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救世堂

漢口救世堂

漢口救世堂位於武漢市漢口漢正街475號。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建於1930年,是武漢早期的教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口救世堂
  • 類別:人文經典建築
  • 地點:漢口漢正街475號
  • 竣工時間:1930年
  • 文物保護: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
  • 歷史價值:基督教英國循道會在漢首傳教之地
概況,歷史,現狀,交通,

概況

漢口救世堂位於武漢市漢口漢正街475號。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漢早期的教堂之一。該堂所在地是基督教英國循道會在武漢最先傳教的地方,該會的英國傳教士郭修理,只比楊格非晚8個月來到武漢,他們分屬於英國基督教在湖北的兩大教派。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的救世堂建於1930年,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築風格,紅磚清水牆兩層磚木結構,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建築面積約780平方米。
漢口救世堂漢口救世堂
該堂大門為單檐琉璃瓦中式盔頂,正立面的二層中間開有白色常聖光冠冕的大十字窗,給人以強烈的宗教氛圍感。堂內的祭壇無穹隆,大膽採用了舞台模式,禮拜面向的平面牆體上,則以彩色玻璃開了個直徑達2米常聖光冠冕的大十字窗。該堂與前門樓之間為一庭院,花木扶蘇,寬敞優雅。前門樓按三段構圖,半圓拱窗,山花精緻,而最耐人玩味的還是它樓頂上建有四個八角形的小塔。

歷史

漢口基督教救世堂位於漢正街中部,1931年建成,為英國傳教士范克林設計,2層磚木結構,1993年列入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名單。
漢口救世堂漢口救世堂
1867年,英國基督教循道會在漢口漢水邊的漢正街大通巷購置地皮,修建了“福音堂”,這便是救世堂的前身。教堂隔壁的普愛醫院(華中地區最早的西醫醫院)以及武昌博文書院(今武漢市第十五中學)、漢陽訓女書院(今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等均為循道會創辦。1931年,由該堂富有教友及博文、訓女二校校友捐資,工程師出身的牧師範克林主持設計了這座全新的“救世堂”。1931年,基督教英國循道會改名為中華基督教循道會公會後,救世堂曾經作過該會在湖北的中心教堂。當年武漢發大水,教堂曾收容災民;1938年日軍占領武漢後,教堂也曾救助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並運送他們向大後方轉移。
教堂坐北朝南,面向漢江,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教堂南立面正中以白石雕刻而成了一個巨大的凱爾特十字窗,而教堂屋頂正中也置有一個凱爾特十字(1949年後被毀),堂內正面牆上正中的花窗也是凱爾特十字形,這些元素都具有濃郁的英國基督教特色。而教堂的建築風格上最為獨特之地,還在於南立面頂部的具有濃郁中國南方地域色彩的單檐廡殿琉璃瓦屋頂(屋脊及鴟吻1949年後被毀)。救世堂的這種中西合璧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建築風格,是武漢地區唯一的孤例,其歷經無數次的戰火摧殘、水火災害和政治運動,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十分難得與寶貴的。特別是教堂牆壁上的彩色玻璃,均系當年由英國運來,歷經80年仍無比鮮艷,尤其是正中的耶穌荊棘王冠大花窗,五光十色,亮麗奪目,攝人心魄。

現狀

近期,一些人竟計畫拆除整個教堂,將教堂旋轉90度後,面朝東面的江漢橋“重建”,以便將現在的地塊騰出一個較為規整飽滿的形狀以便開發。這一計畫傳出後,在教堂教友中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廣大教友和教堂神職人員在情感上難以接受,紛紛感到十分震驚、不解和悲傷。國家宗教事務局和建設部制定的《關於城市建設中拆遷教堂、寺廟等房屋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國宗發【1993】21號)明確規定,“對教堂、寺廟等房屋,除因城市整體規劃和成片開發必須拆遷外,一般應儘量避免拆遷。”這座教堂並非因為修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而必須拆除,且已列入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名單,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僅僅因為商業目的而被拆除,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相關部門也至今也從未對教堂進行實地考察和測繪,相關決策完全缺乏科學性,也不符合民主決策程式。而且涉及宗教事務,這種舉動必將造成社會不和諧因素,傷害信教民眾感情,與黨的宗教政策精神背道而馳,不利於維持社會穩定。
漢口救世堂漢口救世堂
2011-05-15 《長江日報》報導:記者昨日從市房管局獲悉,在不久前召開的專家認證會上,專家一致反對拆除,該局近日將發文確認對其實施嚴格保護。
2012年後,很多新人開始在此舉行教堂婚禮,使得古老的教堂再次散發出新的活力。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交通

漢口救世堂的交通十分方便:
漢口救世堂漢口救世堂
1、電車1路、電車4路、5路(內環)到江漢一橋
2、10路、26路、42路、58路、402路、503路、519路、522路、536路等到古琴台下,往西走過江漢一橋,馬路的左邊就能夠看見漢口救世堂的建築。
基督教救世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