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水排

漢代水排

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這個水排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是中國發明的。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即漢代水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水排
  • 時間: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
  • 方式:利用水力鼓風鑄鐵
  • 性質:機械水排
  • 創始人杜詩
  • 用途:代替人排、馬排,提高生產率
最早見於《後漢書·杜詩傳》“……建武七年(31),遷南陽太守,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而見功多,百姓便之。”“冶鐵者為排吹炭,今激水鼓之也。”這說明東漢建武七年河南南陽地區,首先使用了這種先進技術。南陽自戰國時,就是著名的冶鐵基地。漢武帝曾在此設鐵官,據發掘材料,南陽郡內有漢代冶鐵和鑄造作坊 5 至 7 處,從事冶鐵者世代相傳,在鼓風冶鑄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水排之前,早已使用水碓舂米,杜詩正是總結了這些經驗發明了水排。水排是利用水力進行鼓風的冶鐵設備。王禎《農書》記載的水排構造是,在一立軸上,作上下二臥輪,用水激轉下輪,則上輪用繩套帶動另一個小輪,在小輪上裝一個曲柄,再由一個連桿和另一個曲柄傳到一個臥軸,經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則排(木排)隨來去,將風鼓進煉爐。漢代水排較簡單,排橐是當時的冶鑄鼓風器,外部用皮革製成,內部用木環作骨架,體上用吊桿掛起,以便推壓鼓風。其構造是,在一橫軸的頂端,作一豎輪,然後在橫軸中間置一撥子,水激豎輪轉動橫軸,使木撥子推動連桿和一個曲柄及橐前的從動桿使皮橐推壓鼓風。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後漢書·楊璇傳》和山東滕州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刻復原了東漢的冶鐵水排(排橐),並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