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李希特

漢斯·李希特

漢斯·李希特(Hans Richter)(1888-1976年)出生於德國柏林,是一名畫家、導演、編劇、演員,代表作有《早餐前的幽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斯·李希特
  • 外文名:Hans Richter
  • 別名:Johannes Siegfried Richter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出生日期:1888-04-06
  • 逝世日期:1976-02-01
  • 職業:畫家、導演、編劇、演員
  • 代表作品:《實驗四十年》,《節奏21號》,《節奏23號》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漢斯·李希特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師從著名鋼琴家、指揮家費魯喬·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學習基本樂理常識。然後再按照音樂節奏在膠片負片上使用黑白筆觸繪製各種幾何圖形,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嚴格的聲畫對位前提之下。
出於共同的追求與愛好,漢斯·李希特結識了性格孤僻的瑞典畫家維京·伊格林(Viking Eggeling),二人開始研究同一課題——如何使繪畫有節奏地運動起來,後來二人的活動中心由瑞士轉移到了德國。起初漢斯·李希特決定使用紙裁剪而成的圓環製作一部卡通片。他試圖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達賦格曲的節奏感。1918至1919年,他完成了名為《序幕》的實驗動畫短片。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漢斯·李希特於1920至1925年製作了三部短片:《節奏21號》、《節奏23號》、《節奏25號》。通過時隱時現、飛來飛去的方塊與三角,試圖營造出純視覺的音樂節奏感。但是由於影片實驗色彩太過濃厚,而製作也過於粗糙,因此很難博得觀眾的好感。其實這個想法與迪斯尼的《幻想曲》如出一轍——但是美國人就很聰明,懂得折衷,在進行“音樂視覺化,視覺音樂化”的實驗時懂得拿米老鼠說事,於是乎既叫好又叫座;而德國人就過於鑽牛角尖。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他也懂得迪斯尼的賺錢方法的話,德國和美國早就合併成一個國家了。
漢斯·李希特漢斯·李希特
1926年,當漢斯·李希特進一步研究了攝影機及鏡頭特性後,製作了一部探索人類語言節奏與音樂節奏之間關係的動畫短片——《電影學習》。影片初步奠定了導演日後的製作風格:大量使用各種攝影光學技巧、後期洗印技巧(例如多層疊加);動畫結合真人表演同步進行。影片中的真人多多少少使人感覺有些怪異(無論是裝束還是行動);而動畫則上演了一幕幕幾何圖形的舞劇。
1927年漢斯·李希特為UFA製作了《通貨膨脹》。其中《戴面具的女士》(Die Dame mit der Mask)段落以一張帶有美元圖案的照片為主線,而無窮無盡的數字‘零’符號就是這位女士的面具。他覺得這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部主樂調貫穿始終的實驗電影,或者說是一部關於通貨膨脹的論文。1927至1928年間,漢斯·李希特為‘Baden-Baden音樂節’製作了一個動畫短片《早餐前的幽靈》(Vormittagsspuk)。那時有聲片還沒出現,這個創作靈感來自Mr.Blum發明的‘提示符’——專門為樂隊指揮提示樂譜的設備(類似於卡拉OK歌詞提示)。它並不能實際完成同期聲的功用,但卻能在畫面上營造出同期聲的效果。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帽子、項鍊、咖啡壺如何造反的故事。這個充滿音樂韻律的作品在他柏林的工作室完成,Paul Hindemith和Darius Milhauds作為真人演員出演了該片。”
與漢斯·李希特之前的作品相比,《通貨膨脹》雖然也強調聲音與畫面的節奏問題,但是他已經不再刻意追求使用畫面圖解音樂的做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點點抽象幽默感的敘事電影。當然,過去影片那種怪異的基調與各種光學特技的頻繁使用依舊被保留了下來。有趣的是,在他的卡通片中,“逐格攝影”的技術反而很少見到。儘管導演大大改變了自己的風格,《通貨膨脹》依舊不被觀眾所接受。原因很簡單——製作過於粗糙——導演連如何隱藏吊在帽子上使之飛舞的線都不知道(那根線就那么一覽無餘地、赤裸裸地懸在空中)。
漢斯·李希特與喬治·梅里愛漢斯·李希特與喬治·梅里愛
1929年,漢斯·李希特推出了根據賽馬改編的短片《Rennsymphonie》,反響平平。接下來的日子對他而言並不光明,沒人理解,無人喝彩,只能靠製作廣告度日。於是,他離開德國遊蕩於瑞士與蘇聯之間,最終定居在美國。四五十年代之間,他與過去的“達達主義”老朋友以及一些美國的藝術家製作了不含任何動畫成分的純實驗電影。例如與Leger、Emst、Ducchamp、Man·Ray、Calder合作完成的影院長片《能用錢買到的夢》(Dreams That Money Can Buy)。

個人作品

導演作品
節奏21號(Rhythmus21)(1921)
節奏23號(Rhythmus23)(1923)
節奏25號(Rhythmus25)(1925)
電影製片廠(Filmstudie)(1926)
通貨膨脹(Inflation) (1928)
早餐前的幽靈(Vormittagsspuk) (1928)
賽交響樂團(Rennsymphonie) (1928)
兩分錢魔術(Zwei Cent Magie) (1929)
新居所(Neue Häuser) (1930)
歐洲電台(Europa Radio)(1931)
大家好(Hallo Everybody)(1933)
錢能買到的夢(Dreams That Money Can Buy) (1947)
出演作品
德國達達主義 (196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