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中下游防洪調度

漢江中下遊歷史上洪災頻繁,且日趨嚴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漢江下游堤防五年三潰,較大洪水還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1935年漢江發生約百年一遇洪水。碾盤山洪峰流量為5萬餘立方米每秒(調查推算),鐘祥附近的乾堤多處決口,漢北平原全成澤國,淹死8萬多人,原決口堤段堵復困難,退建後稱遙堤。1949年後對漢江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初步建立了漢江中下游的防洪系統,制定了較完整的調度程式,實際調度取得了較好的防洪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江中下游防洪調度
  • 外文名:Flood  control  operation  of  middle  and  lower  Hanshui  River
防洪體系,運用標準與程式,分級調度標準與運用程式,中下遊民垸分洪運用程式,丹江口水利樞紐防洪調度,防洪效益,

防洪體系

1949年後,首先進行地方的培修加固。1956年在下游建成杜家分洪工程,初步提高了下游的防洪能力。同時進行漢江流域規劃,修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它於1967年攔洪、1968年蓄水、1973年建成初期規模後,組成了以丹江口水利樞紐為骨幹,堤防、杜家台分紅工程以及14個分蓄洪民垸配合運用的防洪系統1935年型洪水再現時,可以保證遙堤和下游乾堤的安全。上述防洪系統已於1968年基本建成(見圖)。
防洪體系防洪體系

運用標準與程式

分級調度標準與運用程式

漢江中下游防洪調度採用分級調度的方式,根據洪水的大小確定使用的防洪工程以及運用原則。(1)對一般洪水首先充分發揮堤防的作用,然後由水庫適當蓄水,洪水達到一定量級後運用杜家台分洪工程。(2)當來水超過20年一遇洪水時,運用中下遊民垸分洪,並可使用丹江口水庫的超蓄庫容,以控制1935年洪水再現時流量不超過河道安全泄量。中下游防洪控制點為碾盤山,它到新城之間的河槽還有一定的調蓄能力。根據以上情況,擬定出分級調度的控制標準與程式(見表)。(3)遇超過1935年型洪水的特大洪水,則以保丹江口大壩安全為主,適當調節下泄,不再滿足下游防洪要求。實際調度中對洪水等級的判別,根據丹江口入庫流量與丹江口-碾盤山區間流量的組合流量來決定。
運用標準與程式運用標準與程式

中下遊民垸分洪運用程式

當洪水超過20年一遇,經丹江口水利樞紐調節後的流量加上區間來水,碾盤山處流量仍將大於20000-21000立方米每秒時,為了保證新城河段流量不超過18400—19000立方米每秒以保遙堤安全,需運用中下遊民垸扒口分洪,其運用程式視洪水大小而定。一般來說,當需要的分洪量較小,民垸不需全部運用時,以運用靠近下游的幾個民垸最為有效,分洪量增大則考慮逐漸向上游安排。大柴湖垸是遙堤的外屏,又是丹江口水利樞紐的移民區,考慮最後運用。經計算,如1935年型洪水再現,經丹江口水庫調蓄後,還需要在中下游分蓄25.0億立方米每秒超額洪水,此時中下遊民垸將基本上用於分洪。

丹江口水利樞紐防洪調度

丹江口水利樞紐是漢江中下游防洪系統的主體,要達到上述防洪標準將主要依靠它的合理運用。經多年探索,擬定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對防洪控制點碾盤山實行補償調節調度方案。同時,採用預報預泄及分期洪水調度,使防洪與興利儘可能結合。
(1)補償調節。丹江口水利樞紐至碾盤山的區間集水面積有4萬餘km,還可能發生較大的洪水。為達到上述防洪標準,丹江口水庫採用補償調節的調度方式。經分析,從水庫泄水至碾盤山的傳播時間略小於區間洪水的集流時間,區間洪水預報又有一定精度,故補償調節方式是可行的。補償調節要求丹江口水庫泄量與區間來水的組合流量,不超過碾盤山按防洪標準應予控制的流量。在實際調度中,按區間洪水預報偏大值來確定丹江口水庫的具體泄量,以保下游防洪安全.
(2)預報預泄。丹江口水庫集水面積大,水文資料較多,水文預報精度較高,在防洪調度中有條件考慮預報預泄。根據漢江洪水特性,對於夏季洪水考慮12h水文預報,精度為70%;對於秋季洪水考慮24h水文預報,精度為80%.根據預報值在下游防洪允許的範圍內預泄,可少預留防洪庫容。但預泄只在預報洪水達到一定量級後才進行。
(3)分期防洪調度。漢江流域暴雨的發生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的影響。7~8月副高北進,常在該流域產生強度很大的暴雨,洪水峰高量大;9~10月副高南撤,常在上游產生持續時間長的暴雨,洪水量大而呈多峰型。根據這一特點,可分為7~8月的夏季洪水(經分析夏季洪水採用年最大洪水)與9~10月的秋季洪水。經分別計算,7~8月需防洪庫容78億立方米,9~10月需防洪庫容56億立方米每秒,故擬定8月20日以前防洪限制水位為149m,以後為152.5m,這種方式既滿足了防洪要求,又有利於水庫蓄水,防洪與興利得到較好結合。

防洪效益

防洪系統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取得了很大的防洪效益。1956年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後,就使漢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由堤防五年三潰提高到可防禦約5年一遇的洪水。丹江口水利樞紐攔洪後,漢江中下游防洪系統正常調度運行,進一步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效益。主要表現在:
(1)保證了遙堤的安全。如丹江口水庫未建,按自然情況分析,1975年、1983年碾盤山洪峰流量均將達3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即使利用中游全部民垸分洪,也難保遙堤安全。由於防洪系統的正確運用,兩次洪水均調蓄至控制泄量範圍,使遙堤安全度汛。
(2)減少了中遊民垸的分洪次數。當碾盤山量大於21000立方米每秒,就有必要動用民垸分洪。按照這標準,如果未建丹江口水庫,僅1968~1985年要動用民垸分洪7次,合計要淹沒農田13.1萬公頃。實際上只在1983年10月運用鄧家湖,小江湖兩處民垸分洪1次,淹沒約1萬公頃。
(3)減少杜家台分洪運用機會。一般情況下,當澤口流量超過13000立方米每秒,就有可能運用杜家台分洪。該分洪工程1956年建成至1967年11年中共分洪運用13次,其頻率為1.3次/年,1968~1993年間,天然情況下經計算需分洪運用約18次,而實際由於丹江口水庫攔蓄只有4年6次分洪,合計減少淹地約25萬公頃。
(4)減輕長江幹流(漢口段)防洪負擔和武漢市防洪壓力。如1980年8月、1983年8月及1998年8月3次洪水,為避開與長江漢口段高水位遭遇,丹江口水庫充分利用防洪庫容對入庫洪水進行有效調蓄,大大減少了下泄流量,從而降低漢口水位0.3~0.35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