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澪花鼓

滸澪花鼓

滸澪花鼓,又稱下洋花鼓,流傳在江蘇如東西北滸澪一帶。

滸澪花鼓是一種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歌舞結合的傳統民間藝術。相傳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批安徽移民隨太平軍沿長江東下來到江蘇沿海的西下洋地區(今如東滸澪),他們帶來了安徽的民間花鼓藝術,當地的民間藝人把安徽花鼓和當地的民間小調結合起來,形成了滸澪花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滸澪花鼓
  • 別稱:下洋花鼓
  • 簡介:流傳在江蘇如東西北滸澪一帶
  • 介紹:歌舞結合的傳統民間藝術
藝術特色,歷史沿革,

藝術特色

滸澪花鼓的演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民間藝人們到富人家門上演出(堂會),二是逢年過節時鄉民們集會時,民間藝人們集中在一起,各自獻演,比拼才藝。
滸澪花鼓藝術中有“生”、“旦”、“醜”等角色,是典型的三人花鼓,花鼓的生角稱“上手”’旦角稱“紅娘子”,丑角稱“騷韃子”。
滸澪花鼓的演出分“外場”和“內場”兩部分:外場是廣場演出的歌舞小戲,內場為堂歌。夜幕降臨,花鼓班在廣場上敲鑼打鼓(稱“鬧場”),觀眾紛至沓來。開始舞“暗獅子”(黑燈瞎火舞獅子)打場子,主人圖吉利,大放鞭炮,“獅子”在鞭炮聲中由“繡球”引著,從外場到堂內竄個來回。觀眾退讓,場子即告打開。廣場周圍有若干盞長方形白色牌子燈(內點蠟燭),外場先“打花鼓兒”,主要人物出場:旦角紅娘子、生角上手、丑角騷韃子,還有和尚、老漁翁穿插其間說笑逗趣,其他的人手舞足蹈伴唱。接著打蓮湘,然後跑場子,有一人舞“滾蓮湘”的動作。然後是熱烈奔放“撬荷花”,紅娘子騎在上手的雙肩上作荷花梗心,8個女孩子騎在8個男子的肩上作花瓣,場上隊形如荷花開放,表演由此達到高潮。最後是《王瞎子算命》之類情節簡單有趣的折子戲。轉入內場後,以唱各種小曲為主。
滸澪花鼓在一百多年歷史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如吳其昌的下洋班,舞姿奔放、粗獷,唱腔質樸蒼勁,稱為“海派花鼓”;吉鵬年的臨河班,表演細膩、抒情,優美動人,稱作“鄉派花鼓”。

歷史沿革

滸澪花鼓曲調相傳有2000多首,多已失傳,現存70多首。其中“秧歌調”、“穿心調”等頗具特色。滸澪花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得到了新生,1960年和1963年,江蘇省歌舞團兩次到滸澪採風,收集整理滸澪花鼓。其中經江蘇作曲家吳岫明整理、著名歌唱家薛飛演唱的《人人都愛社》曾灌成唱片,流行全國。
現如今滸澪花鼓在滸澪地界已經基本失傳,海安人將滸澪花鼓弄走並且改名為海安花鼓並且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姑且算海安一份功德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