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

漢印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於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印
  • 簡介: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
  •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
  •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
用途分類,璽稱,印稱,章稱,製作材料,製作方式,漢印影響,漢字,

用途分類

璽稱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定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印稱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章稱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製作材料

以印質和印鈕、印綬區別地位高低。皇帝玉璽、虎鈕,皇后之璽螭虎鈕,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別為黃金印、龜鈕,銀印、龜鈕,銅印、鼻鈕。印綬也有紫綬、青綬、墨綬、黃綬等分別。

製作方式

漢印有鑄印鑿印兩種。就實際出土文物來看,文官印仍屬鑿刻,如出土的“滇王之印”、“廣陵王璽”、“長沙丞相”等等,特徵就是有筆畫由印面至內呈現明顯的“V”型口。只是文官印字型多端莊,武將印有“急就”肆意之作。軍中為應急需,用鑿印

漢印影響

漢代是印章的興盛時期,漢印為後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學治印的人,特別要先學整齊朴茂的漢鑄印。

漢字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玉印:《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漢玉印:《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