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書法

滿文書法

滿文書法是乾隆時期模仿漢文篆子創製得一種書法。1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帝命傅恆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製了滿文篆字,總計32體,並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漢合璧名稱。滿文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四種字型。滿文是拼音文字,每字各有長短,不像漢字那樣有規整的框架結構,書寫的內容和尺幅大小比較容易把握。滿文書法長短不一的特點迫使作者在創作時,既要設計全篇,還需安排好行間和字距,謀篇布局比較難以把握。滿文的線、字頭、字牙、點、圈等基本筆劃與漢字的橫、豎、撇、捺、點、提等也有不小的差異。

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滿文書法
  • 批准時間:2014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19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歷史源流,書法特點,代表作品,書法用途,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滿文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四種字型。楷書的使用範圍較廣,使用於各種書籍的刊刻、精寫本的抄寫,以及詔書、諭旨、奏摺題本等公文的繕寫。行書的使用範圍更為廣泛,凡書籍普通寫本的抄寫、各種書稿的起草、中央到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及官員之間來往文書的繕寫,以及各類公文檔案的匯抄存檔等方面,都要使用行書。草書的使用範圍較窄,主要用於一些文稿的起草、個人信件和札記的繕寫,以及書法作品的創作等方面。滿文的篆字,早在滿文創製之初就已出現,只是種類較少,字型單調,使用不廣。正如《清朝通志》所載“清字篆文,傳自太宗文皇帝時,是清篆原與國書先後並出,特以各體未備,傳習尚稀。”
1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帝命傅恆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製了滿文篆字,總計32體,並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漢合璧名稱,即玉筋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龍篆、穗書、鳥跡篆、垂雲篆、鸞鳳篆、科斗書、龜書、倒薤篆、鳥書、墳書、大篆、麟書、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書、龍爪篆、奇字、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從此,滿文篆字的種類增多,字型規範,名稱統一。為了推廣新創製的滿文篆字,當時用32種字型刊印了《御製盛京賦》。不過,滿文篆字的使用範圍較窄,在清代主要用以鐫刻寶璽和官印。

書法特點

滿文是拼音文字,每字各有長短,不像漢字那樣有規整的框架結構,書寫的內容和尺幅大小比較容易把握。滿文書法長短不一的特點迫使作者在創作時,既要設計全篇,還需安排好行間和字距,謀篇布局比較難以把握。滿文的線、字頭、字牙、點、圈等基本筆劃與漢字的橫、豎、撇、捺、點、提等也有不小的差異。

代表作品

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並用,並編寫過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譯了《孟子》、《資治通鑑綱目》、《三國志演義》、《聊齋志異》 等大量漢籍。辛亥革命後, 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現在保存下來的滿文檔案數以百萬件計,是研究清初社會性質、清代歷史、中國對外關係以及滿語滿文演變情況的珍貴資料。
清代滿文檔案可謂包羅萬象,涉及面極為廣泛,且所反映的內容多不見於漢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價值。滿文檔案是研究清代通史和各種專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滿語滿文取之不盡的寶庫。另外,滿文檔案中有關水文、氣象、地理、物產等方面的檔案,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書法用途

清代用滿文書寫了大量公文,也用滿文翻譯了大量漢文典籍。此外,還有不少清代保存下來的碑刻、譜書等也都是用滿文撰寫的,清朝留下來的大量滿文史料,作為清朝歷史的見證,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寶貴的民族財富。
滿文書法作品滿文書法作品
清朝政府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及國內頒行的重要文告、檔案等必須有滿文文本,滿族封疆大吏及朝臣要員向皇帝報告軍機大事及官場民情,為保密起見,多用滿文繕折啟奏。
目前保留下來的滿文文獻絕大部分是用改進後的文字寫的,例如《異域錄》、《尼山薩滿》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鑒命名的辭書等。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製的。共有32種字型,依筆劃的特徵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這種篆字刊印過乾隆皇帝的《御製盛京賦》,但主要用於玉璽和朝廷的印章。

藝術特色

滿族,崛起於氣候惡劣、發展滯後的白山黑水之間,在那個以人丁興旺為實力標志的年代,僅憑自身極少的人口卻能以驚人的能力入主中原,在諸多巨觀的政治、歷史、文化因素之外,滿族文字所表達出的民族個性也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原因之一。
至今流行不衰的源於滿族的旗袍、樸拙而靈動的滿族剪紙是滿族人善於創造美和欣賞美的明證。滿族文字亦是如此,它留給我們的感覺,是有著一股倔強、質樸的山野氣息,恰恰是這種久違了的氣息代表著生命、生機和發展的希望。從保留至今的清代文物中,我們能夠看到,用滿文所書寫的詔、諭、朱批以及奏摺和璽印中,用刻刀鐫刻在故宮和各大皇陵的碑牌匾額中,滿文書法無不顯現出或瀟灑、或莊重、或靈秀、或清逸的藝術特質。一份大臣的奏摺,展示給我們的是作者沉潛多年的書法功底,一道帝王的諭旨或朱批,透露出帝王從小打下的書法根基。雍正皇帝擅長漢文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佳;其滿文書法也很嫻熟精湛。從傳世的雍正滿文書法手跡來看,他的書法功力深厚,書法風格自由瀟灑,並不刻意追求所謂規矩,筆勢凌厲硬朗,墨韻婉轉流暢,剛柔相濟之中,一股儒雅之氣飄逸而出。乾隆皇帝更是終生沉醉於翰墨,他還創造性地創作了以三十二體滿篆書法寫就的萬字長篇《盛京賦》,成為罕見的珍品。
從藝術的角度欣賞傳世的滿文書法,整體的剛健與張揚,中軸長豎如飛流直下的江河,灑脫而肯定;使轉處內氣充盈,或收放自如或舒展從容;圈點的跳躍和筆勢的連貫,更是渾然天成,真氣瀰漫。唐朝張懷瓘曾為書法藝術提出過這樣的標準:“含情萬里,標拔志氣”,而主幹如鐵、圈點飛動如鐵騎凌空的滿文書法,不正是“標拔志氣”的形象寫照嗎?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書法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不是歌而有歌的旋律。”如果說漢字書法的上述特點需要靠內在感覺去體會的話,那么滿文書法從字形到筆法更加直觀地體現出了這一書法美學的標準。

傳承意義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民族文字書法並美的時代,它們共同譜寫出中國書法史上的華彩樂章。從現有的文物資料中可以看出,每個少數民族文字都有自己獨特的書法形態。而且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特點非常明顯,從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文字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其通篇結構、章法布局、引領管帶、首尾呼應、氣運流動、起伏隨勢、筆毫捻轉、寓情寄意等技法,都與漢字書法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書寫工具、紙張運用、落款用印、美學理念等方面與漢字書法的共同之處也有很多。而且,清代滿文、蒙古文的毛筆抄稿,歷來都被視為歷史價值極高的書法作品;滿文、蒙古文字對於漢族書法家或使用漢字創作的書法家也帶來很多啟發。其中,作為元朝官方文字的八思巴文就被很多漢族篆刻家在創作時借鑑。可以說,包括滿文書法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是擴大和豐富中國書法藝術表現力和文化視野的寶貴元素。可惜的是,在中國書法和篆刻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書法藝術的長河中卻難以看到少數民族書法的身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滿族文字在創製及其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吸納融合更加明顯,這與它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吸收融合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有直接的關係。滿文是一種藉助了蒙古族文字和漢字的部分元素而創造出的文字。滿族文字雖然是拼音文字,但滿文書法與漢字書法一樣,都是線條的藝術。而且,滿文的裝飾意味很濃,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它的毛筆書法在筆法上深受漢字行草書的影響,其硬筆書法在表現力上更是具有一種刀削斧斫的力量美。縱觀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每一種新字型的產生,每一種古文字的發展,都能給書法創作帶來新的活力。從敦煌石窟中的寫經殘卷,到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品,少數民族書法家和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甚深的漢族書法家留下的大量作品,都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同時,在技巧手段上,又都深受漢字書法傳統的影響,在這種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字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一種新元素,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的表現力。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中國現存的二十幾種少數民族文字中頗具影響的滿文書法不會失傳,尤其是一批有志於搶救和傳承本民族文字的研究者和志願者充滿激情的努力,滿文書法藝術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化身。對滿文而言,自1599年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創製滿文以來,滿文經歷了由地域性使用到成為全國官方文字之一的漫長曆程,在長達近300年的文化史和藝術史中都曾有過輝煌的時光。它曾是滿族共同體最重要的精神紐帶,曾是中外交流、滿漢交融的重要橋樑。它大大加速了滿族社會發展的步伐,記錄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遺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