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高龍

漢陽高龍

龍,是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徵。在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春節、正月十五舞龍燈的習俗。漢陽高龍起源於唐代,盛行於漢陽區江堤鄉、永豐鄉及蔡甸區部分地區,這些鄉的很多村鎮從古至今都時興舞高龍,從未間斷。高龍的舞法與其他龍燈不同,屬於豎式舞法,舞高龍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其扎制、開光、焚燒搶福等過程獨具特色。2008年,漢陽高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陽高龍
  • 外文名:hanyanggaolong
  • :是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徵
  • 起源:唐代
起源,歷史傳說,製作過程,形狀特徵,舞法特點,傳承發展,高龍博物館,弘揚光大,

起源

漢陽高龍民俗文化始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並在武漢市的漢陽、蔡甸等地流傳至今。漢陽高龍因獨特的造型、獨特的表演藝術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名揚全國。漢陽高龍獨樹一幟,舞法與其他龍燈不同,屬於豎式舞法,舞高龍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其扎制、開光、焚燒搶福等過程也頗有特色。

歷史傳說

盛行於漢陽區鯉魚洲至龍陽湖一帶的高龍,造型奇特,舞龍技巧與傳統滾龍迥異,漢陽高龍源於漢代"魚龍曼衍"、形成於唐貞觀之治時期。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漢陽縣(今漢陽區和蔡甸區),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四年開始籌建漢陽城,漢陽高龍起源之說與高龍的傳說典故一脈相承。
古時,漢陽永豐、江堤,蔡甸均屬雲夢澤,當地人多以唐時從都城西安遷徙到雲夢澤的後人自居。傳說中,高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貞觀年間,中原遇上大旱,西安城百日無雨。於是,皇帝李世民自恃“真龍天子”上書玉帝求雨,玉帝遂要求龍王按照“西安城內三寸,城外四寸”降雨。但身在天庭的龍王卻故意讓雨反著下:城內四寸,城外三寸,一時間西安城內洪水泛濫。玉帝龍顏大怒,下令立即斬殺龍王,由道家出身的魏徵奉玉旨監斬龍王。
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太宗李世民求情。於是,李世民急宣召魏徵進宮伴駕奕棋,幫助龍王逃過午時之劫。哪想,君臣奕棋之時,魏徵忽然伏桌而睡,仍在夢中斬殺龍王為數段,向天庭繳旨。
當時,李世民見魏徵睡得滿身是汗,氣喘吁吁。於是傳旨為魏徵扇涼。不想當時魏徵正追龍王不得,得李世民三扇之助,一手抓住龍王,龍王被斬殺。
後李世民遂下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龍王。因為龍王被斬,於是民間就將龍身斷作13節,稱為十三太保;因為魏徵是道家出身,於是每節龍身上就畫上八卦等圖案。以後,高龍就逐漸成為了人們在春節時祭祀、慶祝的一種活動了。

製作過程

武漢高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屬切割式結構。從扎制框架開始就講求篾竹工藝的完整性,在色彩的選擇上,高龍以紅色、金黃色、白色為主調。製作材料主要是竹篾、皮紙、細紗布、彩紙等,精工扎制、裱糊而成,要經過選材備料、火烤校正、量尺鑽眼、扎燈筋、穿龍衣等步驟。
一個熟練的扎龍老師傅,每年也只能扎2-3條。"要用直徑5厘米的河南毛竹。還要扎燈筋,將電線用細鐵絲固定在龍骨上,讓高龍在夜間更加光彩奪目。過去使用的光源是蠟燭,現今採用的是蓄電池。穿龍衣,過去用的是對子紙和皮紙,現代社會用的是紅綢緞和丈子布,還要用金泊紙和塑膠繩剪出形狀顏色各異的龍鱗、頸部的八卦圖案、龍鰭、龍角、龍珠等裝飾品,分別將它們縫到相應的位置。最後裝上眼睛,插上令旗。"

形狀特徵

漢陽高龍龍首昂立,呈"乙"字造型,蘊含著人類旺盛的生命力。龍角粗壯,龍眼渾圓,由一根碗口粗的龍竹作為主骨,貫穿龍首,托舉起來,高度在五六米左右,重量常在八十斤左右。

舞法特點

漢陽高龍的舞法,與中國所有的龍燈舞法不同,屬於豎式(立式)舞法。
每到一處,先由年長者手舉燈領頭吟誦,眾持燈者"嘿嘿"呼應。有人將高龍龍頭扛起、抖動,眾燈節圍龍頭邊跑邊吼,以壯龍威。只見龍頭高昂,燈節環繞,龍尾搖曳擺動。整條高龍活靈活現,通體透亮,配之鑼鼓齊鳴,鞭炮炸響,加上觀賞者觀燈接福心情大爽,不停的燃放鞭炮迎送,場面宏大,氣勢壯觀。
高龍舞技分為叩、掃、舉、抖、頂、托,最厲害的一著,就是口銜齒托--將高龍主骨底含在口裡,由下齒托住,雙手撒開,雙手擊合,雙膝跪地,前後左右跪磋。"關鍵在平衡。"楊建華舞了30多年高龍,他說:"最早舞龍頭就是打個纏,後來技巧性越來越強,一般人都承受不住。"1998年前後,楊建華開始嘗試練習口銜齒托,在自家門前空地,用牙齒托一根粗竹竿,練習了不少時間。有詩這樣描述:
口銜齒舉露崢嶸,
疑似金鱗曜夜空。
絕技已傳千載後,
漢陽元夜送高龍。

傳承發展

高龍博物館

武漢市漢陽區鯉魚洲有四五個漁業村,是漢陽高龍的主要流傳地。這四五個漁業村經“村改居”合併而成江欣苑社區後,致力於傳承高龍傳統民俗,先後組建了高龍博物館、高龍製作傳承培訓部、高龍生產製作部、高龍表演培訓部等,還有10多支舞龍隊,老中青傳承人達300餘人,常年開展活動。2012年起,又以高龍為基礎,將武漢及周邊的幾十個非遺項目引進社區,為傳承人提供優惠條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園,為社區民眾的文化生活帶來了勃勃生機,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興趣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
高龍博物館外觀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展廳內面積近500平方米。不僅陳列著國務院給漢陽高龍頒發的國家級非遺證書,還通過弧幕帶水投影和3D科技,向觀眾形象展示高龍的起源和傳說。漫步展廳,栩栩如生的真人蠟像,生動還原了高龍製作的場景和高龍開光祈福盛況,遊客可以通過觸屏遊戲方式,模擬參與高龍的製作和高龍絕技演示。

弘揚光大

1978年至今,漢陽高龍經過三十多年無數次的表演,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創新與發展,技巧有了豐富與提升,表現難度也不斷加大。
1997年9月,武漢市第五屆運動會開幕式由漢陽區承辦。高龍被搬上大型文體表演的舞台,從內容到形式加以創新,由原來一條高龍獨舞,變成5條高龍共舞,並配以漢調鑼鼓伴奏。當時編導設計了一場《巨龍展風采》的篇章,表演場上,高龍分水雙流而出,托、舉、掃、旋,似游龍翻雲搏霧,氣勢恢宏,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從此,漢陽高龍名聲大振。
1998年,湖北電視台製作的《荊楚風韻》,特邀漢陽高龍參加表演錄製,並由央視對外文藝台專輯錄播。
1999年12月,由漢陽區江堤鄉漁業村、永豐鄉龍陽村共同組團的"武漢高龍"代表團88人,晉京參加中華舞龍大賽,奪得"國安杯"舞龍大賽金獎,同時獲得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一名,登上八達嶺長城參加拍攝世界文化交流節目《相隨2000年龍舞大中國》。12月20日凌晨,武漢人舞著高龍,在天安門廣場為喜迎澳門回歸盡興歡舞。
2008年,武漢高龍被國務院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春節期間,以漁業村高龍為主體的武漢高龍民間藝術表演團一行73人,於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一)至3月3日赴台,進行了"兩岸一家親"的民間文化交流之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