 31(2): 170-175.
11. 許雲, 龍步菊, 潘學標, 張佳華, 2010. 北地區氣溫內插模型及檢驗方法[J]. 氣象與環境學報, 26(2): 27-30.
2009年:
1. 譚英, 潘學標, 趙士文, 李慶風, 2009. 科普片的創作與客群認知規律的和諧性研究——以《數位化農業》為例[J]. 科普研究, 4(108): 24-29.
2. 趙沛義, 李煥春, 妥德寶, 潘學標, 閆 偉, 段玉, 2009. 作物殘茬與生物籬組合對減輕土壤風蝕的作用[J]. 農業工程學報, 25(8): 231-235.
3. 陳超, 潘學標, 李慧陽, 張立禎, 龍步菊, 2009. 基於COSIM 模型的新疆棉花延遲型冷害指標分析[J].棉花學報, 21(3): 201-205.
4. 高浩, 潘學標, 符瑜, 2009. 氣候變化對內蒙古中部草原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J]. 中國農業氣象, 30(3): 277-282.
5. 符瑜, 潘學標, 高浩, 2009. 中國黃連木的地理分布與生境氣候特徵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30(3): 318-322.
6. 譚英, 奉志偉, 牛寶亮, 潘學標, 2009.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牧交錯區村民認知與應行為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5(23): 413-419.
2008年:
1. L. Zhang, J.H.J. Spiertz, X. Pan, W. van der Werf, 2008. Modeling cott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echanistic crop growth model SUCROS-Cotton in China. ISCMD 2008 conference, Nanjing, China.
2. L. Zhang, W. Van Der Werf, W. Cao, B. Li, X. Pan and J.H.J. Spiertz, 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UCROS-Cotton: a potential 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 for cotton. NJAS,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56, 59-84.
3. Pan Xuebiao, Wei Yurong, Long Buju, Pan Zhihua, 2008.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plant community in north grassland of China. In: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XXI International IGC and VIII IRC conference, 2008, Hohhot, Inner Mogonlia, China. Guang 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GuangZhuo. 899.
4. Wei Yurong, Guo Ruiqing, Pan Xuebiao, Long Buju, 2008.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In: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XXI International IGC and VIII IRC conference, 2008, Hohhot, Inner Mogonlia, China. Guang 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GuangZhuo. 918.
5. 楊晶, 潘學標, 2008.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帶農業氣候及其變化特徵—以武川縣為例[J].內蒙古氣象, (4): 3-5.
6. 王靖, 於強, 潘學標, 尹紅, 張永強, 2008.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熱、CO2通量估算模型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 (28): 2843-2853.
7. 譚英, 王悠悠, 潘學標, 張崢, 楊小蘭, 2008. 農民眼中的氣候變化及農民抗災能力調查[J]. 中國農業氣象, 29(增): 1-5.
8. 安萍莉, 琪赫, 潘志華, 龔晨, 潘學標, 妥德寶, 趙沛義, 2008. 北方農牧交錯帶不同農作制度對土壤風蝕因子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2(5): 26-29.
9. 紫檀, 潘志華, 安萍莉, 潘學標, 妥德寶, 趙沛義, 2008. 北方農牧交錯帶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變化特徵[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3(6): 6-10.
2007年:
1. 王春乙, 張雪芬, 孫忠富, 呂厚荃, 潘學標, 2007. 進入21世紀的中國農業氣象研究[J].氣象學報, 65(5): 815-824.
2. 姜會飛, 潘學標, 龍步菊, 2007. 談談我校農業氣象教學, 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112-114.
3. 劉琰琰, 潘學標, 2007. 中國棉花生產縣域比較優勢分析[J]. 棉花學報, 19(1): 64-68.
4. 魏玉蓉, 潘學標, 敖其爾, 郝璐, 2007. 草地牧草物候發育模型的套用研究——以錫林郭勒草原為例[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5(1): 117-121.
5. 陳小敏, 潘學標, 魏玉榮, 2007. 農牧交錯帶氣候變化及其對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響. 中國農業氣象, 28(增): 8-11.
6. 古書鴻, 潘學標, 趙沛義, 2007. 內蒙古後山地區生物籬防蝕增產綜合效應研究. 中國農業氣象, 28(增): 85-89.
7. 潘學標, 龍步菊, 魏玉蓉, 2007. 內蒙古黃土高原區降水規律與集雨利用潛力分析[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1(4): 65-71.
8. 潘學標, 苟詩薇, 魏玉蓉, 龍步菊, 2007. 氣候變異對內蒙古武川縣麥類作物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3(8): 526-531.
2006年:
1. 蘇艷華, 潘學標, 2006. 內蒙古準格爾旗農業氣候變化特徵分析[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3): 85-89.
2. 劉琰琰, 潘學標, 2006. 中國棉花生產優勢省域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2(10): 360-364.
3. 姜會飛, 霍治國, 潘學標, 廖樹華, 2006. 中國小麥生產的區域比較氣候風險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15(3): 58-65.
4. 楊娟, 趙明, 潘學標, 2006. 基於NURBS和VC++6.0的棉花生長可視化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22(10): 159-162.
5. 劉曉光, 鄭大瑋, 潘學標, 鄭秀琴, 妥德寶, 2006. 油葵稈生物籬和作物殘茬組合抗風蝕效果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22(12): 60-64.
6. 廖要明, 潘學標, 張強, 陳德亮, 2006. 逐日降水量的模擬及其在作物氣候風險分析中的套用[J]. 華北農學報, 21(S2): 206-212.
7. 馬治國, 鄭大瑋, 段玉, 潘學標, 李少斌, 2006. 黃土高原北部農牧交錯帶提高庭院集雨經濟轉化利用效率的技術途徑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27(4): 330-334.
2005年:
1. 李俊, 潘學標, 李菊, 2005. 氣候對棉花產量年型的影響及主要指標的劃定. 見: 中國氣象學會編, 氣象科技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74-275.
2. 譚英, 潘學標, 2005. 鄉村客群氣象信息收視特徵與農業氣象欄目策劃. 見: 中國氣象學會編, 氣象科技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433-434
3. 姜會飛, 潘學標, 吳文良, 2005. 中國小麥生產的時空變異及區域優勢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6(5): 49-42.
4. 鄭大瑋, 王硯田, 潘學標等, 2005. 農牧交錯帶綜合治理及生態保護型農業技術體系與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0(4): 55-61.
5. 楊娟, 趙明, 潘學標, 2005. 基於NURBS曲面的棉花器官建模[J]. 計算機工程與套用, 30: 185-188.
6. 武艷萍, 潘學標, 2005. 四子王旗生物氣候資源及其變異分析[J].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19(1): 126-130.
7. 蘇艷華, 潘學標, 段玉, 張屏, 2005. 準格爾旗黃土高原集雨補灌區不同玉米品種灌漿速率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1(2): 288-290.
8. 托麗娜, 潘學標, 廖要明, 張強, 2005. 新疆棉花生產氣候風險評估的模型方法初探[J]. 棉花學報, 17(2): 122-124.
9. 李俊, 潘學標, 李菊, 2005. 棉花株間競爭對鈴重及成鈴數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11): 120-122, 132.
10. 潘學標, 劉琰琰, 2005. 中國棉花優勢區分析及遙感估產分區. 見: 中國氣象學會編, 氣象科技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77.
11. 潘學標, 龍步菊, 蘇艷華, 余淼, 馬治國, 張屏, 2005. 黃土高原北部坡梁地微地形氣候的溫度變化特徵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1(12): 367-371.
2004年:
1. 潘學標, 何亞娟, 2004. 氣候與農業結構變化對民勤荒漠化的影響. 見: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中國氣象局編, 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研討會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71-298.
2. 托麗娜, 潘學標, 廖要明, 張強, 2004. 基於GIS的新疆棉花氣候風險分析研究. 見: 課題執行專家組 課題辦公室編, 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總裝與業務化試驗研究.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34-239.
2003年:
1. 潘學標, 李玉娥, 2003. 新疆棉花生產區域評估系統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36(1): 37-43.
2. 潘學標, 2003. 基於GIS的中國縣域棉花生產空間分布與變異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 36(4): 382-386.
3. 潘學標, 2003. 開展氣候生態經濟研究與評估, 促進區域持續發展. 見: 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主編, 新世紀氣象科技創新與大氣科學發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分會論文集. 北京: 氣象出版社.
4. 武艷萍, 潘學標, 2003. 基於氣候資源合理利用的種植結構調整與區域發展. 農業經濟(增刊): 46-49.
5. 何亞娟, 潘學標, 2003. 甘肅民勤綠洲種植結構與水資源利用的研究.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1(4): 121-123.
2002年:
1. Pan Xuebiao, Heyajuan, Chenshupeng and Li Kerang, 2002.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S. Chief Editors; Ouyang Zhiyun, Cong Sheng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678-683.
2. 劉洪, 宇振榮, 潘學標, 2002. 不同類型棉花品種乾物質積累及分配規律的研究. 中國棉花, 29(5).
3. 潘學標, 2002. 數位化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中國農業氣候研究. 中國農業氣象, 23(2): 1-5.
4. 潘學標, 2002. 西部旱區氣候資源評估與可持續發展,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3): 38-46.
2001年:
1. 王延琴, 孫忠富, 潘學標, 崔秀穩, 潘士梅, 2001. 兩熟棉促早避霜栽培技術研究. 孫忠富主編, 霜凍災害與防禦技術研究,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331-336.
2. 王延琴, 潘學標, 崔秀穩, 2001. 兩熟棉促早避霜實用技術研究. 孫忠富主編, 霜凍災害與防禦技術研究,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337-343.
3. 王延琴, 潘學標, 2001, 不同密度棉花成鈴分布及鈴重變化規律[J]. 中國棉花, 28(6): 21-22.
4. 甘一忠, 潘學標, 劉流, 2001. 廣西荔枝果樹商業性栽培區的氣候生態適宜度灰色聚類評估[J]. 廣西科學院學報, 17(2): 73-76.
5. 潘學標, 李玉娥, 2001. 氣候對新疆棉花生產影響的區域評估系統研究, 中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研究, 氣象出版社, 51-60.
6. 潘學標, 李玉娥, 2001. 新疆棉花評估模型中的分區與顯示方法, 中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研究, 氣象出版社, 61-66.
2000年:
1. 王延琴, 崔秀穩, 潘學標, 2000. 中棉所35的生長與生理特性簡報[J]. 中國棉花, 27(4): 29-30.
2. 王延琴, 孫忠富, 潘學標, 崔秀穩, 潘士梅, 2000. 兩熟棉促早避霜栽培技術研究[J], 中國棉花, 27(5): 16-17.
3. 潘學標, 李玉娥, 王延琴, 2000. 氣候變異對新疆棉花產量影響的空間分析[J]. 中國棉花, 27(2): 10-13.
4. 潘學標, 王延琴, 崔秀穩, 鄧紹華, 2000. 棉花群體結構與棉田光量子傳遞特性關係的研究[J]. 作物學報, 26(3).
5. 潘學標, 2000. 基於GIS的中國作物生產信息系統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33(2): 110.
6. 潘學標, 2000. 氣候資源評估與農業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方法. 西部開發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周光召主編).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908.
1999年:
1. 潘學標, 1999. 美國棉花計算機診斷管理系統COTMAN. 世界農業, (6), 21-22.
2. 潘學標, 韓湘玲, 王延琴, 崔秀穩, 鄧紹華, 1999. 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COTGROW的建立: Ⅱ.發育與形態發生[J], 棉花學報, 11(4): 174-181.
3. 潘學標, 1999. 棉花栽培生理生態學. 中國棉花可持續發展研究(毛樹春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21.
4. 王延琴, 潘學標, 崔秀穩, 潘仕梅, 1999. 不同打頂時間對棉花生育及產量的影響[J]. 陝西農業科學, (2): 6-8.
5. 王延琴, 崔秀穩, 潘學標, 潘士梅, 1999. 不同密度群體對棉花光能利用率和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耕作與栽培, (4): 14-16.
6. 王延琴, 崔秀穩, 潘學標, 1999. 麥棉兩熟窄行距對棉花生長發育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5): 50-51.
7. 王延琴, 崔秀穩, 潘學標等, 1999. 棉花株間競爭對光能利用和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棉花, 26(8): 19-21.
1998年:
1. 潘學標, 張立楨, 王延琴, 崔秀穩, 李亞兵, Peter Cull, Li Hongjuan, 1998. 不同品種類型棉花光譜反射特性研究[J]. 棉花學報, 14(2): 107-110.
2. 潘學標, 1998. 新疆棉花生產現狀與持續發展前景[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4): 44-46.
3. 潘學標, 崔秀穩, 王延琴, 范正義, 1998. 棉花不同部位器官中的胺基酸含量比較[J]. 植物生理學通訊, 34(4): 278-280.
4. 潘學標, 1998. 荷蘭作物模型的發展與套用[J]. 世界農業, (9): 17-19.
5. 潘學標, 崔秀穩, 王延琴, 范正義, 1998. 棉花葉片胺基酸含量變化研究[J]. 中國棉花, 25(5): 13-14.
6. 潘學標, 1998. 新疆棉花生產與區域持續發展對策.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戰略與對策(中國農學會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569-573.
7. 張立楨, 潘學標, 李亞兵, 王延琴, 崔秀穩, Peter Cull, 李紅娟, 1998. 棉花不同冠層特徵的映像分析[J]. 棉花學報, 10(3): 140-145.
8. 王延琴, 潘學標, 崔秀穩, 潘仕梅, 1998. 轉Bt基因抗蟲棉R93-4生理特性研究[J]. 中國棉花, 25(11): 14-16.
9. 王延琴, 潘學標, 崔秀穩, 潘仕梅, 1998. 纖維素膜覆蓋棉田套用效果初報[J]. 中國農學通報, (6): 58-59
10. 王延琴, 潘學標, 崔秀穩, 1998. 麥套中早熟棉播期試驗研究[J]. 山西棉花(2).
1997年:
1. 潘學標, 韓湘玲, 董占山, 崔秀穩, 王延琴, 鄧紹華, 1997. 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COTGROW的建立: I.光合作用和乾物質生產與分配[J]. 棉花學報, 9(3): 132-141.
2. 潘學標, 王延琴, 崔秀穩, 鄧紹華, 1997. 不同密度對棉花群體光合有效輻射特性影響的研究. 冀魯豫棉花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論壇(洪紱曾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230-233.
3. 潘學標, 1997. 21世紀中國棉花生產發展方向與栽培科學研究對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主編: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研究,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29-138.
4. 潘學標, 王延琴, 崔秀穩, 1997. 棉花生長季降水變化及其影響[J]. 中國棉花, 24(8): 21-22.
5. 潘學標, 王延琴, 崔秀穩, 1997. 棉花生長季溫度變化及其影響[J]. 中國棉花, 24(10): 17-18.
6. 潘學標, 崔秀穩, 王延琴, 1997. 棉花高光效簡化栽培技術初探[J]. 中國農學通報, 13(6): 39-40.
1996年:
1. 董占山, 韓湘玲, 潘學標, 1996. GOSSYM模擬模型在黃淮海棉區的驗證[J]. 棉花學報, 8(6): 318-322.
2. 潘學標, 鄧紹華, 王延琴, 崔秀穩, 董占山, 1996. 麥棉套種對棉行太陽輻射和溫度的影響[J]. 棉花學報, 8(1): 44-49.
3. 潘學標, 韓湘玲, 石元春, 1996. 一個可用於栽培管理的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COTGROW[J]. 中國農業科學, 29(2): 94.
4. 潘學標, 韓湘玲, 石元春, 1996. COTGROW: 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J]. 棉花學報, 8(4): 180-188.
5. 潘學標, 王延琴, 崔秀穩, 鄧紹華, 1996. 棉花葉面積係數的非破壞性速測定方法[J]. 中國棉花, 23(10): 13-14.
1995年:
1. 潘學標, 鄧紹華, 崔秀穩, 蔣國柱, 1995. 中棉所12和中棉所16的光合生產力[J]. 中國棉花, 22(6): 24.
2. 潘學標, 蔣國柱, 1995. 棉花計算機模擬模型與專家系統, 當代世界棉業(劉毓湘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5-222.
3. 王延琴, 潘學標, 1995. 棉田化學除草劑的套用[J]. 中國棉花, 22(5): 37-38.
4. 郭海軍, 董志強, 黃國存, 崔四平, 潘學標, 1995. 陸地棉品種間雜交種雜29高產抗逆生理生化機理研究, 新疆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棉花學會 新疆棉花學會主編),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年, 186.
5. 郭海軍, 董志強, 林永增, 李振山, 李俊蘭, 黃國存, 崔四平, 潘學標, 1995. 黃萎病對棉花葉片SOD、POD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8(6): 40-46.
1994年:
1. 郭海軍, 董志強, 黃國存, 崔四平, 潘學標, 1994. 陸地棉品種間雜交種雜29高產抗逆生理生化機理研究[J]. 華北農學報, 9(增刊): 42-45.
2. 潘學標, 鄧紹華, 王延琴, 崔秀穩, 董占山, 1994. 麥棉套種對預留棉行光合有效輻射的影響[J]. 棉花學報, 6(2): 109-113.
3. 潘學標, 鄧紹華, 王延琴, 崔秀穩, 1994. 草纖維農用地膜棉田套用效果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27(4): 90.
4. 潘學標, 鄧紹華, 崔秀穩, 1994, 黃萎病對棉花葉片光合效率和棉株生長的影響[J]. 棉花學報, 6(增刊): 64-68.
1993年:
1. 潘學標, 鄧紹華, 崔秀穩, 潘曉康, 1993. 麥棉套種方式對棉行太陽輻射分布及棉株生長的影響, 中國農業小氣候研究進展,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50-155.
2. 潘學標, 1993. 我國棉花栽培科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J]. 農牧情報研究, (4): 19-23.
3. 潘學標, 韓湘玲, 1993. 作物生長發育模擬模型研究[J]. 世界農業, (9): 13-15.
4. 潘學標, 1993. 作物生長發育模擬模型的研究進展與現狀. 第一屆全國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學術會文集,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340-346.
5. 潘學標, 龍騰芳, 董占山,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潘曉康, 1993. 棉花生長發育與產量形成模擬模型(CGSM)研究. 第一屆生命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15.
6. 潘學標, 龍騰芳, 董占山,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潘曉康, 1993. 棉花生長發育與產量形成模擬模型研究. 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文集,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461.
1992年:
1. 潘學標, 龍騰芳, 董占山,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潘曉康, 1992. 一個棉花高產栽培生育動態模型[J]. 中國農業科學, 25(1): 91.
2. 潘學標, 龍騰芳, 董占山,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潘曉康, 1992. 棉花生長發育與產量形成模擬模型(CGSM)研究[J]. 棉花學報, 4(增刊): 11-20.
3. 潘學標, 鄧紹華, 蔣國柱, 吳同禮, 董占山, 潘曉康, 崔秀穩, 龍騰芳, 1992. 高產棉花太陽輻射能利用率及乾物質分配規律研究[J]. 棉花學報, 4 (增刊): 53-62.
4. 潘學標, 鄧紹華, 蔣國柱, 崔秀穩, 龐明雄, 1992. 不同熟性品種棉花的器官發育規律研究[J]. 棉花學報, 4(增刊): 63-72.
5. 潘學標,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董占山, 1992. 棉花豐歉年型的氣候分析[J]. 棉花學報, 4(增刊): 73-80.
6. 潘學標, 董占山, 1992. 麥套棉行太陽直達輻射時間的理論模型研究[J]. 棉花學報, 4(增刊): 87-91.
7. 邱竟, 胡萍, 潘學標, 1992. 棉花葉片自然衰老和病害脅迫時SOD, POD活性與光合特性的變化[J]. 棉花學報, 4(1): 57-60.
8. 董占山, 潘學標, 龍騰芳,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1992. 棉花生產管理決策系統CPMSS/CGSM, 全國首屆青年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國科技出版社, 427-432.
9. 宋小軒, 郭金城, 張久緒, 潘學標, 李為, 1992. 棉花感染枯萎病的主要生理代謝變化的研究[J]. 棉花學報, 4(2): 67-72.
10. 董占山, 潘學標, 龍騰芳,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崔秀穩, 1992. 棉花生產管理模擬系統CPMSS/CGSM[J]. 棉花學報, 4(增刊): 3-10.
11. 董占山, 潘學標, 鄧紹華, 蔣國柱, 吳同禮, 崔秀穩, 1992. 棉花生長發育與產量潛力的模擬[J]. 棉花學報, 4(增刊): 21-31.
12. 郭海軍,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潘學標, 1992. 在控制水分條件下棉花高產優質生育與產量模型研究 I.綜合農藝措施的產量函式模型[J]. 棉花學報, 增刊): 31-37.
13. 鄧紹華, 蔣國柱, 董占山, 潘學標, 潘曉康, 吳同禮, 崔秀穩, 1992. 棉花化學調控與產量關係的數學模型研究[J]. 棉花學報, 4(增刊): 45-52.
1991年:
1. 潘學標,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高產優質棉花生長發育模擬模型研究, 作物生產計算機調控系統的研究, 北京農業大學科研處、系統工程室主編,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年1月: 73-79.
2. 潘學標, 宋小軒, 鄧紹華, 崔秀穩, 1991. 黃萎病對棉葉二氧化碳與水汽交換的影響[J]. 中國棉花, 17(5): 45-46.
3. 潘學標, 1991. 中棉16與中棉12的葉片發育特徵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3): 14-20.
4. 潘學標, 董占山, 1991. 春播中棉12生長與潛在產量模擬研究簡報[J]. 浙江農業大學學報, 增刊: 95-96.
5. 潘曉康, 董占山,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潘學標, 龍騰芳, 1991. 棉花生產的調控措施與診斷指標的研究[J]. 計算機農業套用, (1): 80-85.
6. 郭海軍, 蔣國柱, 鄧紹華, 吳同禮, 潘學標, 1991. 在控制水分條件下棉花綜合農業措施的產量函式模型研究[J]. 計算機農業套用, (1): 86-90.
7. 宋小軒, 潘學標, 郭金城, 李為, 1991. 感染枯萎病棉花葉片的二氧化碳與水汽交換[J]. 植物生理學通訊, 27(6): 48.
1990年:
1. 潘學標, 蔣國柱, 鄧紹華, 1990. 棉花葉面積速測與模擬[J]. 中國棉花, 15(4): 32-33.
2. 潘學標, 劉明孝, 蔣國柱, 1990. 棉花光合作用的氣象環境與遺傳型控制[J]. 作物學報, 16(4): 317-323.
1989年:
1. 潘學標, 1989. 不同葉色基因型棉花的一些光合特性比較, 植物生理學通訊, (5): 20-23.
2. 潘學標, 劉明孝, 蔣國柱, 1989. 氣象環境和遺傳型對棉花光合作用及乾物質生產影響的研究[J]. 棉花學報, 1(1): 45-54.
1988年:
1. 潘學標, 鄧紹華, 蔣國柱, 1988. 不同葉位棉葉氣體交換特性研究[J]. 植物生理學通訊, (1): 22-25.
2. 潘學標, 蔣國柱, 劉明孝, 1988. 中棉12光合生態特徵研究[J]. 中國棉花, (4): 25-28.

軟體著作權

1. 潘學標; 龍布菊; 陳超; 張立禎. 棉花生長發育模擬軟體V1.0(COTGROW). 2010SRBJ5790.
2. 潘學標; 張立禎; 陳超; 龍布菊. 棉花生長評估系統V1.0(COSIM). 2010SRBJ5791.

出版著作

1. 北方主要作物乾旱和低溫災害防控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參編.
2. 氣候變化200百問. 氣象出版社, 2016, 主編.
3. 中國旱災風險防範研究. 氣象出版社, 2016, 參編.
4. 北方主要作物乾旱和低溫災害防控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參編.
5. Climate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na. Routledge Taylor & Franceis Group, 2016, 參編.
6. 農業氣候的理論與實踐. 氣象出版社, 2015, 參編.
7. 中國農業適應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研究. 氣象出版社, 2014, 參編.
8. IPCC. 2013 Revised Supplementary Methods and Good Practice Guidance Arising from the Kyoto Protocol, Published: IPCC, 2014, 參編.
9. 農業災害與減災對策.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3, 參編.
10. 氣候變化對中國生態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與適應. 科學出版社, 2013, 參編.
11. 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研究. 科學出版社, 2011, 參編.
12. 地質災害及其減災技術. 化工出版社, 2010, 主編.
13. 乾旱.氣象出版社, 2009, 主編.
14. 北方半乾旱黃土丘陵區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9, 參編.
15. 中國棉花生產景氣報告2005.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參編.
16. 沙塵災害與農業防護(4集).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05, 參編.
17. 中國棉花生產景氣報告.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 參編.
18. 作物模型原理, 氣象出版社, 2003, 主編.
19. 經濟地理與區域發展(面向21世紀教材). 氣象出版社, 2003, 主編.
20. 中國棉花遺傳育種學.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參編.
21. 北京旱情研究與對策. 氣象出版社, 2002, 參編.
22. 數字地球百問. 科學出版社, 1999, 參編.
23.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作物卷2.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9, 參編.
24. 中國棉花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9, 參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