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公易說

《溫公易說》·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司馬光撰。考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卷,《注繫辭》二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公易說
  • 外文名:The Explanation to Yijing by Sima Guang
  • 古籍簡介:溫公易說六卷
  • 四庫提要:《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
古籍簡介,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英] The Explanation to Yijing by Sima Guang
溫公易說
六卷。司馬光(1019~1086)撰。司馬光,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封溫國公,故後世稱為司馬溫公。經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等職。反對王安石變法,為保守派領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喜讀經史,尤好《左傳》。著有《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考異》、《法言集注》、《切韻指掌圖》、《涑水紀聞》、《稽古錄》等書。《溫公易說》又名《易說》、《直齋書錄解題》作三卷,《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文志》皆為一卷。《四庫全書》本為六卷,計上經兩卷,下經兩卷,《繫辭傳》上一卷,《繫辭傳》下與《說卦》、《序卦》、《雜卦》為一卷。解說簡略。諸卦或說三、四爻,或說一、二爻,或全卦無說。唯《繫辭傳》解說較詳。陳振孫等人認為是書未完成。是書大旨在闡明人事,不雜佛老之說。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河南鐫經苑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易學叢刊》收入,與《橫渠易說》合刊為一冊。

四庫提要

《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又三卷,又《繫辭說》二卷。晁公武《讀書志》云:“《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往往多寡互異,其後乃並失其傳。故朱彝尊《經義考》亦注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實不止於《隨卦》,似即朱子所稱後得之本。其釋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無說者。惟《繫辭》差完備,而《說卦》以下僅得二條。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馮椅《易學》、胡一桂《會通》諸書所引光說核之,一一具在。知為宋代原本無疑。其解義多闕者,蓋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潛虛》,轉以不完者為真本,並非有所殘佚也。光傳家集中有《答韓秉國書》,謂王輔嗣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蓋其意在深辟虛無玄渺之說。故於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闡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鹹》之九四曰:“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惜其沈湮既久,說《易》家竟不獲睹其書。今幸際聖朝,表章典籍,復得搜羅故簡,裒次成編。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義所在,有不終泯沒於來世者矣。謹校勘釐訂,略仿《宋史》原目,定為六卷,著於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