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書家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書家
  • 人物1:張芝
  • 人物2:蔡邕
  • 人物3:杜度
張芝,蔡邕,杜度,郭香察,

張芝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幹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據說石經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O多輛。
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後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杜度

東漢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一說原名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名諱,改稱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漢章帝時為齊相。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張芝與朱賜書。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晉衛恆《四體書勢》云:“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列杜度書品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列杜度章草為神品,評曰:“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其惟杜公。”又以張芝與杜度相論曰:“伯英(張芝)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真書,雖潤色精於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書斷》卷上云:“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書。”《書斷》卷下《評》曰:“杜草蓋無所師,鬱郁靈變,為後世楷則,此乃天然第一也。”又曰:“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唐韋續《墨藪·九品書人淪》列杜度章草書為上之上品。

郭香察

郭香察,漢碑極少有留書者姓名的。《西嶽華山廟碑》之末,因有“遣書郎書佐新豐郭香察書”一句,歷來就書者是誰頗存爭議。唐徐浩《古蹟記》主書者為蔡邕,“察書”(意即檢查校對)者為郭香。但他並未提出充分的證據,說明何以是蔡邕所書。此說一出,影響甚大。如宋洪适《隸釋》、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顧南原《隸辨》以及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等,即均沿徐說。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趙崡《石墨鐫華》乃開始對此說提出懷疑,而認為真正的書丹者當是郭香察。《石墨鐫華》書前目錄中《華山碑》下,題“郭香察書”,《金石史》則直稱《華山碑》為《香察碑》。近世學者,基本上已確認郭、趙之說為是,而以啟功先生的文章論辯最詳(見《啟功叢稿》,中華書局1981年版)。原石拓本傳世者有四,即“長垣本”、“華陰本”、“四明本”、“玲瓏山館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