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音序

作者:朱仕琇 散文 余嘗序《筠園詩》,以為得高岸深谷之理[15]。今讀所補琴操、古歌[16],益淵邃[17],正變備具[18]。至效陶諸什[19],則無懷、葛天之遺風猶有存者[20]。其更世益深[21],日息其志,邁跡於古,殆將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蕭瑟 [22],抑亦得於溪之所助者多也。昔孔子教人學詩之旨,審[23]於興觀群怨,而末不遺夫名物[24],筠園詩益富,不自名,歸功於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詳其原委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音序
  • 作品年代:清代
  • 作者朱仕琇
  • 文學體裁:散文
基本概況,原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概況

作品名稱:《溪音序》

原文

楊林溪水出百丈嶺[1]。嶺界於南豐、建寧二邑[2]。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3],合眾流,溪品阨之[4],水始怒,轟豗日夜[5],或作霹靂聲。人立溪上,恆惴憟。稍南益夷[6],臨溪居人亦益眾。未至楊林數里許,水遂無聲。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寧方言呼水曲曰洋。——楊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環。筠園世居其地。村多楊木,故曰楊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櫧 [7],雜他果卉,彌望郁然[8]。中夜風雨四至,水潦聲與群木聲相亂,悲壯激越,中雜希微,如鐘鼓既闋而奏筦(同“管”)弦絲竹之音[10]。時或晨霧淅瀝,居人未起,籜隕沙頹[11],蕭屑有無[12]。緣溪獨游,其聽轉靜。至於春秋朝夕,蟲鳥之號;平林幽澗,樵採之響;里巷謳吟和答;舂抭機杼[13];雞犬之鳴吠,遠近斷續,隨風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鹹會於溪。
筠園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來溪側,輒聞溪音,感而寫之,於是其詩愈富。筠園方壯時,以詩名天下。嘗游太學,觀京師之巨麗。所涉黃河、長江,瀚漫洶湧[14],駭耳盪心,足以震發詩之意氣。顧以不得志,困而歸。年幾五十,迴翔溪上,其誠有所樂耶?昔之學藝者患志不精,乃竄之無人之地,以求其所為寂寞專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園樂之,意豈異此耶!

注釋

[1]百丈嶺:在福建建寧縣北三十里。 [2]南豐:在今江西省。 [3]迤:延伸。
[4]溪口:地名,在建寧縣北。阨:通“扼”,阻擋。 [5]轟豗(huī):巨大的流水聲。
[6]夷:平坦。 [7]櫧(zhū):木質堅硬的常綠喬木。 [8]彌望:遠望。
[9]希微:指極為稀薄的、似有若無的細微音響。《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10]闋(què):樂曲終止。 [11]籜(tuò):新筍殼。 [12]蕭屑:寂寞細微。
[13]舂抭(tāo):同“舀" ,指舂米、舀米的聲音。機杼(zhù):指織布機織布的聲音。
[14]湠(tàn)漫:水廣闊的樣子。 [15]高岸深谷:喻雄渾深厚。 [16]琴操:琴曲。
[17]淵邃:喻幽深。
[18]正變:舊時說《詩》者把《詩經》分成正風、變風正雅、變雅。“正”是指周王朝興盛時期的詩歌,“變”是指周王朝政治衰敗時期的作品。 [19]效陶:仿效陶淵明的作品。朱仕玠有《和陶集》。
[20]無懷、葛天無懷氏葛天氏,為傳說中遠古時期的兩個部族名。在那裡風俗純樸,人民安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21]更世:經歷世事。
[22]涵澹:涵養淡泊。蕭瑟:寂寞淒涼。這裡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23]審:明白。
[24]“昔孔子”三句:《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名物:名稱與物色,指“鳥獸草木”。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梅崖居士文集》卷十八。本文是作者為其兄長朱仕玠的詩集——《溪音》所作的序。朱仕玠,字璧豐,號筠園,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拔貢生,授教諭,後升河南內黃知縣,未赴任而卒。能古文,尤工詩,著有《筠園詩稿》、《溪音》、《鴻雁集》、《和陶集》、《龍山漫錄》等。朱仕琇本人也在楊林生長,對溪水、溪音是深有感觸的,故對其兄長受溪音薰陶而寫出的詩集,也是深知的。正因為這樣,文章刻畫的溪水、溪音極為細膩逼真,對朱仕玠的生活、思想及其創作介紹也簡練得當,顯示出這篇序文的特色。

作者簡介

朱仕琇(1715—1780),字斐瞻,號梅崖,福建建寧人。年十五,補諸生。博通經傳、諸子,從南豐汪世麟學為古文。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進士,改翰林庶吉士;散館,以知縣用。官山東夏津縣知縣,民有“夏清公能”之謠。後以河決,改福建福寧府學教授。辭官後主講鰲峰書院及本縣書院。朱仕琇博學多才,工古文,醇古沖澹。雷鋐見其文,“嘆為醇古沖淡,近古大家”。著有《梅崖居士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