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泉

漾泉

漾泉市位於山西省東部,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晉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國重要的礦產集中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素有“煤鐵之鄉”之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漾泉
  • 位於:山西省東部
  • 屬性:新興工業城市
  • 地位:晉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美譽:素有“煤鐵之鄉”之譽
中共第一城,基本概況,地理地貌,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中共第一城

1947年5月2日,平定縣陽泉鎮解放,為了動用陽泉豐富的煤鐵資源支援解放戰爭,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將陽泉鎮從平定縣劃出,建設為新型工業城市。5月4日,組建了陽泉建市後的首屆陽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陽泉成為我黨親手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1948年7月28日,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前身的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決定直轄陽泉和石家莊,使陽泉有幸成為我黨在解放區設立的第一批直轄市之一。陽泉是山西省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中心,是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有“煤鐵之鄉”的稱譽。

基本概況

市名
陽泉市{新陽泉}(英語:Yangquan;漢語拼音:yáng quan
市中心位於北緯37度51分,東經113度34分,市區南北跨緯度為0度12分,東西跨經度為0度10分。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山西省(Shanxi Province)
轄區
5個。陽泉市轄城、郊、礦三個區和盂縣、平定兩個縣。
人口
全市總人口(常住人口)為1319577人(2008年)。其中城鎮人口771679,鄉村人口547898,全市城鎮化率達58.48%。
面積
全市面積4,45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70平方公里。境內地貌以山地為主,其面積為3362.1平方公里;其餘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積為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462平方公里。
海拔
陽泉市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屬山西東部山地。從整體看,西高東低,最高點海拔為1803.6米,最低點海拔僅為350米。
時間
台北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045000
汽車牌照
晉C
區號
0353
行政區劃代碼
140300
國內生產總值
310.8億元
人均GDP
23553元(2008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31564元
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32.1%,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8.5%。(2008年)
市樹
國槐
稱號

地理地貌

陽泉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受大陸性季風及複雜地形影響,市內不同地區的氣候異較大。氣候特點: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較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春季少雨多風,乾旱時有發生;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秋天雲高氣爽,降溫快;冬季乾冷,時有風沙天氣。本境光能資源比較豐富。太陽輻射總量多年平均值為133.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696.3~2886.3小時。熱量資源可滿足一年一熟,不少地方可達兩年三熟。年均氣溫不同地點相差很大,最曖處(娘子時河谷)高達13.2℃,最冷處(坪塔梁)僅為2.0℃,一般 8~12℃。大於或等於10℃積溫為2400~3000℃,無霜期平均為130~180天。年降水量北部多於南部,平定為537毫米,市區560毫米,盂縣590毫米。旱災、洪澇、雹災、風災、霜凍等氣象災害頻繁。全市可分為溫寒農業氣候區,溫和農業氣候區(包括溫和濕潤農業氣候亞區及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亞區),溫暖農業氣候區(包括溫暖濕潤農業氣候區及溫暖半潤農業氣候亞區),暖溫農業氣候區。

行政區劃

陽泉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截止2008年底,全市總人口131.96城鎮人口77.17萬,鄉村人口54.79萬。市人民政府駐城區南大街23號。
陽泉市 面積4452平方千米,人口131.96萬(2008年)。
城 區 面積 19平方千米,人口21萬。(2003年)郵政編碼045000。區人民政府駐南大街300號。
礦 區 面積 10平方千米,人口22萬。(2003年)郵政編碼045000。
郊 區 面積 633平方千米,人口22萬。(2003年)郵政編碼045011。
盂 縣 面積2439平方千米,人口29萬。(2003年)郵政編碼045100。縣人民政府駐秀水鎮。
平定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32萬。(2003年)郵政編碼045200。縣人民政府駐冠山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歷史沿革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衝”,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定平定軍,發兵太原。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陽泉市歷史悠久,據20世紀50年代從平定西北棗煙、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證,舊石器時代中期,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陽泉市郊區西南舁鄉西南舁村與五里莊村交界處曾經有人發現大量動物化石。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初,於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并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并州樂平郡、新興郡。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并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後全境屬東魏和北齊。隋時於今娘子關置葦澤縣,屬井州,後廢;於今盂縣境置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與石艾縣同屬遼州。唐初,市境屬受州,後受州廢,石艾、盂縣先後屬并州、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廣陽,徙縣治於廣陽村。五代歷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并州;之後,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金昇平定州、盂州,屬河東路、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盂州降為縣,與 平定州同屬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民國初為平定縣和盂縣,屬山西冀寧道,後直轄山西省。抗日戰爭時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縣、平(定)東縣和平(定)西縣,盂縣分置盂(縣)平(山)縣、盂(縣)陽(曲)縣、盂(縣)壽(陽)縣;正太鐵路以南的平(定)東、平(定)西二縣屬晉冀魯豫邊區,以北各縣屬晉察冀邊區。解放戰爭時期,平定、盂縣逐漸恢復原建置;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縣的一部分設陽泉市,以後一度改稱陽泉工礦區。陽泉市(工礦區)先後歸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華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轄。新中國建立後,陽泉市(初為工礦區,1952年恢復市建置)數度由晉中榆次)地區(專署)代管,平定縣、盂縣則屬晉中(榆次)地區(專署)。先後置城區、郊區和礦區。1983年9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陽泉市成為由山西省直轄的下轄兩縣(平定、盂縣)三區(城、礦、郊)的城市。
清末,現今的市中心還是一片荒灘,自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煤、鐵、硫磺等工業隨之興起,至1936年才形成一個有三萬餘人的小集鎮,屬平定管轄。一九五一年改建為市,由省直轄。
1949年設陽泉工礦區,屬榆次專區。1951年陽泉工礦區改設陽泉市,由省直轄。1958年陽泉市劃歸晉中專署領導。 1961年陽泉市改由省直轄。1970年陽泉市劃歸晉中地區領導。1972年陽泉市改由省直轄。
1969年1月,正式設立城區、郊區,1970年1月設立礦區。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