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裡弄

漢口裡弄

漢口裡弄(lòng) 和上海的弄(lòng)堂風格上大體一樣,是一種特有的居民形式。里弄住宅,又稱“里份”。該種建築形式在上海的外灘 和 武漢的漢口外灘附近可以看見,是英法殖民者為了賺取中國人的錢而建造的, 建築樣式和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相仿。一般為三間二廂或二間一廂 。里弄內的裝修沿用中國傳統,山牆多做封火牆,外觀則比較簡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口裡弄
  • 屬性:是一種特有的居民形式
  • 又稱:里份
  • 建築樣式:和倫敦工業區工人住宅的樣子相仿
歷史,現狀,

歷史

里弄在中國的興起時期大約在20世紀初,1901年法商立興洋行買辦劉歆生建造的生成里房屋皆為二層磚木結構,包括生成南里、北里共160餘棟。同年由江浙商人劉貽德興建的德興里。曾委託比利時義品洋行設計,共建二層磚木結構36棟。與之同期建造的還有三德里、長清里、海壽里,這些里弄適應於中下層居民居住。
到了1910年,租界區里出現了最早的多層公寓樓——巴公大樓,大樓平面呈銳角三角形,中部為三角形天井,相當一個內院。單元式布局,分戶明確,各單元分別設定出入口。每戶皆有臥室,起居,陽台,廁所,廚房,整個布局十分緊湊。 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風雨飄搖,租界成為了各個社會階層首選的避風港。這一時期的租界區,官邸、別墅、高尚住宅、公寓,以及里弄在空間上完成了對整個區域的劃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根據自身的條件開始對舊的居住模式進行完善。在黎黃陂路上的一條小巷,向內走2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排四幢小別墅,這便是周蒼柏故居。一色的坡狀瓦頂,清水青磚外牆,局部水泥拉毛裝飾。置身其間,仿佛來到一處世外桃源。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工商業者不斷增加,舊式里弄住宅已不能滿足這些中產階級的生活要求。這一時期建造的里弄在舊式里弄的基礎上有了大的改進。擴寬了里弄的交通弄道,在總體布置上更多的考慮到朝向、通風與日照要求。在單元平面設計上已開始採用現代住宅功能,將居室、起居室、廚房、廁所、傭人間按主從關係合理布置,試圖壓縮輔助面積,提高住宅平面利用率。在建築的風格上將歐洲聯排式住宅樓和中國四合院以及中國天井式院落民居在建築結構因勢利導地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殖民式風格的民居建築。漢口租界裡的這種新式里弄住宅,不同於上海的里弄格局,採用“頭碰頭,尾碰尾”的平面布局,分別形成約4米寬的交通巷道和不到兩米的窄窄的生活巷道,街道-主弄-次弄-小院層次分明。住宅的前後天井,其實是獨立式住宅的庭院的“壓縮”。走進大門,從天井內仰頭“口”字形上空,三面圍合的大窗分享著小小的一片天光日影,顯示出建築師當年的苦心設計。
30年代前後,漢口除俄、日租界外,德、法、英租界都已收回。德、法、英租界曾分別改為三個特別區。這一時期,民族資產階級自建或經營興建了一批里弄住宅,如同興里、延昌里、江漢村等,這些里弄對比以前有較大改進。平面由內向封閉轉而對外開放,有的還取消院牆,住宅大門直接對著弄道。住宅層次上出現了局部三層,並附設曬台與陽台。房間內部獨立性增強,各房間都有單獨的出入口,不必穿套。這種住宅既可以獨立建造,又能組合聯立為里弄。

現狀

漢口裡弄的代表:泰寧街里弄 、同興里、延昌里、江漢村、三德里、長清里、海壽里、劉少奇漢口故居(位於漢口友益街尚德里2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