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陵苑

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初步考證墓主人系西漢廣陵王劉胥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

漢陵苑是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更是名勝區內的一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內地形起伏,建築古樸雄渾,林木蔥鬱、綠草成蔭,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反映揚州漢文化的展示中心。為國家AAAA級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陵苑
  • 地理位置:揚州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東部
  • 氣候類型:占地33000平方米 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占地33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發掘地高郵天山鎮神居山
簡介,廣陵王劉胥,墓室,結構棺槨,王后寢宮,王后墓中文物,黃腸題湊,遊覽項目,王后墓道,飲食用具,題湊上的銘文,廣陵玉璽,蒼穹一角,

簡介

江蘇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揚州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東部,占地33000平方米,本館地形起伏、林木蔥鬱、建築渾厚,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反映揚州漢代文化、經濟的人文景觀。苑中展出了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王后的墓葬,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墓葬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陵十景”是本苑的特色文化品牌,已建成“廣陵潮湧”等景點,通過觀賞與參與,讓您領略揚州的悠久歷史和風貌。“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葬制,它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重要組成部分。“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題湊”是指題頭向內拼湊聚合而成的結構。廣陵王劉胥墓中的“黃腸題湊”以楠木作構件,每塊企口高低錯落有序,塊塊緊扣,層層相疊,堅固細密,宛如魔方,放錯一塊,無法復原。與全國出土的十座“黃腸題湊”墓相比,其用料之大、結構之嚴,確為驚世之作,堪稱世界之最。
漢陵苑漢陵苑

廣陵王劉胥

漢陵苑位於揚州市平山堂附近,為天山漢墓漢武帝之子劉胥的墓。劉胥曾受封廣陵,為第一代廣陵王。武帝對他一直防範,而武帝死後,他祈禱神靈,對昭帝、昌邑王、宣帝“祝詛”,事敗被迫自縊。天山漢墓可能是他的墳冢,原在高郵市天山鎮神居山

墓室

漢墓博物館氣勢磅礴,它建於山頂之上,巍峨雄偉,從多層台階下仰望,大有帝王陵寢之勢。拾級而上,兩旁的門闕、主展廳、東西廊房皆為漢式建築,門庭高敞,廊柱質樸,迭梁穿頭,線條簡潔、凝重、雄偉、古樸、粗獷。主展廳是20多米高的穹頂,地下墓道內是棺廓,墓室龐大,面積達200多平方米。
漢陵苑漢陵苑
天山,又名土山,神居山,海拔44米,周長6華里,1979年春,採石工人開山時發現了山中古墓葬,一號墓墓坑深18米,東西寬23米,南北長28米,墓道長60米,墓頂封土5米有餘,墓室填土約兩萬方。

結構棺槨

立體三槨兩棺,南北長13米,東西長11米,槨壁高達4米。槨的底部以10多米長的楠木拼成,最外槨象一道牆,里外兩層用整個楠木扣成,中填黃柏木,每塊都在0.4米見方,0.9米長左右,黃柏木之間榫鉚嵌合,不用鐵釘,全部嵌在一個框架之中,與整個墓室融為一體,嚴絲合縫,尤其是轉角處更見匠心。該墓共用“題湊”八百多根。由於木頭皆向內,“頭”者,“題”也;“湊”者,聚也,即頭部集中內向為“題湊”,由於黃柏木皆取內芯,故名“黃腸”,這就是“黃腸題湊”,是西漢帝王諸侯享用的特殊的墓葬制。棺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以珍貴楠木製成,折合木材545.56立方米,以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穩重壯觀,構件比例協調嚴謹而為世人這樣的漢墓在陝西鹹陽,北京大葆台都出現過,但是遠不如揚州天山漢墓。可惜材料用錯地方,不免使人有勞民傷財、暴殄天物之嘆。
“黃腸題湊”的槨內是一個個裝擺隨葬品的耳室,一個個相聯又相隔,每室皆有門,步入其中,如進迷宮。該墓雖被人大規模的盜掘,但仍出土大批文物,如銀器、銅器、鐵器、玉器、漆器、陶器、木俑、等約有千件之多。其中的全套銅浴器、兵器帶鉤盾,皆為罕見之物。看來劉胥生前雖未實現奪位之望,但死後仍想享盡陰間榮華。

王后寢宮

王后墓是與廣陵王劉胥的陵墓相繼出土的,同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葬制,同時搬遷到揚州。王后墓位於廣陵王墓的東側,相距50米。兩墓東西並列,為同塋異穴式夫妻合葬墓。王后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六十二年”銘文木牘和“廣陵私府”印泥等,為我們確定墓主的身份和地位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資料。王后墓平面呈“中”字型,為岩坑豎穴式“黃腸題湊”木槨墓,其結構是由封土、墓坑、墓道、正藏槨、外藏槨等組成。岩坑深達25米,四壁鑿有三級台基,逐級內收,坑底長19.8米,寬14.8米,坑底南北築有斜坡墓道供上下,南北通長111.2米。坑底建槨室,槨室南北通長18.35米,東西寬11.6米,通高4.5米,總面積190.61平方米,用楠木約450立方米。槨室由正藏槨(黃腸題湊)和外藏槨兩部分組成,“黃腸題湊”南北長13.35米、東西寬11.6米;外藏槨(車馬槨)南北長5米、東西寬7.15米。此墓工程浩大,開鑿山石3萬多立方米,耗費了大量的勞力和財力,體現了帝王葬制的規模。
漢陵苑漢陵苑

王后墓中文物

王后墓中出土的300多件隨葬品中除車馬具外,主要有漆器、玉器、木器、陶器、銅器、鐵器等。華麗的漆器、靈巧的弩機、精美的木雕等文物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這些文物從禮儀葬制、生活用品、生產用具、交通運輸、娛樂玩具和題記銘文諸方面充分反映了漢代揚州豐富的物質文明和多彩的文化生活,從中也不難看出西漢的厚葬之風和豪華奢侈的宮廷生活。根據王后墓出土的“六十二年”木犢銘文以及劉胥臨終之夜的記載中並未提王后之言,可以推斷:王后早劉胥兩年去世。王后墓出土的文物較一號墓精細,而且娛樂用具多:有絕妙的三叟戲樂傭、細小的投壺投矢、實用的六博棋盤、嵌綠松石錯銀的古琴銅枘、精巧的弩機等,這表明了劉胥生前對王后的寵愛以及厚葬。雖然廣陵王墓和王后墓同屬於黃腸題湊葬式,但其結構、風格以及製作上有許多明顯的性別差異和不同的工藝體現,表現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

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古代的一種特殊墓葬型制的名稱。“黃腸”是指建築題湊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黃心的柏木,俗稱“柏木黃心”,所以古人將此叫作“黃腸”。題湊則是指木槨結構,“題”是指題頭,就是樹木朝向根部的一端,“湊”是指向內聚合拼湊而成的結構。它的特點是將整段的木頭層層平鋪壘疊、拼湊而成,並且“木頭皆向內”,即四壁所壘築的枋木與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這枋木的端頭均是樹幹的下端,古代叫作“題頭”,於是這種特定的結構形式就叫“題湊”,合起來就叫“黃腸題湊”。“黃腸題湊”的葬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是身份、地位、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漢代禮制中,“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棺)、便房、外藏槨等,同屬於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皇帝死後才有權享用這種最高規格的天子葬制。得到皇帝恩賜的寵臣、諸侯王偶爾也可以享用,如漢代大將軍霍光死後就受天子之制。“黃腸”與“題湊”這兩個名稱在古代文獻中常常是分開稱呼,只有用黃心柏木製作的題湊,才能叫“黃腸題湊”,其他木質如楠、梓、楓、松、楸等作題湊的,就只能叫“題湊”,或叫“黃腸題湊”式,劉胥夫婦的題湊是用楠木構成,所以稱為“黃腸題湊”式。從近幾十年出土的實物來看,“題湊”葬制主要流行於西漢,至東漢時,黃腸木為黃腸石代替。再後,“黃腸題湊”之制就成絕跡。所以說,這種葬制不僅等級高,使用範圍小,而且流行時間很短,前後僅300餘年。由於這種葬制使用的範圍很小,留傳下來的也不多,所以,古文獻中對這種葬制雖有記載,但實存例證卻沒有。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來,才陸續有所發現。神居山一號漢墓廣陵王劉胥的“黃腸題湊”木槨墓題湊的結構是將各塊題湊木之間用榫卯嵌合,並以立柱和壓邊枋約束,使全部題湊組合成更為穩固的整體,這是古代“黃腸題湊”中最完善的一種結構。
漢陵苑漢陵苑

遊覽項目

王后墓道

王后墓也是以斜坡墓道與地面相連,且十分幽長,體現了女性墓的秀美。兩側共有八幅精美的漢代漆器圖片,有林間狩獵、金山銀樹、九尾銀狐等,證明了揚州漆器無論是工藝、構思還是用料都獨具匠心。

飲食用具

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飲食用具和一整套完整的沐浴用具,說明揚州的飲食文化和沐浴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
漢陵苑漢陵苑

題湊上的銘文

當時的工匠為了避免將題湊塊放錯,在每一塊上都刻了字樣標明方位。像這樣的一塊直徑約74厘米,墓中最大的一塊有85厘米。按楠木的生長速度來推算,長成這樣一棵需要兩千多年。而我館的兩座棺墓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也就是說這些楠木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廣陵玉璽

在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的磚石墓中出土了廣陵玉璽金印一枚,是權利的象徵。揚州一位女學者蔣華詩云:“荒冢年年對夕陽,漢家埋葬廣陵王。劉荊判跡俱塵土,金印傳名千古長。

蒼穹一角

陵墓深埋山下25米處,開鑿山石六萬立方。以斜坡墓道與地面相通,長53米。整個墓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通高4.5米,面積237平方米,耗費金絲楠木540立方米。它是由外藏槨、黃腸題湊、正藏槨、中槨、內槨和裡面的雙重套棺梓宮組成的七重葬制。
漢陵苑漢陵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