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村

漁農村歷史較短,新中國成立前人煙稀少。據當地人口述,當時有一名叫魏達明的國民黨團長在此地修建房子度假,並成立漁業公司,收取漁稅、田租、船租等。日軍侵占廣州時,番禺、東莞、中山、黃田等地的難民逃難到此,有些人因為山邊有淡水供應,適合生活,所以住了下來,有些人逃到這裡準備偷渡香港。日軍攻占香港時,又有香港人逃到這裡,因為難民來自四面八方,遷徙頻繁,所以漁農村的居民姓氏很雜,漁農村被稱為“雜姓村”,村內有樊、陳、黃、郭等10多個姓氏,居民風俗習慣各異。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土改,改稱漁農村,成立了漁農生產隊,是皇崗村的第五生產隊。此後,深圳陸續修建一些水庫,漁農村有了淡水資源,開始轉為耕種為主。改革開放後,漁農村興辦村屬企業,開始發展以房屋出租為主的集體經濟。1992年,村屬企業改制為集體股份公司,開始涉及商業、房地產等領域,到2003年,公司資產過1億元,股東22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