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是200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海明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 作者:楊海明
  • ISBN:730111283
  • 定價:2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1-01
  • 開本:32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章節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圖書編號:182623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定價:20.0
ISBN:730111283
作者:楊海明
出版日期:2006-11-01
版次:1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近年來,漢語研究,特別是漢語語法研究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變化之一就是由原來偏重於靜態研究轉而為偏重於動態研究。所謂動態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說聯繫歷史的發展來研究漢語語法,這屬於"歷時動態";也可以注重於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變化,這屬於"交際動態";也可以傾向於現時語言現象的社區變異、地域變異和功能變異,這屬於"共時動態"。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進行語法研究時,需要的是一種動態的觀念:即把語言,包括語法,看作是一種永遠在變化、不斷在發展的有生命力的開放式的系統。在歷時和共時這個坐標上,語言永遠處在運動的態勢之中。我們只有具備了這樣一種基本觀念,才不會對語言的種種變化現象感到驚訝,才有可能洞察語言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
本書是語言學叢書之一,是一部關於漢語語法研究的實用專著,內容涉及多角度審視、全球化中的漢語、改革開放中的漢語、性狀與程度的擴散、動賓結構的發展、被動陳述的發展等,適合漢語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章節目錄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多角度審視
第一節 審視漢語
一、漢語的現狀
二、現代漢語的地域
三、典型的母語人群
四、非典型的母語人群
第二節 審視認知
一、認識認知
二、基於認知的語言學
三、動因與原則競爭
四、審視解釋
第三節 審視漢語及其生存環境
一、強勢語言與一般語言
二、語言差異
三、認識漢語
四、當今的“新異”漢語
第四節 審視發展
一、常態與非常態
二、變化的典型與非典型
三、發展的大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全球化中的漢語
第一節 相關認識
一、對社會發展與研究傾向的認識
二、漢語的文本與對漢語特點的認識
三、漢語的演變與動因認識
第二節 漢語原則與動因的發展變化
一、一般傾向
二、表述的凸顯與焦點變化
三、結構衝突與結果
第三節 漢語結構與網路
一、運動中的漢語
二、網路中的漢語
三、如何看網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改革開放中的漢語
第一節 漢語多視角觀察
一、半個世紀的漢語
二、漢語在海外
第二節 漢語文藝體文本
一、現代白話文與漢語文本
二、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文本
第三節 政論體與科技體文本
一、政論體文本
二、科技體文本
第四節 漢語的新聞體文本
一、社會與語言
二、媒體與全球華語
第五節 漢語變化歸因
一、歷史的發展
二、社會的開放
三、城市的作用
四、信息結構改變語言結構
五、媒體與網路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性狀與程度的擴散
第一節 性狀與信息結構
一、信息溢出歸因
二、名詞的性狀義
第二節 發展演變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動態變化
二、“程度+抽象名詞”
三、“程度+指人名詞”
四、“程度+物質名詞”
五、“程度+處所名詞”
六、性狀與形式化
第三節 性狀程度泛化與居中傾向
一、中庸傾向與“很中產”
二、解讀“中產”性狀”
三、“很中產”評價義溢出
四、程度泛化的社會因素
第四節 性狀程度泛化的認知解讀”
一、“程度+名”性狀義泛化
二、認知動因
三、信息結構與動因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動賓結構的發展
第一節 動賓結構的擴容
一、動賓結構的特點
二、動賓結構的變化
三、“動名1名2”結構
第二節 動賓的語義結構
一、動賓匹配與語義
二、“動名1名2”中的語義結構
三、語用基礎
第三節 相關解釋
一、語言內部原因
二、語言外部原因
三、動名1名2結構擴大歸因
四、認知與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被動陳述的發展
第一節 被動陳述
一、被動陳述的構成
二、“被”的功能
三、被動與語義特徵
第二節 被字句的構成與層級
一、“被~”格式
二、被字句的構成原則
第三節 被動的動態發展
一、被字句的信息結構
二、被動的隱喻
三、被字句的語義層級
四、被字句的多樣化
第四節 認知解釋
一、被字句的信息結構
二、各種解釋
三、精細化與概約化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指稱的發展變化
第一節 指稱構成
一、指稱與強度
二、指稱與信息
三、指稱密度與指稱賦值
第二節 語篇銜接中的指稱匹配與強度
一、指稱的匹配
二、同指競爭與信息重建
三、指稱的5種匹配
第三節 指稱的發展
一、指稱的發展變化
二、指稱密度與賦值的認知解釋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章 時間表述的缺位與補位
第一節 “X以來”的缺位
一、“X以來”中X的構成
二、“X以來”中X的缺位與動態演變
第二節 強調動程表達的補位
一、時間與過程
二、“長期”與“一直”
三、“長期以來”與“一直以來”的交融
四、認知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