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出

滲出

滲出,醫學性質的詞語。炎症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質、體腔、黏膜表面和體表的過程叫做滲出。也指液體過滿而流出一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滲出
  • 外文名:exudation
  • 來自:醫學性質的詞語
  • 分類:漿液性炎症,化膿性炎症等
定義,滲出性炎症的類型,定義,性質,

定義

炎症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質、體腔、黏膜表面和體表的過程叫做滲出。
機體發生炎症時,血液成分出現在血管外的過程(濾過)稱為滲出。發炎局部首先引起循環障礙、動脈充血,繼而因毛細血管和小靜脈擴張,血流變慢。在此期間,通過血管內皮細胞的間隙可有血液的液體成分(血漿)和有形成分(白細胞紅細胞等)的滲出。其過程大致如下:血漿中的微小分子的白蛋白較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元容易移行到血管外,纖維蛋白元移行到血管外後立即受到凝血致活酶的作用變成纖維蛋白,充滿組織間隙,封鎖細菌和毒素(參見血餅)。繼液體成分滲出之後,處於血流邊緣部的白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單核細胞等則向血管外游出。紅細胞是在遭受較強刺激時或血液停滯後被動地移行到血管外(erythrodiapedesis)。滲出過程特別顯著的炎症稱為滲出性炎(exudative inflammation)。根據滲出成分的性狀並可細分為:(1)漿液性炎。(2)纖維蛋白性炎。(3)化膿性炎。(4)卡他性炎。(5)出血性炎

滲出性炎症的類型

1.漿液性炎症 是以漿液滲出為主的炎症。滲出物主要是血清,含多量白蛋白,少量白細胞及脫落的上皮細胞。好發於皮膚(如Ⅱ度燒傷時的水泡)、黏膜(如感冒初期的鼻黏膜)二漿膜(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和疏鬆結締組織(如毒蛇咬傷)等處。
漿液性炎症一般較輕,易於消退。但胸腔或心包腔內如有大量積液,可影響呼吸或心功能。
2.纖維素性炎症 滲出物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由於血管壁損傷嚴重,大量纖維蛋白原滲出到血管外並轉變為纖維蛋白(纖維素)。病變常發生在黏膜、漿膜和肺。黏膜的纖維素性炎(如白喉、細菌性痢疾),滲出的纖維素、白細胞和壞死的黏膜組織、細菌等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層灰白色的膜狀物,稱為假膜,故黏膜的纖維素性炎症又稱假膜性炎。由於局部組織結構特點不同,有的假膜牢固附著於黏膜面不易脫落,如咽白喉;有的容易脫落,如氣管白喉,脫落的假膜常堵塞支氣管而引起窒息。心包膜的纖維素性炎,由於心臟不斷搏動,使滲出在兩層心包膜腔面上的纖維素形成無數絨毛狀物,稱為絨毛心。肺的纖維素性炎多見於大葉性肺炎。
纖維素性炎多呈急性經過,滲出的纖維素可被滲出物中的中性粒細胞所釋放的蛋白酶溶解、吸收。但如果滲出到漿膜腔內的纖維素較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時,則可發生機化,導致漿膜增厚、粘連,甚至漿膜腔閉塞,嚴重影響器官功能。
3.化膿性炎症 是一種以大量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的炎症。炎區的壞死組織被中性粒細胞釋放的蛋白酶溶解、液化的過程稱為化膿,所形成的液體稱為膿液,膿液中變性、壞死的中性粒細胞稱膿細胞。化膿性炎可分為三種類型:①膿腫:為組織內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常形成充滿膿液的腔。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如皮膚的癤、癰,肺、肝、腎、腦等內臟的膿腫等。小的膿腫可吸收消散,較大的膿腫,膿液吸收困難,常需切開排出膿液後才能修復癒合。皮膚或黏膜的膿腫,可向表面破潰形成潰瘍;深部組織的膿腫如向體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可形成竇道或瘺管。竇道是指只有一個開口的病理性管道;瘺管是指連線於體外與有腔器官之間或兩個腔道之間的有兩個以上開口的病理性管道。②蜂窩織炎:是疏鬆組織的瀰漫性化膿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炎區組織高度水腫,大量中性粒細胞瀰漫性浸潤,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不清,全身中毒症狀明顯。③表面化膿或積膿:表面化膿指發生於黏膜或漿膜表面的化膿性炎症,其特點是膿液主要向黏膜或漿膜表面滲出。當膿液蓄積於發生部位的腔道或漿膜腔內時,稱為積膿。
4.出血性炎症 以大量紅細胞漏出為特點,由血管壁嚴重損傷引起。常見於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炭疽、鼠疫等傳染病
5.卡他性炎症 指發生於黏膜組織的較輕的滲出性炎症。滲出液沿黏膜表面排出,一般不伴有組織的明顯破壞。

定義

炎症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質、體腔、黏膜表面和體表的過程叫做滲出。

性質

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