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八景

潁州八景

潁州歷史上除有西湖勝境外,還有許多遊覽景區,四季風光,各具佳色。前代文人學子擇其八處,命名為“潁州八景”,又稱“汝陰八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潁州八景
  • 地理位置:中國阜陽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南崗雪色;新渡波光;杏林曉鶩
    西湖柳蔭;讓台觀稼;蘆湄秋月
    雲亭山影;書院探荷;
  • 別稱:汝陰八景
南崗雪色,西湖柳蔭,雲亭山影,新渡波光,書院探荷,讓台觀稼,杏林曉鶩,蘆湄秋月,潁州八景的傳說,雲亭山影,新渡波光,讓台觀稼,書院探荷,蘆湄秋月,杏林曉鶯,南崗雪色,西湖柳蔭,

南崗雪色

南崗,即現在的阜陽城南三里崗,據史記,三里崗很早是一座山,名曰天馬山,後經日久風化,變成了一處高崗,冬日,大雪普降,崗上白雪皚皚,一片銀裝素裹,在千里平原之上,有此美景,令人驚嘆,人稱南崗雪色。
城南不見天馬山,一處高崗立城邊。
漫天飛雪扮銀裝,雪落高崗似山川。
踏雪尋梅何畏寒,南崗雪色映脂胭。
今日尋它千百度,無奈美景寫紙箋。

西湖柳蔭

西湖長堤植滿垂柳,一行行,一片片,蜿蜒湖岸,如雲如煙,人稱“西湖柳蔭”。
十頃西湖水連天,一行柳色春染岸。
長堤柳蔭客登船,一湖碧水風拂面。
縴手驚呼湖水寒,柳下少年窺香艷。
只恨密密垂柳枝,如隔千層青帷幔。

雲亭山影

潁州南城門樓,因其挺拔聳立,故稱雲亭,於涼秋九月天氣睛朗時,登樓南眺,霍山峰巒,若隱若現,縹緲於雲景之中,此山近景更富有詩意。
在阜陽城東南拐角出,有一白衣樓,也就是觀音廟當晴空無雲的時候,可遠眺南山,人稱“雲亭山影”亭者停也
白衣橋東白衣樓,依城拐角築城頭。
閒雲飛渡碧空過,山影一緲盡目收。
觀音非俗亦有情,倚樓望山思幽幽。
今日仙去樓無蹤,唯有墨客不罷休。

新渡波光

古華嚴寺(今三里灣油廠對岸)下面有一渡口稱“新渡”,為潁河、泉河二水交匯處。水清岸曲,綠波漣漪。若閒步長堤,看斜陽帆影或夜月波光,更覺斑爛增輝。
新渡,在阜陽三里灣北,在潁,泉二河交匯處。因二河交流而生陣陣波浪,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萬金光卷。令人嘆之。人稱“新渡波光”。
泉河東流復東流,匯入潁河潤潁州。
潁泉交匯擊碧浪,百層千層不止休。
新渡翻浪映朝陽,金色疊卷盪漁舟。
波光爍爍入眼目,一灣美景誰人修。

書院探荷

東城下有荷塘百畝,一入夏季,花開紅白,交織燦爛,清風習習,荷葉甸甸,遊覽其間,能使人暑意頓消。
書院,即西湖書院,毀於民國初期。每當夏季來臨之際,書院寧靜之處,一池荷花盛開,吸引遊人無數,後成為西湖一景。人稱“書院探荷”
六月西湖水連天,柳隱紅瓦藏書院。
窗外蟬鳴耳不聞,門掩書生看不見。
一池香荷無窮碧,點點嫩紅映其間。
誰說孤芳皆自賞,我來探荷幾數遍。

讓台觀稼

讓台在東關外東嶽廟,每逢春夏之交,登台四望,菜花金黃,麥苗茵茵。既喜豐收在望,又能憑弔古蹟,亦是一件樂事。
讓台,在潁城東邊。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東嶽廟。管仲鮑叔牙因合夥做生意而結為好友。因管仲家貧,每次鮑叔牙都會多分點利給管仲。所以又稱分金台。後來在讓台又建東嶽廟,讓台的遺址就是現在東嶽廟的房基。
讓台築立潁城東,人去台空曲未終。
管鮑友情後人念,讓台分金人皆頌。
春來觀稼登高處,麥浪翻滾似海洶。
今日讓台何處覓,空留遺址在城中。

杏林曉鶩

城南關外向西至清河與臥牛嶺一帶,杏樹很多,時人稱為杏林。春末花開,滿樹紅霞,曉風聲里,鶯歌燕舞,驚鶩齊飛,香氣襲人,別具一色,引人入勝。
在阜陽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潁河岸邊,櫻桃和杏林成林。初春時節,杏花盛開,鶯啼如歌,真可謂鳥語花香,令人流連忘返。人稱“杏林曉鶯”
陽春二月潁河岸,野鴨戲水未覺寒。
杏林綿延望不盡,坐看白帆渡河灣。
紅杏枝頭鬧春意,黃鶯啼婉歌春天。
今日鶯去紅杏殘,夢裡尋覓何處見。

蘆湄秋月

蘆花湄在城西七魚河,與西湖相近,河湄湖灘,遍生蘆葦,秋夜明月當空,蘆花蕩漾,葦絮似雪,猶如一片玉宇瓊田,令人心曠神怡。此景原位於潁州西湖湖岸,一到秋天,蘆花開放如雪。湖水清清,月光下秋風吹過,瑟瑟作響。很有詩意。人稱“蘆湄秋月”
十里秋風十里寒,一輪明月照湖岸。
湖水冷冷秋風過,蘆湄瑟瑟皆作歡。
蘆花如雪飄天上,花飛何處舞翩翩。
秋月透寒船滿霜,蘆盪深處正酒酣。

潁州八景的傳說

潁州,古名汝陰,唐代始稱為潁州,宋稱為順昌府,金又改為潁州,至清改為潁州府,清雍正年間設阜陽縣,隸屬潁州府。民國改府屬為阜陽專區。新中國成立後是為阜陽地區。現於潁州城設阜陽市。地區、縣、市各級政府,均在阜陽城內。
潁州八景之說,不知起自何時?也不知出自誰手?即:雲亭山影,新渡波光;讓台觀稼,書院探荷;蘆湄秋月,杏林曉鶯;南崗雪色,西湖柳蔭等八景。八景為四副對仗語句,四時的風景盡在其中。可能是某個人的感受,也是某個人的傑作。

雲亭山影

阜陽原來的西南城牆拐角上,有一座白衣樓。白衣樓就是觀音廟,觀音菩薩,又名白衣大士,所以觀音廟又叫白衣樓,也就是所說的雲亭山影的雲亭。每當天氣晴朗,萬里元雲之時,遊人登上白衣樓向南眺望,可以看到百里以外的南大山。其形飄飄渺渺,如雲似霧,煞是好看,因之有雲亭山影之說。試想,在這淮北千里的大平原上,居然也能看到山影,確是一種廳觀,把它作為一景,誰說不經?就是這個雲亭山影,還有一段神話故事哩。
據傳說,白衣樓原在城下,白衣樓的白衣大士和南大山的大山奶奶是乾姊妹,大山奶奶是姐姐,白衣大士是妹妹。初,妹妹住在潁州的白衣樓,姐姐沒有住處,常住妹妹那裡。後來,妹妹想替姐姐找一個住處,物色到南大山這塊寶地,想稟明王母娘娘,把大山封給姐姐。恰好這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大會,諸仙雲集為王母慶壽。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到了,這是一位風流神仙,對過牡丹,又把牡丹仙子安排在南大山。白衣大士和呂洞賓在王母面前各陳所請,王母猶豫不決。白衣大士卻出了個主意,她說:“稟王母,為了試一試他們的仙力,叫好們各自去南大山一趟,誰先到南大山,誰就是大山之主。”王母同意這個意見,於是她們便分別向南大山而去。
牡丹仙由呂仙陪著,借呂仙的法力,駕起祥雲,早到了南大山。牡丹仙為了證明先到,把呂仙的寶劍,插在南大山的最高峰上,就回稟王母雲了。大山奶奶由白衣大士陪著化清風而去,當他們到時,牡丹仙正在插寶劍,她們見此情景便沒有現身。等呂仙同牡丹仙的寶劍,把繡鞋埋在下面,再把寶劍插上。然後,白衣大士使蓮花縮地法,早回到蟠桃會上。等到牡丹仙回來時,一個說我先到,另一個說我先到。眾仙問他們以什麼為憑?大山奶奶說:“這埋一隻繡鞋在山頂。”牡丹仙說:“我借呂仙的寶劍插在大山的最高峰。”於是群仙都隨同王母到那裡去驗證,真是萬仙齊集南大山。在山的最高峰,找到了呂仙的寶劍。但是拔劍一看,劍上帶出一隻繡鞋。經過諸仙評論的結果,都認為是大山奶奶先到,王母當場就封大山奶奶為大山之主。因此,大山奶奶更感激白衣大士了。
為了兩姐妹可以常常相見,他們把阜陽城下的白衣樓,搬到了城上。她們雖然住在兩地,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的時候,大山奶奶可以看到阜陽城頭白衣樓上的妹妹;白衣大士也可以看到南大山上的姐姐了。雲亭山影,原來是雲亭顯山影,亭者停也。南大山上的雲一停,她們就可以兩地互相看望。久之,人們把白衣樓說成是“雲亭”了。石安有詩讚曰: “白衣樓上望南山,山在虛無飄渺間。千里平原此景色,悠悠萬古一奇觀。”
抗日戰爭時期,潁州的城牆被拆除了,白衣樓也隨之被拆去。雲亭山影一景,也就不復存在了。

新渡波光

盂軻說:“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所說的汝河有兩條,南汝河直接入淮河,北汝河就是過去的泥河,現在的泉河,也就是阜陽北關外的小河。在泉河入潁河(小河入沙河)的地方,原是三里灣的上渡口,這就是新渡。兩河匯流之外翻波疊浪,沸沸洋洋,太陽照射,金光萬卷,此景好看極了。後來人們常常乘船去看,時間久了,就成了渡口,因名之新渡。新渡波光,由此成為一景。石安也有一首七絕贊云:
“泉河入潁水同流,沸沸洋洋過舟。疊浪翻花波似卷,金光萬道身人眸。”
現在,由於潁河閘的建成,水的流速大減,幾乎停止了流動。泉河流到這裡,再不象以前那前波浪起伏了。閘上能行人,渡口也不存在了。至於波光也沒什麼好看了,不過這裡也有一個神話傳說值得一談。不知是哪朝那代,也許是唐代吧。 在新渡口住著一個青年小伙,二十多歲年紀,父母都下世去了,就剩他一個光身漢,以打漁度日。他住著兩間草房,還有一間小廚房,在住房的前邊,用砂姜圍成一個小小的院落,正前門上編織著一扇竹籬笆。院中栽有桂、梅、松、竹等竹樹;也有一些芍藥、海棠、菊花、夾竹桃等花草,還有和顆桃、杏、梨、棗等果木。一年四季,不斷香花甜果。為了便於澆灌花木蔬菜,又買了一口荷葉缸放在院中。進得門來,真象是一座百花園呢。
他每天起早去打魚,打過魚就到順河街上去賣魚,賣了魚,就買些吃用東西,便回家煮飯,吃過飯後,澆澆花菜,補補魚網,過著悠著自得的生活。有一天沿著河岸打魚,在新渡那裡,打上來一尾金色鯉魚。這魚一身花紋,五光十色,甚是美麗。他不忍賣也不忍吃,把它養在大荷葉缸中。因為缸里養了這尾金色鯉魚,他這一天澆花澆菜,隨用隨下河去挑,缸里的水也不願用了。
第二天一早,他照常去打魚賣魚,買了東西回家來。當他走進廚房,準備做飯的時候,一掀起蓋,鍋里的飯菜都做好了,而且是熱氣騰騰,異香撲鼻。因為肚子餓了,端出來就汔,真是菜鮮飯美,好吃異常。吃飯了飯,洗刷過後,便回到臥室,看見臥室里地掃得乾乾淨淨,衣服洗好了,晾在院子裡繩上。他準備去澆花澆菜,一看花也澆了,菜也澆了。坐在院子裡補網時,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這是誰替我乾的這些活呢?是誰偷偷地乾過就走了呢?
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小伙子心裡惦著。這天打了魚,沒等上街就被人家買去了,因此回去的早一些。還沒到家,遠遠的就看見自己的煙囪在冒煙;便急急地往家跑,到家一看,大門仍關著。便躡手躡腳走到廚房的窗前,向里窺探。只見一位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正忙著做飯做菜。心想,這是誰家的大姐替我做飯呢?便開了柴門,一直走向廚房相看個究竟。誰知跑到廚房,不見了奸個女子,只是鍋下還有火,鍋上冒熱氣,人上哪去了呢?
他總想見見這個女子,吃飯、幹活、睡覺都在想著,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次日一早,他帶著網出了門,但是沒有去打魚,只在近外溜溜,還不時向家裡看看。忽然看見煙囪冒煙,便飛也似地奔回家來,推開柴門,直奔廚房。當他站在廚房門口的時候,看見了那個女子正忙著做飯。他一見他闖回來,先有些謊亂,因為無法再躲,只好羞答答地站在那裡不動了。
他問她:“你是什麼人?家在哪裡?為什麼天天替我澆花做飯掃地洗衣?為什麼上次見到我就躲起來,躲到哪裡去了?”這一連串的問話,她只是笑而不答。這樣僵了一會子,她便含羞答道:“我是新渡龍王的女兒。因我們有緣,那天我出來遊玩,不小心落入你的網中,荷葉缸里的金魚就是我。我見你勤勞善良,就願嫁給你,所以天天為你做點事,現在既然憶被你窺破了,我再也不躲躲藏藏了。你願意的話,從今天起我們就結為夫婦了,但是,還要請你不要向外聲張,好嗎?”小伙子異常高興,便走上前伸手拉著她說:“既然這樣,你可不要嫌俺窮。”她卟哧一聲笑了。就這樣男的天天打魚織網,女的天天澆花做飯,生活過得美滿。
後來龍王知道了,要龍女回去,龍女不肯,經過一番曲折,他們兩上戰勝了種種阻力,一對幸福的伉儷,終於白髮到老。

讓台觀稼

讓台,又叫管鮑分金台,就是東邊的一座高台。管仲是潁上人,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結成了好友。每次生意賺了錢,就在這座高台上除本分利,所以叫管鮑分金台。又因管仲家境貧困。每次分利鮑叔牙總是讓管仲多分一些,所以又叫讓台。《史記?管晏列傳》中說:“知我貧也”。
他們的友誼,還不止於此。後來他們同到齊國求官,各保一位公子,互爭國權。當時管種保公子糾,沒有成功,公子糾被晉國殺了。鮑叔牙保公子小白,奪得了王位,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後來,鮑叔牙推薦管仲為相,一同保齊桓公。孟軻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以匡天下”。假若鮑叔牙不講友誼,讓齊桓公殺了管仲,就又是一種局面了。後來人們稱讚他們的友誼,都說是“管鮑遺風”,這不也是鮑叔牙更大的相讓嗎?過去,讓台四周,全是種著莊稼。在讓台上四望,冬春的小麥初生,綠茵遍地,台的四周,象鋪著綠色的地毯,麥子長高時,風吹過來,象翻著綠色的海浪。到了夏天成熟季節,則一片金黃,又象是金色的海洋。秋季的雜糧混種,紅一片、黃一片、綠一片、五彩繽紛,那就列為好看了,讓台觀稼,不是很有意思嗎?
解放以後,這一帶都建成了工廠,既無高台,也沒有莊稼可觀。今天是叢樓櫛比,煙塔林立,又是一番景象。這裡一年四季,徹夜的電燈光,象天上燦爛的繁星,白天的煙塔,又象一群噴雲吐霧巨龍。石安有詩讚曰:
分金台立古廟東,千古遺傳管鮑風。觀稼已成過眼事,四圍煙塔舞雲龍。”

書院探荷

書院,就是西湖書院,在潁州西湖岸邊。民國以來,西湖失修,書院已不存在。但可以想像到當年的情況,每逢盛夏,荷花怒放,不正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嗎?石安有一首《書院探荷》詩云:
“書院四周水上蓮,平湖萬頃葉田田。無窮紅點無窮碧,正是遊人探望天。”
宋代的周敦頤很愛蓮花,他在《愛蓮說》一文中說:“蓮,花之君之者也。”又說“出遊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有君子的氣度,是值得控訪的。歐陽修在潁州任滿後,就定居在潁州西湖。他是不是也愛荷花?我說,他也是愛荷花的。他在一首《採桑子》詞里說: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 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上,香泛金 ,煙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歸。”
這一首詞,說明這位大文豪大詩人,不我是愛荷花,而且是常常探訪的。試看他把荷花比作“紅幢”,把荷葉比作“綠蓋”,豈不勝過旌旗嗎?竟又大煙雨微微中到荷花深下去探訪,更說明他是受荷花的,這簡直是《探荷》和《雨中探荷》的兩幅優美的畫面。還有一首《漁家傲》的採蓮詞
“花底忽聞敲雨漿,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盪,時時盞里生紅浪。花氣灑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醉依綠陰眠一餉。驚起望,船頭擱在沙灘上。”
這首詞寫得細緻入微,面對湖中盛荷,是大探而特探了。

蘆湄秋月

“一湖秋水清,兩岸蘆花白。前不見古人,西風空瑟瑟。”
據張從先先生說:“這道詩不知是什麼人題在西湖亭壁上,確是不多見的好詩。”從這首詩里,也可以看,在當年西湖岸邊,是叢生著不少蘆葦的。 一到秋天,蘆花開放,湖水清清,西風吹來,瑟瑟作響,多么好看的一種感受。如果是夜晚的月下,又在蘆葦深處,風光當有所不同吧。
如果在“秋月揚明輝”的夜晚,泛舟游於蘆湄之處,眼前是天上的明月,岸邊的蘆叢,人在舟上,月映水底。這種景色當更為美好了。石安有詩讚曰:
“瑟瑟西風月照舟,蘆花湄里盪漿游。風霜高潔溶溶夜,上下天光一色秋。”

杏林曉鶯

杏林,座落在泉河入潁河處的經岸一帶,那裡千百年來,櫻桃和紅杏成林,長達數里。真是一個清幽的處所。人在杏林中,靜坐觀賞,可以看到河上的征帆,往來如織,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一靜一動,是很有樂趣的。
陽春二月,正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季節,在這長長的林帶里,萬花怒放。那如雲如煙,似錦似繡的景色,真能明人眼目,沁人心脾,怡人性情。天剛破曉,旭日東升的時候,在那一片段預告的海洋里,鶯啼婉轉,歌聲起伏,真真是鳥語花香,喧鬧異常。這就不光好看,更為好聽了。杏林曉鶯,就是這樣美好吧。石安因有一詩道:
“紅杏枝頭春意濃,凌晨處處囀黃鶯。歌聲遠近多甜美,十里紅霞照恨月。”
這樣一個幽靜的鳥國鳥鄉,在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年代,被摧毀淨盡。美麗而善歌的黃鶯,也不得不遷往別處去了。

南崗雪色

南崗,即阜陽城南的天馬山。據傳幾百年前,那裡地面上,還可以見到石頭,後來開長日久,風化已盡,便成子土崗,也許就是現在的三里崗吧。
這裡先前既名天馬山,可能比現在的崗要高得多。試想,每當嚴冬,大雪普降,遠遠望去,“山舞銀蛇,原馳臘象”,南崗一帶成子瓊裝玉砌的玻璃世界。在這缺山少嶺的千里大平原上,南崗的雪色,也可算是一個絕妙的美景。萬事具備安有詩讚曰:
“天馬山頭雪滿崗,銀蛇臘象好風光。謝以屐齒藜藿杖,扶我南郊看素裝。”

西湖柳蔭

潁州西湖岸邊的楊柳,不但成行,而且成片,蜿蜒湖岸,長達數里。據傳說,古時每到夏季,綠蔭樹下,不乏人群來往,使得平常一個安靜場所,幾乎成了鬧市。那裡有說書的場子,有擺茶的攤子,也有賣吃食的小飯棚子。人們只要一走到這裡,身上暑汗頓消,再到水邊洗洗手臉,更覺清爽異常。人們一群群一堆堆,談笑自若,有下象棋的,有看書的,也有釣魚的。直到夕陽西下,大家仍不忍離去。給這綠色的林蔭,添了不少色彩。說它上一景,不也名符其實嗎?石安也有一詩云:“西湖沿岸柳成行,幾里濃蔭綠色廊。遊客心頭多畏暑,欲離不離到夕陽。”
潁州八景,各具特色,一年四季,都有可以遊覽觀賞的景物。西湖一處占八景中的三景,可見潁州西湖景色最佳。宋代詩文大家歐陽修,就很愛西湖。他在潁州任友太守滿任後,卜居中在西湖邊上,飲酒賦詩,消遣自得,後終老於此地。現在這一帶姓歐陽的,都是他的後代子孫,繁衍不息,都圍繞著西湖定居,可以說是愛西湖這甚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