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陽

潁陽

潁陽鎮位於登封市最西部,區劃面積90K㎡,共有25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213個村民小組,4.8萬口人,4.2萬畝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潁陽
  • 地理位置:登封市最西部
  • 區劃面積:90K㎡
  • 歷史:夏代為古綸國
登封市鄉鎮名,本區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名人名事,風景名勝,文化傳統,襄城縣鄉鎮名,

登封市鄉鎮名

潁陽鎮東鄰登封市君召鄉,西依伊川縣江左鄉,南接汝州市下店鄉,北毗偃師市大口鄉,登封鐵路、豫03公路和少(林寺)洛(陽)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潁(陽)汝(州)公路縱貫南北,地處四市(縣)通衢的交通要道。潁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夏代為古綸國,自古為郡縣重鎮。名勝古蹟繁多,有仰韶文化時期的潁陽遺址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郭寨遺址、劉相遺址,現有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

本區概況


潁陽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擁有7座小型一類、二類水庫,37座電灌站和500餘眼機電井,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以“三種三養”(種菸葉、雜糧、大棚蔬菜,養豬、養牛、養羊)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一定的發展。全鎮年種植優質菸葉15000畝,為鄭州市優質煙開發基地、菸葉生產第一鎮;種植穀子、黃豆、綠豆等優質雜糧6000畝,發展2家雜糧加工廠,並在全市首家申請註冊了“紫雲山”雜糧和“嵩山”芥片品牌,已成為鄭(州)洛(陽)地區的農副產品名牌產品;蔬菜大棚已發展至50座,呈旺盛發展勢頭;養殖業發展迅速,現有龍頭企業7家,各類規模專業養殖戶400餘戶,已成為繼菸葉之後的又一富民主導產業。 潁陽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在1.7億噸以上,矽石藏量達1.5億噸,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鋁釩土壤量在10萬噸以上,還有大理石、水晶石、鉀長石等,均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全鎮現有大型煤礦19家,年原煤產量可達100萬噸以上,擁有石英砂、寶石加工、磨料廠等其他類型企業25家。
潁陽鎮區為鄭(州)洛(陽)連線地帶重要的農村人流、物流中心,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現有綜合商場2座,各類工商戶350餘家,每月有6個物資交流大會,輻射周邊三市一縣10餘個鄉鎮,日均人流量達4萬人,市場交易額在100萬元以上。強勁的市場發展勢頭,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全鎮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紫雲山景區在上世紀80年代已被上級旅遊部門命名為登封五大景點之一(其他4處為中嶽廟少林寺觀星台、萁山),現有景點20餘處,日均接待各地遊客5000餘人,景區開發如火如荼,已融入等封市大的旅遊格局之中。

行政區劃


潁陽轄25個行政村分別是:
東區
西區
北區
南區
中區
夏莊
范寨
宋窯
劉寨
潁西
裴塘
張莊
於窯
陳溝
潁北
莊王
劉相
李莊
郭寨
潁東
龐爻
劉村
楊嶺
安寨
郝寨
竹園
李窪
蔣莊
王堂
北寨

歷史沿革

潁陽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初,稱“綸國”,少康中興名,“綸邑”。周朝,為潁邑。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謂綸氏,屬鄭國。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221年)屬魏國。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劃歸潁陽縣轄(縣址在今東金店一帶)。西漢初年,屬潁川郡轄。東漢(公元25-220年間)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設綸氏縣(縣址在今潁陽鎮)。三國(公元 220-280年)屬魏。晉朝(即東西晉,公元265-420年)廢潁陽縣,併入緱氏縣(今偃師縣的緱氏鄉)。十六國時(公元304-439年)歸前後趙、前後燕及前後秦(皆屬河南郡轄)。後魏(北魏公元 466年)獻文帝天寶二年,改綸氏縣為潁陽縣;公元489年,分出潁陽縣西部一部分另設煙陽縣(今西白沙)。北周(公元559年)把潁陽縣全部併入煙陽縣。
隋朝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把煙陽縣改為武林縣;十八年(公元598年)又把武林縣改為綸氏縣;湯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把綸氏縣又改成嵩陽縣,隸屬河南郡。唐朝容宗時(公元586年)把煙陽縣改為武林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改武林縣又為潁陽縣。宋朝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5年),把潁陽縣改為鎮;4年,複製又為潁陽縣、神宗“熙寧”三年,(公元701看)廢去潁陽縣,併入登封縣;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8年)又複製潁陽縣,同時把潁陽、登封二縣劃歸河南府洛陽郡轄。元朝改中京為河南路,潁陽隸屬河南路。清朝初期,登封縣設八鎮,潁陽為八鎮之一;末期縣設十里,潁陽是余柳里。
民國初至十八年(1911年一1929年),仍為里;十九至二十四年(1930年一1935年)潁陽設總團。四鄉各主要村莊,如莊王、蔣莊、李窪、劉寨等設有分團,其餘各村均設鄉約、里長。後來,全縣改設8個區,屬第8區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由八個區合併為3個區,潁陽屬第3區轄並設聯保處。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區為鄉,潁陽是雲峰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5月淪陷,日偽區政府設於夏莊;同年8月,八路軍設區(當時區址沒固定);三十四年(1945年)春,八路軍區址設於北寨。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恢復雲峰鄉。
1948年解放,成立區政府(第3區),區部設在夏莊村。1949年後半年區部遷往君召,潁陽為鎮。1950年成鄉(包括蔣莊、潁陽、夏莊、郭寨、馮堂等都為鄉)。1954年前半年成立119個互助組,後半年成立36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成中心鄉,後半年轉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合大社,成農莊,下轄1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併入君召成立人民公社,潁陽成為管理區,下設中隊。(其中莊王、裴塘、夏莊、劉村、龐爻劃歸胥店公社)。1968年後半年,潁陽成立人民公社,下設18個大隊。1968年9月以後,建立革命委員,下轄18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5月,潁陽改名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設21個大隊管理委員會,191個生產隊。1983年12月,潁陽改成鄉人民政府,下轄22個村民委員會,203個村民小組。1993年9月潁陽鄉撤鄉建鎮。下轄25個村民委員會,206個村民小組。

名人名事


1.元丹丘嵩山修道地,在嵩山西部余脈紫雲山中,李白是這裡的常客。李白在《題元丹丘潁陽山居》序里,說出了元丹丘嵩山潁陽山居的位置:“丹丘家於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台,極目汝海,雲岩映郁,有佳致焉。白從之游,故有此作。”詩中寫道:“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松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里。”對元丹丘的修道生活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白久在廬、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岩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游,因有此贈。”詩云:“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曾落。沉情丹丘志,沖賞歸寂寞。揭來游閩荒,捫涉窮禹鑿。夤緣返潮海,偃蹇陟廬霍。憑雷躡天窗,弄影憩霞閣。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滄諾。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託。故人契嵩潁,高義秉丹青。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羨朝市樂。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鍊金藥。”
嵩山學道的三年多時間裡,他得到了元丹丘無微不至的關懷。元丹丘不僅將自己的心得成就傾囊相授,還無私地將道教高級秘訣傳給了李白。李白後來去跟元丹丘的師父胡紫陽學道時,專門寫出了《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一詩,表達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吾愛元夫子,異姓為天倫。本無軒轅契,素以煙霞親。長恨迫世網,銘意俱未伸。松柏雖寒枯,羞逐桃李春。悠悠世朝間,玉顏日緇磷。所失重山嶽,所得輕埃塵。精魄漸穢蕪,衰老相憑因。我有錦囊訣,可以持君身。當餐黃金藥,去為紫陽賓。萬事難並立,百年猶崇晨。別爾東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去津。”
2.岑參(715~770),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派詩人的傑出代表。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多有佳篇,其山水詩的成就僅次於王維。如《尋少室張山人》《緱山西峰草堂作》等,清麗俊逸、酷似小謝風韻。後幾度出塞,多年的戎馬生活,塞外奇險的自然風光,使他的詩風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善於用多變的筆觸,新奇的想像,磅礴的氣勢,表現塞外山川景物和戰爭場面,光怪陸離,給人以驚險、奇偉的感覺,形成“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嶽英靈集》)的獨特藝術風格。如《走馬川行》和《輪台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表達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岑參以七言詩見長,五言詩中也不乏佳作,一生中留下了350多首詩作。有《岑嘉州集》傳世。
關於岑參的籍貫,由於兩《唐書》無傳,歷代典籍對其籍貫及生平記載亦甚疏略,只有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稱其為“南陽人”。從20世紀30年代起,聞一多等對岑參的研究有所深入,稱岑氏祖籍南陽棘陽(今南陽新野),梁時徙江陵(今湖北江陵),但學術界仍多爭議,只有岑參十五歲以後移居潁陽(今鄭州登封)證據確鑿能夠定論。岑參詩文中自稱“潁陽歸客”,自陳:“十五隱於嵩陽”(感舊賦序),“草堂近少室,夜靜聞風松”(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結廬對中嶽,青翠常在門”(緱山西峰草堂作),與“鞏縣南”的李處士“且喜閭井近,灌田同一泉”(尋鞏縣南李處士別業);作品也多有對汝潁、嵩陽、少室、五渡、鞏縣、汜水、成皋的歌詠,至少可以說,鄭州是岑參的第二故鄉。
3.李白,唐代大詩人,後人稱“詩仙”。開元二十三年,潁陽石門幽居訪丹丘,與岑勛登紫雲、眺黃河,寫下千古名篇《將進酒》。
4.劉秀,漢光武帝創業時與王莽大戰,一日夜晚路過潁陽,留宿南山溝洞裡,地名“龍鬚溝”。
5.祭遵,東漢著名將領,潁川潁陽人。“克己奉公”,典出於此。2005年被評為登封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6.祭彤,祭遵之從弟,以至孝見稱,功績卓著,屢立殊勛,一代良將名臣,萬古傳頌。
7.王霸,東漢著名將領,潁川潁陽人,跟隨光武帝,功高封王侯。武帝贊之“路遙知馬力,疾風知勁草”。
8.李膺,漢朝名士,“八俊之首”,免官授徒在潁陽(綸氏),威望聲名時人重,讚譽謂之“登龍門”。
9.關雲長,東漢末年.,關羽尋兄過紫雲,飲馬歇息在潁陽,餵馬瓦槽現尚在, “瓦槽街”街名古傳今。
10.韓褒,北朝著名大臣,潁川潁陽人,歷三朝為官做事,以忠厚聞名於世。
11.李頎,唐天寶年間,著名邊塞詩人,登封潁陽人,嵩山文壇的先驅和代表人物,2005年入選登封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12.李泌,唐代四朝宰相,祖上六代為官,功高受封 “鄴縣侯”,隱居潁陽鄴侯巷(今山門口內)
13.李中敏,唐朝元和末年進士,潁陽人,性格剛直,敢於諫言,文采飛揚,氣節高尚,官拜侍御史,杜牧有詩讚。
14.刑和璞,唐代著名道士,救人復生算心術,著寫潁陽書三篇,糾正《大衍曆》之誤。歐陽文忠寫詩讚,“潁陽真人此算心”。
15.劉禹錫,中唐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詩豪”之稱貫古今,兩次路過玄都觀,誦詩兩篇。
16.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一零三二年,來潁陽,游紫雲,慧眼獨識,“神清之洞”。詩留玄都觀, “文忠遺蹟”存。
17.王沂,元國史院編修官,累官至禮部尚書。至正五年順帝御賜的匾額“潁谷書院”,始創於宋,鼎盛於元,王沂親撰“潁古書院碑記。
18.千萬里,明朝萬曆年間,著名赴韓抗倭將領,韓國千氏鼻祖,籍貫登封潁陽。
19.少康,夏朝第六代國君,建國定都在潁陽(綸氏),六十一年雲和月,完成了“少康中興”的偉大業績。
20.潁考叔,春秋時期鄭國封人,掘地現泉,促成鄭莊公與母親在隧中相見,潁地修有考叔祠,中華純孝美名傳。
21.管仲,中嶽西麓紫雲山下潁上人(登封潁陽)。春秋齊桓公之賢相,偉大的思想家、改革家。
22.於榮陽,潁陽於窯人,中國十大孝賢。於榮陽帶著癱瘓爸爸上學和自強不息、勤奮學習的的事跡,深受當地民眾好評,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登封市有關領導帶領市教育、團委、殘聯、潁陽鎮政府等單位的負責人,登門看望和慰問小榮陽父子。登封市關工委與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報告會,播放錄像,介紹小榮陽的事跡,宣傳他敬老、自強的情況。他的同學和社會上很多人都為小榮陽孝老敬長的崇高品德和自強自立的精神所感動,鄭州市、登封市相繼發出通知,號召大家向孝順、懂事的好少年於榮陽學習。
23.王書青,潁陽王堂人,農民企業家。

風景名勝

1.安陽行宮,在安陽宮之下,為始祖母上天途中休息之所。它北倚懷王寨,東屏紫雲峰,西障琉璃崖,中坐紫雲山懷,山巒環拱,松柏參天,好像穩坐一把天然的羅圈坐椅,景觀十分迷人。據當地人說這裡三面山,有四道嶺四道溝就是四陽四陰,暗合八卦,兩面山上有五峰合五行。所以說安陽宮是五行套八卦。 行宮就坐落在這樣一個地方。行宮六進廟宇:一進為聚寶池大殿,是當初女媧的兒女們沐浴之所;二進為青磚拱券窯三孔;三進為九龍宮,正殿三間系出前檐,硬山式黃硫璃瓦蓋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中央祀九龍聖母像,殿的西端有神態形象各異的塑像18尊,殿的東西北三壁繪有彩色壁畫:北為“八仙過海”圖,東西兩山牆上繪“二十四孝圖”。大段外東側有一石龍,嘴中一股清涼甘甜的泉水四季暢流不斷,凡來游山者除必品嘗外,總要帶一壺回去說能治多種疾病,是神水。如今通過化驗得知泉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龍泉旁邊有一首遊人所題寫的石碑一幢銘刻《紫雲山抒懷》詩一首:
飲罷龍泉水,健步登雲梯。
跨過南天門,步步向峻極。
北望黃河水,南見伏牛棲。
巍巍老龍背,紫雲照日夕。
夜來山如夢,廟內鈴聲密。
滾滾成親歌,日夜唱不息。
四進為正殿,一排九間,中殿三間出前檐,綠琉璃瓦蓋頂,內把神態慈祥的始祖母塑像;東殿供千眼千手大廣通神;四殿為三教堂,內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塑像。五進為雲城宮、八角樓、寶瓶宮等。六進,抬級而上百步許,有一建築群稱為聚仙台,依山就勢建六層大殿。第一層是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等。第二層供奉觀音老母,第三層為玉皇樓,大殿供奉玉皇大帝;第四層為三皇老祖大殿,內祀天地人三皇,內祀始祖女媧,聚仙台現有黃細梅主持。安陽行宮始建於金代,後經多次整修,現有殿宇20餘座80餘間,碑刻20餘通,建築別具一格,殿內供奉神祗大都是始祖母像以及始祖母的轉世群像。安陽宮、聚仙台、安陽行宮已成為紫雲山境區內壯麗的人文景觀。
2.滾磨成親石。紫雲山腰有兩塊重疊的巨石,被稱為滾磨成親石。據說開天劈地之時,世上只有始祖母—一女媧一個人,非常寂寞,於是她站在水邊照著自己的模樣用黃泥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經太陽一曬,泥人立即有了靈性,獲得了生命,成了真人,做為自己的兒女。為了人類的發展,老祖母開導兄妹二人結為夫妻,教他們掌握自己“造人”的方法,當他們在洗象池裡沐浴嬉戲時,母親趁機拿走了他們的登雲鞋,以便讓他們留在塵世上。
兄妹二人發現母親撇下他們已上了天時,一邊追,一邊呼喚著母親,直追到三山坡前,母親在雲頭向他們表白了自己的心跡。兄妹萬般無奈才商議各站一山頭,滾動一磨石,若兩塊石頭結合,二人就結為夫妻,說明這是天意,結果兩塊石頭滾到了一起,並融為一體。從此兄妹二人結為夫妻,就這樣人類才得以繁衍發展,生生不息。據說紫雲山支鍋石口上邊的那兩塊重疊的摞摞石就是當年他們兄妹二人滾下的,人們叫它“滾磨成親石”。
3.神清之洞。紫雲山安陽宮西北側,山腰處有一南北相對的山崖,叫薛老崖。上為薛老峰,北崖上有一天然石洞,俗稱道土窯。洞內外尚存鍋台遺蹟,洞深4米,高3米,洞內有一石板,高尺余,寬長如床;洞口一股清泉汩汩長流。春、夏、秋季果樹山花簇擁,百鳥戲蝶伴歌舞;冬天粉妝玉砌、煙霧升騰。洞口對面南崖上有古篆隸“神清之洞”四字,為天然石碣。宋歐陽修《戲石堂山隱者》詩云:
四字丹書萬仞崖,神清之洞鎖樓台。
雲深路絕無人到,鸞鶴今應待我來。
古往今來,很多學者、遊人來此探古究道讚賞“天然石碣,華夏一絕”。
4.紫雲龍洞,俗稱“老龍洞”,位於紫雲山半山腰間,洞頂有天然形成的“安宮”等字,每字大約4平方米,為景區一絕;洞內四壁為光滑的五彩礫石,石壁上用濕布擦試後行行一寸見方的文字隱約可辨,無人讀懂其意。洞內的一泓清泉有三間房子大小,相傳為龍王沐浴之所,洞中泉水四季變化有常;春天清澈見底,夏季綠水瑩瑩,秋分三天水呈金黃,入冬後水醇似玉液瓊漿。
據《登封縣誌》記載,晉朝時期的著名道人許旌陽看破紅塵,隱居此洞。自此洞內生紫色浮雲,故稱此洞為紫雲洞。許道人在此清靜人心修煉數十年,得道升天。成為和張道陵,葛洪、丘處機齊名的四大天師之一。
李白的好友唐代狀元著名書法家元丹丘,也曾棄官隱居於此洞,並“崔信頻及”,李白應邀“舉家就之”即帶領家眷在此小住。從李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一家人在紫雲山“折芳桂”、“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的山居生活情景。
宋代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和好友許昌齡、倚箔山僧對龍育《法華經》於此洞。
宋代馬純所記的《倚箔山錄》里記載宋徽宗末年,有一姓張的道人在紫雲洞前建有茅舍住數年。
5.萬丈峽谷。紫雲山巔兩峰之間刀削斧劈形成一道峽谷,深一千二百餘米,號稱萬丈溝,站在懸崖邊俯瞰谷底分人頭暈目眩。由於山高谷深和複雜地理環境的原因,臨淵高呼回聲千盪百回,香客們說這是中靈山,山異,神更靈!不時有人站在崖邊對著山谷與始祖母對起話來:
老——母——娘
哎——
在幹啥?
紡——棉——花——
聽起來跌宕起伏,餘音冗長,情意綿綿。為紫雲山景區的一大奇觀。後人有詩曰:
萬丈峽谷萬丈崖,一聲呼喚百人答。
悠悠回音繞耳畔,疑是老母在紡花。
6.紫雲戴帽。夏秋季節,即是晴空萬里的天氣,一但紫雲山被一塊濃重的浮雲籠罩,不日就要下雨,千百年來屢驗不爽,所以當地有“紫雲山戴帽,長工睡覺”的諺語,若此時此刻正值山頂遊覽,便有身臨仙境,騰雲駕霧的感受,成為紫雲山一大奇特的自然現象。有詩曰;
山巔悠悠烏雲起,女媧九天拋斗笠。
不是擔心山著涼,只為村民測風雨。
7.紫雲飛瀑。紫雲山山勢陡峭,山巔平緩,每逢雨季,一場大雨過後,紫雲山上千百條銀帶凌空飛瀉而下,如仙女舞袖手空中,似銀河墜落於九天,轟轟水聲隨風迭盪響砌十餘里,紫雲山飛瀑氣勢之雄偉,持續時間之長,都可謂天下一絕。後人有小詩一首,贊紫雲飛瀑道;
隆隆轟鳴貫耳輪,雨住風平望紫雲。
仙女垂下千條練,生怕青山染紅塵。
8.五門洞。此洞位於老龍洞北側,洞口朝西南敞開,是一天然形成的石洞穴。洞口兩側壁上有四個窗戶樣小洞,中午陽光可直射洞中,根據其特點稱之為五門洞。洞口進丈余深埋灰燼,石壁上煙燻火燎,這裡有人類生活過的痕跡,相傳少康曾在此駐兵。洞越深越陰暗潮濕,地形複雜深不可測,側耳傾聽嗡嗡有聲,這響聲給靜謐的山洞罩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成為這裡的千古之迷。詩曰:
五門洞穴幾多深,窮其盡頭尚未聞。
嗡嗡聲響緣何故,不銷魂處也銷魂。
9.飛虎洞位於老母修行洞南側,懸崖峭壁之上,繞道攀緣可以上下,屬岩溶洞穴,洞深數丈。地上灰燼沉積,有人類生活過的痕跡。相傳此洞中曾住過一隻飛虎,常常為害人間,有一紫雲道人藉助始祖母的神力,入洞殺死了飛虎,為民除了一害,山民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後人有詩曰:
紫雲山崖一洞深,曾有飛虎肆虐民。
始祖若不助名道,紫雲山上無紫雲。
10.水簾洞 位於藥王洞北百餘米,一洞若隱若現於水簾飛瀑之下,洞口瀑布從千米之上飛流直瀉,被扯成一綹綹晶瑩的銀絲,就像一架巨形織機上的經線把紫雲山上下構織;此洞呈圓形,直徑兩米左右,四周岩石光滑亮澤。緩緩坡度向里延伸數十米。從一側進入洞中,雖水珠四濺也不致於弄濕衣服,洞內蔭涼無比。有紫雲山水簾洞詩曰:
天垂水簾似仙境,玉屑飛珠霧蒙蒙!
西遊記里花果山,疑是照此描繪成。
11.藥王洞在“紫雲洞”北側,洞深7米,闊3米,天然石洞,四壁為水晶岩石。洞頂是弧形的光滑青色花崗岩,極象天文館的房頂。有趣的是洞內石壁上有天然形成的“藥王店”三個大字,遒勁有力。“藥店”二字陰陽巧合構成一隻呼之欲出的白色幼鹿,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炎帝神農氏相傳在紫雲山“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成為醫藥神和我國醫藥學的鼻祖。正因為炎帝當年曾在紫雲山采草藥居住此洞。石壁上才留下千古不沒的“藥王店”字樣。同時也使紫雲山中草藥品種齊全、產量大、品質好,方藥既出、立竿見影,辯症施治,百病盡除。1956年,紫雲山下採藥翁范欽龍先生在藥王洞附近挖出一棵重53斤的商蘆(又名山蘿蔔),曾治好了數千人的胃病。被傳為佳話,當地人說這棵草藥就是當年藥王炎帝特意留下拯救黎民的。詩曰:
紫雲山里中草藥,儘是藥王留根苗。
擔心頑疾奪人命,留下單方自己找。
12.花石洞位於“老龍洞”東南側,天鑿神工,洞內頂部縣有銀白色花石而得名。置身洞口涼氣襲人,時而風吼貫耳,時而水響淙淙。據考察,此洞為天然溶洞,洞下石柱,石筍林林叢叢,奇形怪狀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洞內多岔道,深不可測。有詩讚曰:
紫雲山前霧靄靄,清幽洞穴門敞開。
不朽千秋花草樹,都是仙人順手栽。
13.黃龍洞相傳為黃爺開鑿,它北通洛偃、西達龍門,洞內或寬或窄、或高或低、或上或下、或直或曲。寬敞處可納百人,狹窄處只能側身。多少年來沒有人能窮其盡頭。 1956年7月,一個晴朗的天氣,突然不知何故洞中湧出一股黃水,約有十幾個流量,時間長達半月之久。村里上點年紀的人仍記憶猶新。洞前建有一廟宇,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黃爺的故事。今人有黃龍洞詩一首:
紫雲山下龍洞深,北穿黃河過龍門。
昔日山里放牛崽,治黃利民封成神。
14.借錢廟原名接仙廟,又名中嶽廟。位於潁陽北4公里的馮溝村。廟內外石碑林立,古柏參天(現有缺損)火殿前明柱下一對石獅子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為無價之寶,
該廟始建於漢代。據傳說廟院周圍有幾百畝地,內有道士十幾人,每年所收糧食和財帛全歸“中王”所有。四周貧民一年四季如有饑荒,或家有不測,便拿著箔表香紙,紛紛前赴此廟“中王”借錢。借時,在紙上寫上姓名,地址,借錢數字及還錢時間、燒上香,磕個頭,到廟外等一會;廟內主管道上。趁機會把錢如數埋在香爐內。然後借錢者回頭取錢,還錢時只許多不準少。不足者,“中王”要給以懲罰。鄉民們得了錢,解決了困難,為感恩“中王”把中嶽廟(接仙廟)改為借錢廟。
1986年版《潁陽鄉志》云:“借錢廟原名中嶽廟(註:中嶽廟‘分號’),位於潁陽鎮北10餘華里的丘陵上。北依紫雲山,西有馮溝村,東臨王家。廟內有正殿3間,南有山門。廟內外石碑林立,古柏挺拔,現已損壞。”
關於借錢廟,1986年版《潁陽鄉志·傳說·借錢廟》云:廟建於何時,無從確考。廟院幾百畝,道士十幾人。每年所收糧食、財帛,盡歸“中王(中嶽廟神)。”四周百姓,一年四季如遇饑荒,便拿箔表香紙,赴此廟向“中王”借錢。借時,在紙上寫出姓名、地址、借錢數字以及還錢時間,燒上香,磕個頭,到廟外等一會兒。回來,“借條”不見了,條上註明請求的借錢數,則會埋在香爐之內(這當然是廟主藉機而為),借錢者取了便是。至於還錢,只許多,不準少。不足者,“中王”則要給予懲罰。鄉民得了錢,解決了困難,為感恩“中王”,遂將中嶽廟改為“借錢廟”。時過境遷,不知何時,遇到困難不能再求“中王”,遇到災年,有的鄉民背井離鄉,廟內道士也走的走,散的散,借錢廟有名無實,徒有殘廟。
15.太后廟位於潁陽鎮河東岸的土丘上。何時創建不詳,明德十六年重修,現存大殿兩座,廂房、耳房十餘間,石碑十數通。大殿對面建有戲樓一座,兩側對聯兩幅;花開桃李非春色,世有聲歌是太平。另一幅:崗秀拱潁夏翠秋黃景瑞雙鳳鳴;樓巍啟明春白雪曲高神人和。橫批:普天同樂。
正殿三間塑有漢文帝母親薄太后像一尊,因她親自引導百姓種桑養蠶、重視農業、憂國憂民被百姓們所供奉,史料記載皇宮年久失修,式樣陳舊,文帝想全部拆掉重建新殿。太后知道後即對文帝說:“曉王土階而謂對君,禹王做宮室,而稱賢王,現大殿雖破但勝過百姓萬倍,部分壞了可以修補一下。若重建新殿耗資甚重,朝廷用一個錢下面就會派到人民頭上十個,百個甚至千個,這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文帝聽了太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放棄了重修宮殿的計畫。百姓們為了感激和紀念這位偉大的母樣,就蓋廟把她當作神來供奉。
16.崇法寺在潁陽鎮西門裡。寺外有寺塔一座,始建何時不詳。明嘉靖七年,登封知縣候泰以崇法寺高爽親麗改純孝伯祠堂。清順治17年仲春重建。乾隆48年仲冬重修天王殿。寺前有山門、配房、房內塑有四大天王像。中間有韋陀殿,後有千佛殿5問,東西山牆神龕滿山,每龕內塑有佛像一尊;殿內中後間有照壁,上面繪有約5米高的佛像一尊;工藝精美,世所罕見。殿左前有關帝廟3間,殿右前有魯班殿3間,兩惻道房7間;殿後有閻子殿3間,塑有十帝閻君家,左右兩冊繪有“分解鋸身”、“對搗磨研”等以示勸善規過的壁畫。東院系潁考叔祠3間,塑有潁考叔像;西院有財神廟,前有戲樓一座。後經建校其貌全非。
17.紫雲山又名中靈山、石堂山或安坡山。位於中嶽嵩山西麓的潁陽之北,矗於登封、偃師二市的交界處,距登封市中心35公里,離九朝古都洛陽市40公里。她北眺黃河,南望馬鈴,西接龍門,東連少林,屬嵩山余脈,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紫雲山海拔1318.7米,可與五嶽之尊的中嶽嵩山爭高低。
紫雲山呈南北走向,海拔1400多米,四周山勢,刀削斧劈,另有一條羊腸小道勾通上下,堪稱“紫雲自古一條路。”東為萬丈溝,西為千仞澗,南為南天門,北連懷玉寨。紫雲山巔地勢平緩,上有寨門石牆,為亂世避難之地,因此又叫安坡山。峰頂有一處地方因腹空如鼓,腳踏山“咚咚”作響,故名“靈山”。紫雲山上石穴奇洞有五十多個,老母洞、紫雲洞、老龍洞、黃龍洞、五門洞、飛虎洞、花石洞、藥王洞等,洞洞都有迷人傳說;丈萬谷、千仞澗、紫雲飛瀑、祥雲貫日,處處都是一道靚麗風景。紫雲山位於鄭州和洛陽交界處,距登封城西35公里,潁陽鎮北6公里處。她北眺黃河,南望馬嶺,西接龍門,東連少林。因為它是《山海經》里記載的大苦山,是女媧“摶土造人”和補天之地,因此是中國的第一龍山,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
18.李窪龍王廟
19.西街火神殿
20.北街城隍廟
21.王堂山神廟
22.玄都觀坐落於領陽鎮南2公里處袁寨和安寨兩村之間。創建於北魏年間,環境優美,西有鳳凰展翅,東有青龍擺尾,南有馬鈴屏障,依箔河由北而南環繞玄都觀半周注入狂水。岸下有“九龍泉”、清澈見底,旺而味甘;岸上曾建有“升仙閣”,觀前儘是桃園(已廢)。唐代詩人劉禹錫遭貶東去,後又復職回西京時,曾兩度在此停留並寫下千古名句:
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再游玄都觀記
百畝庭中半是若,桃花淨盡花來開。
種桃道上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宋宰相歐陽修因公赴洛,同洛陽令梅聖聯袂來潁陽,遊覽了玄都觀、紫雲山並留下《紫雲山詩三首》元朝廷佑年間,觀內道士易繼善將此詩刻石,現詩碑尚存。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遊覽玄都觀,見山門失修下旨修建山門,並親書“第一觀”匾額。同時又為安寨、張氏貞節坊題寫“操厲冰霜”四字,可見玄都觀當年的榮耀。
1996年8月14日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傳統


潁陽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大小景點100餘處。其中紫雲山屬嵩山余脈,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有仰韶文化時期的潁陽遺址,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郭寨遺址、劉相遺址;紫雲山所在的潁陽鎮又是夏朝的古綸國所在地,她孕育了華夏民族六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抬腳踢到秦文化,伸手摸著漢磚瓦”在這裡一點都不誇張。
紫雲山景區文物薈萃,名勝繁多。現有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人文景觀寺、廟、亭、壇各有千秋;自然景觀奇峰怪石、曲洞幽谷、奇樹異卉、深潭飛瀑、險峻處令人嘆為觀止,迷人處使人留連忘返。
1. 紫雲山——天下第一龍山,又名中靈山、石堂山、或安坡山,位於中嶽嵩山西麓的潁陽鎮北,登封、偃師二市的交匯處,距登封市中心 35公里,離九朝古都洛陽市40公里。她北眺黃河,南望馬鈴,西接龍門、東連少林寺。紫雲山龍泉、龍潭、龍洞、龍宮,到處都有龍的傳說;又因為人類的始祖母—一傳說中龍身人首的女媧曾經居住在此,因而紫雲山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山”。
紫雲山峰海拔1318.7米,層巒疊障,洞穴幽靜,飛瀑龍潭、秀色天成。松柏古樹、遒勁參天,華蔭如蓋,鬱鬱蔥蔥。春夏時節,徜佯林海之間,沐浴香濤之中,漫山盛開的野花,有的紅顏淡妝,有的潔白素淨,有的翠色慾滴,有的濃艷如墨、雪海紅霞,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如此意境,正如明代高啟詩云:“入山無處不花亭台廟宇或矗立於巍巍山巔,或藏於山坳叢林之間;清清山泉淙淙鳴唱,飛鳥彩蝶枝頭盤旋。此情此境、此水此山,遊人到此怎不留戀?
紫雲山呈南北走向,四周山勢,刀削斧劈,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勾通上下,堪稱“紫雲山自古一條路”。東為萬丈溝,西為千仞澗,南為南天門,北連司法玉寨。紫雲山巔地勢平緩,上有寨門石牆,為亂世避難的地方,因此又叫安坡山。峰頂有一處地方因腹空如鼓,腳踏山石“咚咚”作響,故名“靈山”。又因淮陽有東靈山,宜陽有西靈山,確山有南靈山,鞏義有北靈山,所以紫雲山又稱為‘中靈山”。紫雲山上石穴奇洞有五十多個,古名叫石堂山,古書上解釋說:堂者,室也。據考察論證紫雲山這些大大小小的洞穴大都是古人類賴以棲身的地方。
相傳人類始祖母一女媧就是在紫雲山上摶土造人,三山坡舍兒女、紫雲山頭讓其磨成親,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後來始祖母女媧又在人類的滅頂災難之中,煉五彩石以補蒼天,拯救人類於水火。紫雲山上,有一處被稱為琉璃岩的山崖,質同凝鑄,色呈五彩,據說就是當初始祖母一女媧補天時留下的痕跡。
在紫雲山上發掘和發現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鑿和瓦陶片等,系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這確切說明了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活。依此為據,四面八方的香客到此都還以“回來了”相問候。人們到了紫雲山就像是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祖母娘的身邊。也正因為紫雲山是人類的源淵,歷史上才有許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到此尋根祭祖,旅遊觀光,消閒避暑,會文交友;名道高僧來此隱居傳道,著書上說。唐代詩人李白、岑參、宋代宰相歐陽修范仲淹等都曾駐足這裡,留下了奇文絕句,名志珍物。
據史料記載,紫雲山供奉始祖母的廟宇建於宋代,山下建有祭祀天地和始祖的“社稷壇”,一幢元代的石刻記述了重建後的盛況:社稷壇大寶殿占地一畝二分,另有三座纏腰樓,七十二廊房。壇中植八百多株松柏,還有幾座大戲台……。可見氣勢之浩大。每年二月,王公貴族到此祭天祀祖,以保國泰民安,雨順風調。人們從宋代詩人歐陽修“洛城三月亂鶯飛。潁陽山中花發時,往來車馬游山客,貪看山花踏山石。”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到當年人們慕名游山、觀光的盛況。
2.古潁陽八景,詩曰:
東崗彌霧天破曉,紫雲貫日人起早,
九龍噴珠灌地多,金溪聽嘆人跡少,
八風乘涼風門口,石塘會飲日正驕,
馬鈴晴天如雪罩,寶林夜月晚景好。
東崗曉霧:在潁陽鎮東的薄太后廟頂,因夏季每天拂曉,遠望,這裡常現上下升騰,狀似蘑菇的彌霧而得景。
紫雲貫日:潁陽鎮北石塘山下的紫雲洞,每年夏秋朝暮之時,洞口常見紫雲繚繞。加之太陽光線的反射、呈現出一片五彩繽紛的景象。同時,宋代歐陽修、邢和璞等游居此洞,曾不斷觀賞、讚譽。
九龍噴珠:潁陽鎮南的玄都觀前,有一泉源名叫九龍泉。泉水清澈見底,股股上冒,九個水柱,狀如九龍噴珠,故名。玄都觀里的道士許真人,專飲此泉水。
金溪聽哽:潁陽鎮至蔣莊的小溪,古稱小金河,因潺潺流攜帶含金的細沙,在陽光照射下,常現耀眼金星。同時,正值午夜之里,行人在此,耳聞小溪水流,常有哽哽之聲。
八風乘涼:潁陽鎮北山的“風門口“,由地處之因,炎夏此山口,風無定向,凡上下風門山的過路客商及行人,經過此口,深覺涼爽,無不藉此歇腳。唐代詩人元丹丘在此還建了別墅。
石塘會飲:潁陽鎮北16華里許的石塘山澗,洞內有一石盤,泉水從石盤下面湧出。相傳唐代詩人李白與元丹丘曾居此洞,坐盤聊天,舒心會飲。
馬鈴晴雪;潁陽鎮南馬鈴山的東石門處,夏秋雨過天晴,石門上下的山石,被雨水沖刷,如石英一樣明亮,加之陽光的照射,似如晴天白雪。
寶林夜月;潁陽鎮西街,有座“寶林寺”,每值中秋之夜,一輪明月不偏不倚,看好懸持大殿屋脊中央。此時皎月瀉光如銀,房上綠色的琉璃瓦,經月光反射,映得全院如同蒙上一層綠紗、觀賞者頓覺有幽雅、清新之感。
3.潁陽楊嶺鬧閣。
4.潁陽李窪,河南曲劇誕生地。
資料來源:《鄭州大辭典》、1997年《鄭州市志》、《登封縣誌》。

襄城縣鄉鎮名

河南省襄城縣境內,潁河流經此地,因位於潁河之北而得名。距離許昌20里,距離襄城縣20多里,距離平頂山40多里。1949年7月隸屬許昌行政區,1986年改屬平頂山市,199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又劃歸許昌市管轄。古代名潁川潁陽,三國時期曹操在許都今許昌時,曾在此地實行過屯田措施,卓有成效,現有曹操練兵台遺址。歷史名人有:春秋名士潁考叔,東漢“雲台二十八將”的祭(zhài)遵,王霸。現有潁考叔祠、祭氏家族墓等。
潁陽
穎考叔祠穎考叔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