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臭蛙

滇南臭蛙

滇南臭蛙,後肢發達,善跳躍。體形較大的蛙類,雌雄在體形大小上差異顯著,雄性體長5cm左右,雌性可達10cm以上。與其他臭蛙一樣,捕捉時皮膚可分泌難聞的粘液。棲息于海拔低於1200m的地區,常在稻田及水塘附近的草叢中,有的在溪流旁雜草間活動。雄蛙有時可爬到1m高的灌叢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滇南臭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蛙屬
  • :滇南臭蛙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棲息環境,分布區域,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滇南臭蛙,所屬動物界,體形較大的蛙類,雌雄在體形大小上差異顯著,雄性體長5cm左右,雌性可達10cm以上。與其他臭蛙一樣,捕捉時皮膚可分泌難聞的粘液。後肢發達,善跳躍。滇南臭蛙發現於雲南南部,故得其名。
一種大型蛙類,雄蛙體長53ram,雌蛙達108mm,吻端尖圓,超出下頜;超出部分是鼻孔至上頜緣間距的50形;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小於眼瞼寬;雄性鼓膜較雌者大,分別為體長的10%、6%;頰面下凹;松果體明顯;犁骨齒強,呈長卵圓形,斜列於內鼻孔間;舌梨形,寬而薄,後端缺刻深。雄性前肢較粗壯,前臂及手長為體長之半,雌者略短;指長順序3、4、1、2,第一指略長於第二指,關節下瘤圓;指端均有吸盤和橫溝,吸盤寬不及鄰近指節寬的兩倍。後肢長脛跗關節遠超過吻端,左右跟部重疊甚多;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稍短於脛;趾吸盤略大於指吸盤;趾間全蹼,蹼緣平直,外側踱間2/3蹼,關節下瘤圓;內踱突卵圓形,稍大於關節下瘤,無外踱突。背部皮膚粗糙,體側疣粒較背部的大;兩眼前緣正中有一米黃色疣。腹麵皮膚光滑。
滇南臭蛙
生活時體背棕黃色,體背黑斑點不清晰;體側之黑點眾多。腹面乳黃色,無斑點及斑紋。液浸標本背部及體側黑點較生活時更顯著些,四肢亦顯出橫紋,雄性尤甚。 雄性體較小,第一指基部有乳黃色婚墊,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無雄性線。

生物學資料

該蛙廣泛生活於中國台灣各地海拔2500m以下的山區溪流附近。終年棲息於溪澗內或小瀑布等處水邊,白天成蛙躲藏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偶爾發出如同小鳥“啾”的單一鳴聲;晚上則單獨蹲在水邊草叢間或石頭上,特別喜歡在瀑布附近活動,夜間嗚叫聲較多,常常1隻領頭開始嗚叫,其他雄蛙隨即共鳴。據楊懿女n(1998:57)記載,該蛙一次產卵40—50粒,常常形成小堆黏附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蝌蚪口部腹側稍凹陷,可協助吸附在水內石頭上。Kam等(1998b)記載,該蛙生活於亞熱帶闊葉林地區,環境陰暗潮濕,其海拔為300--1890m;繁殖季節在旱季(10月至翌年3月),繁殖高峰期在11月至翌年1月,該蛙在流溪內產卵;食性以陸生性動物比例較高。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低於1200m的地區,常在稻田及水塘附近的草叢中,有的在溪流旁雜草間活動。雄蛙有時可爬到1m高的灌叢之上。

分布區域

滇南臭蛙(學名:Rana tiannanensis)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海南雲南等地,多生活於陰暗的水流湍急的山澗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河口、屏邊、勐臘)。
滇南臭蛙

生活習性

黑斑蛙相似,指趾纖細,指端尖。滇蛙的指、趾尖通常皮膚磨損,露出指骨。是稻田或池塘中最常見的蛙類之一,每年4~7月繁殖,在有些地區直至10月在池塘附近仍可見到。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在雲南分布於滇中、滇西、滇西北、滇東等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