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訓

溫訓(1787~1857),字伊初,號登雲山人。著名文學家、詩人,清末舉人,客家四大才子之一。廣東省梅州五華縣(舊長樂縣)登畲鎮下灘村人。著有《登雲山房文集》4卷、《梧溪石屋詩鈔》6卷行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訓
  • 國籍:清朝
  • 出生日期:1787
  • 逝世日期:1857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生平軼事,作品,

人物簡介

溫訓(1787~1851),字宗德,號伊初,五華縣龍村鎮登畲下灘村人
20歲為縣學生員。
嘉慶十七年(1812)赴汀州探親,拜見伊秉綬太守於秋水園,被視為優秀人才。
二十三年,入廣州粵秀書院肄業3年,後讀兩廣總督阮元所設的學海堂,數獲獎賞。擅長古文,所作《觀運》、《觀民》、《西關火》等稱著於時。道光五年(1825)考取拔貢。
十二年鄉試中舉人。
十五年,北上會試不第,受聘為順天府尹署家庭教師,與名士結古文詩社。
十八年,因母死辭歸,又遭父喪,在家築“梧溪石屋”,又稱“登雲山房”。
十九年,受聘為《新寧縣誌》總纂。
二十四年,在惠陽教學。二十五年,知縣侯坤元聘請其總纂《長樂縣誌》,完成後,知縣欲向上申報獎勵,溫訓堅辭,後受兩廣總督徐廣縉聘請,撰寫《海晏》、《嘉禾》兩頌。
鹹豐元年(1851),溫訓病逝於家中,終年64歲。

人物生平

溫訓(1787~1851),字宗德,一字伊初,別號登雲山人,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長樂登畲下灘村人。溫訓因《夕陽詩》而轟動詩壇,被譽為“溫夕陽”;因寫《弭害續議》禁菸論文而震撼朝野,文名揚世;溫訓主纂《長樂縣誌》,在家鄉留下千古不朽之業。溫訓與黃遵憲、宋湘、丘逢甲,同稱為“清代梅州客家四才子”。著有《登雲山房文集》4卷、《梧溪石屋詩鈔》6卷行世。
“萬里長江做浴盆”
溫訓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當地知名的文人,父親溫祥采於清嘉慶年間在福建寧化、長汀當過縣丞。
溫訓天資聰敏,從小勤奮好學。夏夜苦讀時,為避蚊叮,常常把腳伸進陶瓮里。一天,他一邊讀書一邊吃糖蘸粄,因為只顧讀書,把一硯墨汁當作糖汁蘸粄吃光了。母親發現了,問他:“甜嗎?”他說:“好甜,蘸了總是蘸了。”母親不禁笑了。溫訓這才如夢初醒。
溫訓祖父經常和孫子談論詩文,也喜歡帶孫子遊山玩水。一天,風和日麗,爺孫倆到鄰村訪親。鄉間小道,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小訓子高興得活蹦亂跳。走到水塘邊,看見有七隻鴨子游水覓食。爺爺有意考考孫子,就出一上聯:“七鴨浮江數數三雙單一”。這個上聯實在出得巧妙,一時難住了小溫訓。忽然,水面躍出一條大鯉魚。溫訓高興地說:“爺爺,下聯有了,‘尺魚躍水條條九寸十分’。”爺爺聽了,會心笑了。
晌午後爺孫盡興回家。小訓子走得滿頭大汗,吵著要下河裡游泳。爺爺一看路下的河水深不可測,怕水深出事,但又拗不過孫子再三央求,只好對他說:“爺爺出個上聯,只要你能對出下聯,就可以去游泳。”小溫訓高興得跳起來,還沒等爺爺說出上聯,他已把衣服脫光,做好了下水準備。爺爺說:“千年古樹為衣架。”“萬里長江做浴盆。”話音剛落“噗通”一聲,小溫訓已跳進河水裡了。爺爺看著在河中嬉戲的孫子,心裡樂滋滋的。
“自是陳同甫葉水心一流人物”
嘉慶十二年(1807),溫訓20歲考取縣學生員。嘉慶二十三年(1818),到廣州粵秀書院讀書三年。粵秀書院的前後院長許乃濟、 陳昌齊、 張岳崧,都對溫訓寄予很高的期望。嘉慶二十五年(1820),兩廣總督阮元創辦學海堂書院,將溫訓收為門下士,數獲優賞。
溫訓於道光十二年(1832)結集《梧溪石屋詩鈔》。溫訓在《自序》中抒發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訓生七歲入鄉塾,十歲學制藝。成童後,稍學為古歌詩雜文。弱冠補博士弟子,始一意於古文。當其時,伯子嘗語余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訓笑曰,二十年後,會當作陳無己。夫無己之詩,宗仰老杜,其文亦具體昌黎,在宋人中甚為卓卓者。即其所造,豈易及哉。且兼才之難也,如少陵聖於詩,而文鮮可傳者。子固長於文,而詩少可誦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況訓譾陋,何敢兩營乎。顧心實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勝,猶多取而負之。”
陳無己,即陳師道(1053~1102),北宋詩人,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無己和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李薦並稱“蘇門六君子”,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溫訓以陳無己為榜樣,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溫訓青年時期的力作《夕陽》詩,使之在文壇名聲大噪。著名詩評家林昌彝評論:“粵東溫伊初先生《夕陽》詩云:‘萬峰青未了, 天半入斜陽。閃爍金銀氣, 玲瓏水草光。山河行渺渺, 今古去茫茫。無限升沉感, 登高眺八荒。’此詩能繪出夕陽之神。伊墨卿太守謂有此詩,已足千古,知言哉。”
伊墨卿,即伊秉綬(1754~1815), 福建汀洲府客家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歷任惠州知府、揚州知府。伊秉綬任惠州知府時,與“廣東第一才子”宋湘相交至厚,曾聘任宋湘主政惠州豐湖學院。1812年(嘉慶十七年),溫訓到福建汀州省親,曾謁見伊墨卿。伊墨卿一見嘆異,目為令器。伊墨卿死於1815年,而溫訓的《夕陽》詩曾獲得伊墨卿好評,也可認定《夕陽》詩為溫訓28歲前的作品。
曾任廣東學政的清朝名臣翁心存評論說:“溫子伊初,用世才也。接其議論風采,自是陳同甫葉水心一流人物。為古文辭於舉世不為之日,非具大願力者不能。所言皆可見諸施行,非苟作者。詩律雄深雅健,逼真杜陵,皆得正法眼藏,不落第二義諦。粵東英才輩出,經學詞賦,份份乎質有其文,求如伊初之絕頂學識,亦不數覯也。吾於伊初,真相見恨晚。”
翁心存(1791~1862),江蘇常熟人,先後任廣東、江西、奉天學政,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後升體仁閣大學士,1862年成為帝師,逝世後贈太保,溢“文端”,入祀賢良祠。
陳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後改名陳亮,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葉水心,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永嘉學派代表人物,浙江永嘉人,進士,曾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寶文閣待制等職。翁心存視溫訓為陳同甫、葉水心一流人物,當是非常高的評價。
“碌碌公車,增君鬢絲”
溫訓志存高遠。“養真衡茅下,努力效前哲”。(《梧山讀書》)清道光五年 (1825)溫訓選取拔貢,取得了參加朝廷考試的資格。道光十二年(1832),鄉試中舉人。溫訓的好友陳蘭圃(即陳澧,1810-1882,番禺人,為學海堂學長多年)在一篇文章中記載了溫訓參加舉人考試的一些情況:考試時溫訓揮筆萬言,牘不留紙,主考官程思澤、刑福山在闈中傳閱,且驚且喜,稱讚不止,並將經策進呈朝廷官員閱覽。由此,“嘉譽隆起,雅望勝流,鹹從奉手”。而這時的溫訓已經45歲了。
為了參加進士考試,溫訓多次進出北京。據溫訓《待潮京口感懷》詩中的自註:“丙戌(1826)出京,渡江至陽湖,復回揚州,是二度;癸巳(1833)入都,又出江南;甲午(1834)入都,又出江南,是四度”,溫訓先後於1826年、1833年、1834年到北京,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有關工作。
溫訓參加了道光十五年(1835)的進士考試。由於種種非個人努力所能改變的原因,溫訓落第了。因此,溫訓寫了不少感嘆的詩篇。《下第出都海秋賦四律以贈依韻奉和》有句云:“太息名場誤,吾生劇苦辛。老親徙倦眼,遊子僅餘身。”《京口舟中》“下第劉蕡空感慨,窮途阮籍敢猖狂”則寫了對世事的憤慨。
道光三十年(1850),63歲的溫訓,仍然抱著無限的希望,再赴北京參加禮部主辦的博學鴻詞科考試,社會都普遍認為溫訓當能“應詔而出”,最後卻因“部議不行”而無法得嘗夙願。溫訓的好友也只能悲嘆:“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自今出言,宜緘我口。自今著書,宜覆我瓿。碌碌公車,增君鬢絲。潭潭幕府,安君皋比。海晏嘉禾,聊放厥詞。遐哉鶴書,翩其來遲。正如巨材,十圍合抱。斷節空心,日就枯槁。正如騏驥,伏櫪以老。奇骨矹硉,僵立而倒。”(《陳蘭圃祭文》)
溫訓這次北京落第回到家鄉不久,就逝世了,終年64歲。
“男兒生世會有用,
不朽之業可力勥。”
儘管時運不濟,但是溫訓仍努力與命運抗爭。“人生行止豈自由,歸去且謀升斗粟。我有寶刀三尺長,脫以贈君君束裝。臨行且為盡一觴,海天萬里空青蒼。”(《放歌送孫雲帆歸江右》),而“男兒生世會有用,不朽之業可力勥。”(《己亥四月廿一日新寧張茶農明府招飲衙齋》之句,更是展現了溫訓陽剛的“男兒”氣概。
溫訓一生最光輝的亮點是在政治上堅定地反對外國的鴉片侵略。
自道光初年起,鴉片流毒全國,愈演愈烈,以致白銀大量外溢,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朝野議論紛紜。清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梅縣人、信宜縣訓導吳蘭修(1789~1839)著《弭害》論,聲言鴉片當開禁。溫訓特寫《弭害續議》批駁,文中引周書、據堯典,認為外國鴉片輸入中國荼毒生靈,長此下去不僅無可籌之餉,亦無可練之兵,朝基不穩,國將不寧。對種食鴉片者,當嚴令勒限使戒,對違者處於刑律,才可共安太平。
溫訓之說,得到其好友、時任鴻臚寺卿黃爵滋的讚賞。
黃爵滋(1793~1853),字德成,號樹齋,道光三年(1823)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歷任監察御史,兵科、工科給事中,鴻臚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後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職。溫訓在北京期間,與黃爵滋交好成為摯友。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初十日(1838年6月2日),黃爵滋主要以溫訓的觀點,向道光皇帝上了一個主張嚴禁鴉片的奏摺,這便是有名的《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他主張對吸食鴉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則即“置之重刑”。黃爵滋這個奏摺,對道光帝最後決定採取嚴禁鴉片的政策,派遣林則徐去廣東禁菸起了重大作用。
“廣東第一才子”宋湘(1756~1826),比溫訓大31歲,雖未與溫訓謀面,但也有詩文往來。溫訓有《挽宋芷灣先生》:“知己真難遇,先生遽九泉。不成瞻道貌,空自落雲箋。吾黨文章契,斯言肺腑鐫。何當攜鏡具,絮酒酹詩仙。”溫訓自註:“丙戍(1826)秋,余將出都,值先生入覲,往謁,以病未見。明日登車,先生得余文,極為傾倒,承為點定,並致尺箋。比先生返楚北,竟於十月歸道山。知己難逢,終慳一面。悲夫!”溫訓在《贈張亨父際亮同年二首》自註:“丙戌(1826)入都,以文呈宋芷灣先生,嘆曰:‘此大儒千秋俎豆之盛業也。’又與香鐵書,謂:‘近日詩家有亨父,古文有伊初,皆天下奇才。’”
溫訓晚年主編《長樂縣誌》,為家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道光二十六年(1846),溫訓受長樂縣令侯坤先聘任主修《長樂縣誌》,“總纂其成,博綜要刪,稱精審焉。”溫訓在《八月四日夜作》詩中寫道:“淫潦肆縱橫,衙衢斷來往。今夕稍澄霽,星月見疏朗。寂寂居衙齋,寥寥少徒黨。百年文獻缺,編摩歸吾掌。恭惟千載心,實錄期不爽。後來有賢哲,體例庶追仿。”表達了編纂縣誌的艱辛。
而在此前,大概在道光十九年(1839),溫訓還應新寧(今台山)明府張茶農的邀請,參與了《新寧縣誌》的編纂工作。

生平軼事

溫訓從小天資聰敏,勤奮好學,20歲為縣學生員。清嘉慶十七年(1812),25歲赴福建汀州省親時,曾結識汀州太守伊秉綬,深得伊太守賞識。嘉慶二十三年(1818),初入廣州粵秀書院,後就讀兩廣總督阮元所設的學海堂,均獲優賞。溫訓擅長古文,所作《觀運》、《觀民》稱著於時。清道光五年(1825)選取拔貢。道光十二年(1832),鄉試中舉人。考試時溫訓揮筆萬言,牘不留紙,主考官程思澤、刑福山在闈中傳閱,且驚且喜,稱讚不止。當時,鴉片流毒日深,朝野議論紛紜。信宜縣訓導吳蘭修著《弭害》論,聲言鴉片應當開禁。溫訓特寫《弭害續議》批駁,文中引周書、據堯典,主張勒限嚴禁,對違者處於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鴻臚寺卿黃爵滋取其說,上奏朝廷禁菸。道光十五年(1853),溫訓北上會試不中,受聘為順天府尹署教讀,與黃爵滋、湯鵬農、孔繼榮、張際亮等人,結古文詩社,吟詠著稱京都。道光十八年(1838),因母喪辭歸,接著父又病逝,他在家築居“梧溪石屋”暫住。次年,受聘為《興寧縣誌》總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惠陽任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被聘為《長樂縣誌》主纂,廣徵精審。後受兩廣總督徐廣縉聘為幕僚。清鹹豐元年(1857),溫訓病逝於鄉,終年64歲。
溫訓一生多作詩文,其為文立論正直,筆力雄健,其詩托體杜韓,風骨雅尚,為時賢所推重,被當時文壇客籍名人宋湘稱為“不失為唐宋大家裔派”。所作詠《夕陽》詩,曾驚動詩壇,因被譽為“溫夕陽”

作品

溫訓著述較多,有《登雲山房文稿》4卷、《梧溪石屋詩抄》6卷等。其詩立論醇正,筆力雄大,托體杜韓,風骨雅尚,為時賢所推重。當時文壇客籍名人宋湘、黃釗香稱之為“天下奇才”、“不失為唐宋大家裔派”。其《夕陽》詩驚動詩壇,時人譽之為“溫夕陽”。詩曰:萬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陽,閃爍金銀氣,玲瓏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無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