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趙婕妤玉印

漢代趙婕妤玉印

漢代趙婕妤玉印是是漢成帝妃子趙飛燕的遺物,因其物罕、印美、流傳有緒而成為一方可比傳國璽的著名中國古代璽印,此印流傳之久,身世之奇也足使她成為一方極具魅力的古代璽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趙婕妤玉印
  • 由來:漢成帝妃子趙飛燕的遺物
  • 材質:純白玉
  • 類型:賞玩性工藝品
簡介,玉印描述,成名原因,妾“趙”婕妤,流傳始末,流傳補談,

簡介

此漢代白玉印,早在明代甚至是宋代就被認定為是漢成帝妃子趙飛燕的遺物,因其物罕、印美、流傳有緒而成為一方可比傳國璽的著名中國古代璽印。但正是因為人們長久以來對其印文的誤讀使得這枚“婕妤妾娋”印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雖然經故宮博物院鑑定“趙”實為“娋”字,從而推翻了趙飛燕遺物的說法,但此印流傳之久,身世之奇也足使她成為一方極具魅力的古代璽印。

玉印描述

此印為純白玉所制,上有鳧鈕,琢製得十分精細;鳧鈕上有鮮明的血紅色斑塊。印的橫斷面23毫米見方,上鐫篆體“婕妤妾娋”四字。整個玉印光澤溫潤,摸觸時給人的手感宛如一塊凝脂。

成名原因

這方玉印之所以能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引起極大的轟動,主要是因為一個關鍵的印文被誤讀而成的。這個字就是“娋”字(shao)被誤讀成“趙”。大家都知道:中國成語中講到女性美總離不開“環肥燕瘦”,指的就是唐朝的楊貴妃(玉環)與漢代的趙飛燕。“婕妤”是漢代皇宮中的女官名,如果印主姓趙,當然容易被人家首先想到是趙飛燕。更何況這方玉印的質地與雕琢都超乎尋常,此其一;印上的雕鈕明顯是個鳥類,此其二;所有印文的篆體是鳥蟲文,尤其“娋”字(被誤讀為“趙”)有明顯的鳥頭三個,此其三。眾多的因素,使得這方印很早就被確定為是趙飛燕之印而價值連城。但根據對“娋”字的正誤,現已難確定此印真正的主人了。

妾“趙”婕妤

趙婕妤就是趙飛燕。趙飛燕,原名宜主,漢代的著名舞人。為陽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聰明伶俐、身材窈窕,學習歌舞時精心、刻苦,所以出人頭地。由於她的舞姿特別輕盈,故人稱“趙飛燕”。後被漢成帝看中,召入宮中,封為“婕妤”(女官名),數年後立為皇后
然而,無論是“趙”是“娋”,關於這枚璽印還有一處存疑就是,印文的閱讀順序,時有兩種順序,一為“婕妤妾娋”二為“妾娋婕妤”。由於印文四字呈四角排列所以很難確定原本的順序,不光是此枚璽印,印史上此類存疑也不止此一例。

流傳始末

此印宋代時由王晉卿珍藏,被斷定為趙飛燕的遺物。元代時歸於顧阿英的金粟山房。到明代,存於嘉靖年間權傾朝野的宰相嚴嵩之子世番手中,後又歸嘉興的大收藏家項墨林,這兩人都是明朝大大有名的人物。後歸無錫華真賞,嘉興李竹嫩,秀水文鼎,仁和龔定盦(an),道州何嘉基,南海潘仕成高要何伯瑜,濰縣陳介祺,今藏故宮博物院

流傳補談

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大收藏家陳介祺收藏漢印上萬顆,築有“萬印樓”,此白玉印乃其一,陳死後,後人將其漢印委託德寶齋代銷,1951年流傳為張學良所得。1993年傅大卣透露了此事的始末:約在民國七、八年,陳介祺後人經德寶齋毛潤甫、劉簾泉將漢印四十餘方抵押給徐世昌大總統的弟弟徐世襄,傳說舊有趙飛燕玉印一顆,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學良聽說玉印一事,欲送給夫人于鳳至,於是讓毛潤甫和劉簾泉前往與徐世襄交涉,而徐世襄卻謊稱已將漢印轉賣他人,張只得作罷。民國十九年春,徐世襄去世,又過了幾年,徐慎微先生托傅大卣見見徐世襄夫人,打聽四十餘方漢印的下落,不料這為孟夫人認為傅是小人物,不肯見傅,只派僕人轉告:漢印的事她不知道,東西早就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世襄夫人,這位孟老太太將四十餘方漢印賣給了故宮博物院,經堅定確實為漢印。但是這枚趙飛燕玉印經仔細鑑別,認定“婕妤妾趙”的“趙”字不是“趙”而是“娋”由此也引出了對印主的質疑,不能確定此印為趙飛燕玉印。而上邊提到的流傳始末中,龔定盫曾築寶燕樓以藏之,而陳介祺更是鈐一印非白銀十兩莫辦。可見無論是龔還是陳都尚未正誤。
《古玩談舊聞》陳重遠 北京出版社
互動百科 -趙飛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