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原則

滿意原則

滿意原則(satisficing)是針對“最最佳化”原則提出來的,即最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滿意。“最最佳化”的理論假設把決策者作為完全理性的人,以“絕對的理性”為指導,按最最佳化準則行事。但是,處於複雜多變環境中的企業和決策者,要對未來做出“絕對理性”的判斷是不可能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意原則
  • 外文名:satisficing
  • 心理學:決策
  • 提出者:西蒙
簡介,啟示,

簡介

西蒙(Simon)是諾貝爾獎金得主(1978),是美國管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家、經濟學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決策程式就是全部的管理過程。西蒙採用“令人滿意的準則”代替傳統決策理論的“最最佳化原則”。他認為,不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經驗中,還是從各類組織進行決策的實踐中,尋找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是有條件的,不是漫無限制的。因此,決策者不可能做出“最最佳化”的決策,只能做到滿意決策。“滿意”決策,就是能夠滿足合理目標要求的決策。它包括以下內容:
(1)決策目標追求的不是使企業及其期望值達到理想的要求,而是使它們能夠得到切實的改善,實力得到增強。
(2)決策備選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複雜越好,而是要達到能夠滿足分析對比和實現決策目標的要求,能夠較充分利用外部環境提供的機會,並能較好地利用內部資源。
(3)決策方案選擇不是要避免一切風險,而是對可實現決策目標的方案進行權衡,作到“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弊相權取其小”。

啟示

從管理學的意義上講,所謂最優,就是最好的資源、最好的組合和利用,獲得最好的效益,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所謂滿意,就是滿意的資源、通過滿意的組合和利用、獲得滿意的效果,而這才是合理的,也是能實現的。
Simon在論述這個理論的時候舉過一個虛擬的例子:兩個餓得快要倒斃在地的人,爬到一塊玉米地的邊上,這些玉米正好給他們恢復體力和重新獲得生命的機會。其中的一人追求最優,他的想法是,既然要填肚子,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最大的玉米,找到它就能延續生命。於是他在玉米地里不停地爬行、尋覓。最大的玉米還沒有找到,他就餓死在這尋找的途中。第二個人追求滿意,他想:只要能填肚子,一個比較大的玉米就行。於是,在他的手所能觸及的範圍內,摘下來一隻最大的玉米。吃下去之後,體力便恢復了一點;於是他在能力所允許活動的範圍內繼續尋找,再找到一個最大的玉米吃下去,……他的生命終於得救,體力也完全恢復。最後,這塊地里最大的玉米被不斷尋找滿意的他得到了。由此我們知道:追求最優的人,可能什麼也得不到;追求滿意的人,得到的可能是最優。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窮盡一生的力量,尋找自己生命中存在著的那個最大的玉米,但當暮年來到的時候,才發現心中嚮往的那棵玉米自己不僅沒有得到,而且早已被別人摘下。太多的時候,我們不懂得“滿意”的價值,雖然常常說“知足者常樂”,但還是被“最優”打倒在地,耗盡了一生的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不可能擁有全部最優的資源,包括你的技能、知識、素質、見識、體力、能力、智慧、金錢、關係、為人等等,為此,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滿意”才是進行人生規劃的最重要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