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縣民間印染

滕縣民間印染

滕縣民間印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春秋時候墨翟所著的《墨子》一書《所染》篇中,就有對染布的詳細描述。清中後期,滕縣的印染業發展很快,出現了較有名氣的染坊。如滕西姜屯鎮王樓村的王家染坊,到了民國初期,民間印染髮展更加迅速,各個鄉鎮都有了染坊。一些掌握民間印染技術的人紛紛走出滕縣,把民間印染的手工技藝帶到了全國各地,如平邑的“義聚成染坊”,它就是一侯姓人在清代年間從滕縣走出到外面發展的。民間印染曾流行於山東、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湖北、江蘇等地區。

簡述,工藝,傳統染、印布的步驟,現在印花的步驟,染布器具,印布器具,

簡述

解放後,各鄉鎮有些大的村莊都成立了印染坊,作為村裡的一個副業項目。剛開始他們用土靛染布,後來改用化工產品硫化青、硫化藍等染布,當時所印的花型有:毛蹄花、蝴蝶花、菊花、鳳凰、牡丹花等。現在我們的被面等很多東西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改造的,有的甚至還保留著原來的圖案。改革開放之後,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條件的提高,物質的豐富,土布的紡織逐步減少,染坊後來在一些較富裕的地方慢慢的絕跡,曾經紅極多年的染印生意也因花樣品種單一而逐漸蕭條,現在整個滕州市只還有西崗鎮杜莊村的杜厚新,大塢鎮大塢村五組的張玉峰在幹著簡單的染布生意。

工藝

“染”和“印”是兩個工序。一般是先染,然後再印。
以前染坊用的“土靛”大多是買來的,若自己打靛也可得到。提取土靛的過程稱“打靛”。“土靛”是在蓼藍(滕縣稱“藍棵”)的植物中提取的。

傳統染、印布的步驟

收布——把布(指土布)放進酸性的水中浸泡,把漿泡去——把泡好的布放進染鍋——煮(一般煮一個小時左右)——撈出放進漂布的水缸漂(把染色的雜質漂淨)——撈出再放進二缸漂——撈出放進三缸里漂——撈出晾曬——印花——晾曬——給客戶送去

現在印花的步驟

收布——白布(一般都是孝衣)——放到布案上——在布上放上
絲網——往絲網內倒入染料——印——然後晾曬——給人送去
版式分為:棉紙版——棉布版——塑膠版——絲網版
顏料的變遷
土靛——硫化物——化學顏料

染布器具

大鍋:是染布時對放了染料的水加溫,並煮布用的。
大缸:是漂布時用的。以前用土靛的時候,染好的布最少漂三遍。
分為頭缸、二缸、三缸。一個染坊,大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木撬:是用來在鍋里翻布的,使其染得均勻。
架子:是用來晾曬染好的布匹的。有的是用竹竿搭的架子,有的是用木棒。
鼓風機:是給大鍋吹風用的。以前是用風箱。

印布器具

案子:是一個寬一米半,長六米的大條形桌子。
印版:就是刻著各種花形的模版。
刮子:也有叫耙子的。就是來回滾印色的,以使印在布上的顏色均勻。
布印子:也有叫竹牌的。是用高約三厘米的竹牌刻成,一面左右並排豎刻兩個相同的數碼編號,相反的一面在中間刻或烙一個、兩個、三個不等的三個同心圓符號,就像麻將的一餅、二餅。圓心正好位於竹牌左右1/2平分處,再從圓心處劈開成兩塊,左右平分成半圓;每塊上端各鑽一小孔繫上線,收進白布時將其中一塊交與顧客作取色布的憑證,另一塊拴在布頭邊角上,作為顧客所屬的記號,以及所染花色的記號,並隨白布一同入缸染成藍色。待顧客來取時,藍、白兩個布印子數碼、同心圓對在一起互相吻合,就是顧客的
布匹。
滕縣民間印染,是滕縣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的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以原生態的形式成為了一個連線歷史的獨特現象,是研究紡織、印染、服飾等方面進化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