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渠

漕渠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於漕運的河道。長安城長安城都分別開有漕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漕渠
  • 行政區類別:區域
  • 主要用於漕運的河道
  • 拼音:cáo qú
拼音,漢代漕渠,唐代漕渠,

拼音

cáo qú

漢代漕渠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於漕運的河道。
史記·河渠書》:“令 齊 人水工 徐伯 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文選·鮑照<蕪城賦>》:“2013-1-5柂以 漕渠 ,軸以 崐崗 。” 李善 注引 杜預 曰:“通糧道。”此指 邗溝 。
宋 曾鞏 《廣德湖記》:“蓋湖之大五十里,而在 鄞 之西十二里,其源出於 四明山 ,而引其北為漕渠,泄其東北入江。”
漢漕渠漢漕渠
清 趙翼 《送邑侯高松亭調任宿遷》詩:“郵傳連三省, 漕渠 過萬艘。”此指 大運河 。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嶺北麓開鑿人工運河漕渠,與渭河平行,使潼關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的時間大量縮短。
漕渠漢代的起點是從昆明池(今昆明路附近)經昆明渠流經西安北郊河止西、溝上村,穿過灞河,經新築鎮、新豐鎮、渭南、華縣到華陰市北進入渭河,全長300里。到公元904年的唐朝末年廢棄,從河渠沿線的村落布局看,到宋、元時還有水,明代徹底乾涸。

唐代漕渠

初築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自南郊分潏河北流,至外郭城西金花門入城,東流經群賢坊至西市西街,鑿潭瀦水以漕貯木材。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又自西市引渠導水,經光德坊、通義坊、通化坊,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向北經務本坊國子監東,進皇城景風門、延喜門入宮城,“渠闊八尺,深一丈”(《唐兩京城坊考》)
唐漕渠唐漕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