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王村

邯鄲縣黃粱夢鎮管轄,全村人口2400人,戶籍650戶,主要以袁、李姓居多。村西原有一小村“李莊”,清朝末年併入溝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溝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089
  • 地理位置:市區北部
  • 方言:老陝
  • 著名景點:石川河
  • 機場: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西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A
1.河北省邯鄲市溝王村,簡介,資源概況,2.山東省高青縣溝王村,簡介,經濟狀況,3.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溝王村,村組概況,本村人物,文物古蹟,教育簡史,商業貿易,醫療衛生,文化娛樂,

1.河北省邯鄲市溝王村

簡介

溝王村位於邯鄲市第四期城市規劃區域內,東與邯鄲市經濟開發區新區相鄰。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從村東穿過,邯鄲繞城高速位於村北2公里處,西距邯鄲市中華大街15公里,南距邯鄲市北環路4公里。溝王村距邯鄲市政府12公里,距邯鄲鑫港國際城和國際會展中心僅5公里。市內公交54路車直通本村,設溝王村委、袁莊國小兩站。

資源概況

全村歷來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改革開放以來,袁莊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形成了以鋼鐵廢料收購、再利用及加工、鋼鐵原料貿易等為主要副業的特色產業,工業小區初具規模。解決了大部分青壯勞力的就業問題。
主要企事業單位有:黃粱夢鎮糧站、邯鄲縣第十六中學、袁莊學校、型鋼廠、煉鐵廠等。
主要人文景觀有:袁莊楊仙、關爺廟、三家奶奶廟等。
主要河流:滏陽河。

2.山東省高青縣溝王村

簡介

溝王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西部約兩公里處,屬花溝鎮花溝管區管轄。全村人口500餘人,耕地面積2000餘畝。姓氏以王姓,景姓,于姓為主。村中曾有一條小河貫穿東西,小河四季有水,景色優美。90年代,由於村宅基地分配和重新規劃,小河逐漸被填埋,現只在部分地方仍有蘆葦盪殘留,但已幾乎乾涸。
溝王村交通便利,向西三公里即為國道,向東約10公里可通縣城,隨著國家對三農投入的加大,溝王村經濟正以高速發展。

經濟狀況

溝王村是傳統的農業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等。近年來,由於蔬菜大棚的推廣,反季節作物逐漸取代了該村的傳統經濟作物。棉花,小麥,玉米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菠菜,大棚西瓜,西葫蘆等收益較高的農產品。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份,是該村菠菜的集中上市季節。該村菠菜品質好,價格低,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時,西葫蘆,黃瓜等蔬菜也會在這個季節上市,但採摘期一般會延長到5月份左右。
每年5月到9月是該村主要經濟作物西瓜的集中上市季節。作為高青縣主要的西瓜產區,該村西瓜以上市早,口感好而在當地享有盛譽,同時,由於高青西瓜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的品牌效應,該村所產西瓜也銷往上海,北京,黑龍江等地。與此同時,由於質量上乘,上市較早,該村西瓜價格也普遍比其他產區高。2011開始,部分瓜農開始種植一種甜瓜,該瓜甜度高,採摘期長,價格一般為西瓜的三到四倍,為瓜農帶來了不少的收益。
2012年起,高青縣投巨資在全縣建立灌溉裝置,使得農作物澆水更加方便,這也同時為溝王村西瓜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相信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溝王村經濟會更快的發展。

3.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溝王村

溝王村位於武屯鎮東南4.5公里處,東靠石川河,北與御東村中合組為鄰,南同楊新莊接壤,下轄溝王、溝蘇、仁義、任家莊、豐收、強家、王鐵南、王鐵北、金指王9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溝王村西150米處。民國時期這一帶屬臨潼縣相橋鎮第二保管轄。解放初屬相橋區十一鄉。1956年劃歸武屯鄉,成立青聯高級社。1958年成立溝王大隊,屬閻良公社武屯管區。1961年改屬武屯公社。“文革”中一度改名紅光大隊。1984年,改為臨潼縣武屯鄉溝王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閻良,仍屬武屯鄉管轄。
溝王村
該村區域地勢平坦,屬涇惠渠灌區,水利條件較好,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改革開放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瓜菜種植和奶牛養殖成為支柱產業。這裡有關中環線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村組概況

(一)溝王
該村是當地一個古老村堡。相傳,該村西、南方向原有一條長溝,溝內有泉水自西向東流入石川河。王氏先祖最早沿溝旁定居,取名溝王村。該村也曾叫過“龍踞堡”,現有石碑為證。舊時建有城堡,開一南門,上世紀六十年代逐漸拆除。民國時,該村有百十口人,耕地600餘畝。1979年分為溝南、溝北兩個生產隊(今為兩個村民小組)。2010年溝南組有耕地310畝,村民 30戶,110人;溝北組有耕地300畝,村民35戶,140人。該村姓氏以王姓為主,另有申、劉二姓,均為安置的華陰移民。
(二)王鐵北
明末清初,王姓鐵匠三人在今王鐵南建村,故名王鐵。後三人分居,有一人遷往村北,仍以打鐵為生,故名王鐵北。1949年僅有80多人,2010年有耕地240畝,村民40戶,140人。本組以王姓為主,建國前後,從河南、山東等地遷來的有鄭、李、喬、周等姓。
(三)王鐵南
明末清初,王姓鐵匠三人在此建村,故名王鐵。為別於村北的王鐵北,故稱王鐵南。建國前,住戶東西兩列,街道南北走向,僅有80餘口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南東組又分為東、中、南3個村民小組。2010年,原王南東組分成的3個組共有耕地460畝,村民71戶,270人;王鐵南西組現有69戶,258人,耕地286畝。建國前後,山西、山東、臨潼油槐等地薛、郭、常等姓遷入;1954年修閻良機場,遷來盧姓;1962年有李、馬等姓華陰庫區移民安置於此。
(四)溝蘇
位於溝王自然村正西,村北有一深溝,早年有泉水自西往東流入石川河。蘇姓先祖最早在溝邊定居建村,故名溝蘇,也曾叫 “龍踞蘇”。舊時建有城堡,開一東門,上世紀六十年代逐漸拆除。1949年僅有90餘人,2010年溝南組有耕地510畝,村民71戶,350人,現分為溝東、溝西兩個村民小組。該村姓氏以蘇姓為主,另有從商洛、交口、山東等地遷來的張、談、韓、范等姓。
(五)仁義
清末光緒年間,山東、河南、河北、四川等地災民逃荒至此,初無村名,周圍村民稱之為“山東莊”、“客伙莊”。後因村民仗義厚道,鄰村人贈名“仁義村”。1949年僅有22戶,100多人。1962年分為東西兩隊。2010年仁東有耕地440畝,村民49戶,198人;仁西有耕地380畝,村民48戶,193人。該村東西長達1公里,村容整潔。村民有周、孫、李、季、潘、魏等姓氏。
(六)任家莊
任氏先祖最初在此定居,故名任家莊。石川河從該村北部、東部流過,村南為一條東西走向的深溝,只有西部、西北部平坦。1949年僅有40餘人,2010年有耕地310畝,村民41戶,151人。除任姓外另有趙姓也為該村大戶。
(七)豐收
該村位於石川河道西側,三面臨水,呈半島狀。陳姓先祖最早遷此定居,故名陳家河。後又有湖北、山東、商洛等地的張、徐、馬、丁、黃等戶人家遷此。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溝王大隊除種植糧棉外,又組織了四個蔬菜作務小組,陳家河土地全部納入菜區,將陳家河改名為“豐收隊”。1949年僅有70餘人,250畝耕地。2010年有村民30戶,117人,耕地面積308畝。
(八)強家
地處溝王村西南,涇惠四支渠南側。該村有強、史、牛三大姓,以強姓最多,故名強家。1949年僅有百餘人,2010年有耕地550畝,村民67戶,354人。
(九)金指王
位於石川河西岸。相傳,八仙之一鐵拐李雲遊至此,適遇村民王豐仙。王想隨鐵拐李學藝,李不肯收。王跟至渭河邊,鐵拐李對王說:“不學藝也可成仙,我今拉屎一灘,只要你吃了,即可成仙。”鐵拐李閉上雙眼,讓王豐仙用手指攪拌其糞便,不一會王的手指變成了金指,故該村也得名金指王。1949年僅有80人左右,耕地560餘畝,2010年有耕地 560畝,村民99戶,394人。該村多數姓王,另有胡、景、楊、張、潘等姓氏。

本村人物

王月夫(1923~2009)0黨員,王鐵南組人。1945年到陝北參加革命工作。建國後在中央團校工作,後又調至國務院人事部編制司,任司長,直到離休。
強自智 0黨員,強家組人,生於1935年。1954年參加工作。曾任閻良區工會主席、體委主任、文化局局長、-部部長、區政協副主席等職。
馬秉岐 筆名林泊,民盟盟員。祖籍洛南縣馬家溝,1938年生於溝王村豐收組。1960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語文專科。後曾在鹹陽、涇陽等地工作。1980年,調到臨潼縣博物館工作。後任臨潼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系陝西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秦文化學會、驪山學會會員,曾任臨潼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先後發現秦東陵、唐華清宮湯池遺址、漢新豐宮遺址、驪山西麓原始文化等。主要著作有《驪山勝跡》、《秦代印陶選粹》、《秦東陵文集》、《驪山歡迎您》、《秦東陵出土部分陶文》、《漢新豐宮調查》、《陝西臨潼秦人墓葬調查清理簡報》等。
王建 王月夫之子,0黨員,現任國家宗教局辦公廳副主任。
范志興 1949年出生,仁義東組人。1966年在家鄉武屯鎮從事商業工作。196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排長、連長、營教導員等職。1986年轉業到國家人事局工作,任副局長、局長。後到國務院人事部編制司,任副司長、司長。2004年調到國家保監局。
劉三民 溝王北組人。1964年出生,0黨員,蒲城師範畢業,現任臨潼區常務副區長。
強新民 強家組人,0黨員。197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排長、連長、團長,轉業後任臨潼秦俑館館長。
王文斌 現年58歲,現任高陵縣國稅局局長。
劉德生 0黨員,溝王北組人。農校畢業,現任閻良區鳳凰路街道辦書記。
王軍民 王北東組人,0黨員。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分配到邯鄲地質勘探隊工作,後又調到閻良區建委工作。高工,處級職務。
王聯合 王南組人。1990年參軍,現在新疆軍區南疆軍分區工作,正團級。
王鐵軍 王南西組人。西安交大畢業,博士、教授,現任西安交大航天航空學院院長。

文物古蹟

【古墓群】 溝王村地處秦漢櫟陽古城外東南方。據1981年中國社科院櫟陽發掘隊勘探,這一帶古墓分布十分密集,如王鐵南村磚瓦窯西邊1200平方米內,探出戰國至東漢墓50多座。該墓區多為小型墓葬,時代上起戰國,下至東漢。1981年曾在王鐵南村附近發掘了8座不同時代的墓葬,分豎穴室和磚券墓兩種,出土了陶鼎、壺、罐、倉、石硯、銅帶鉤、銅鏡、錢幣等文物。
【龍王廟】 在金指王村城東北角,廟內有龍王、關公塑像。廟前有碑,高2.5米,寬約1米。原先大年初一,各戶都要到此焚香祭神。建國初改為民眾夜校,1956年被拆除。
【王鐵城】 在王鐵南,清代所築。城址呈正方形,開一北門,單扇城門,城牆高2.5丈,寬1.5丈,城周有城壕。1949年,解放軍西進時,城門樓兩邊磚牆寫有“歡迎西進大軍,建設廣大西北”的標語。1960年,城牆被全部拆除,城壕被填平,原來城壕成了該村街道。
【老爺廟】在王鐵東北約1華里處,占地1.5畝。建國初,廟門朝南,已倒塌,成了一片廢墟,唯余墩台。後因磚廠用土,上世紀六十年代被全部毀掉。
【娘娘廟】 在王鐵村北路旁,有廟堂兩間,廟前有碑石一通。民國時期此處作過學堂。上世紀四十年代拆除,磚瓦被運去修建粟邑廟的 “建國中學”。

教育簡史

溝王村民十分重視教育事業,清代王北就有一所學校,時有學生十餘人,教師1人。1932年遷至王鐵村東南角,占地7畝多,蓋有五間大房。1950年有學生40多名,教師2人。1958年因生源增多,學校擴建。1962年,建成3間教師宿舍、新修了學校大門。1963年學生增至130餘人,又建3間教室,結束了複式班。1966年下半年,辦起完小,增加教師3名,新建了3間會議室。上世紀七十年代辦起國中班,後經多次修葺,建成教室五座、門房兩間、水灶兩間,校門改向南開,學生增至400多名,教師也有20多名。1985年,在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中,順利通過驗收。1990年後,學校道路全部硬化,校園環境進一步提升。2000年,學校新增設微機室等,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該校被撤,學生分流到附近的三義、武屯國小就讀。

商業貿易

溝王村人在農業合作化前,購買日常用品及生產工具要到周圍的武屯、相橋、粟邑廟、交口等地,十分不便。合作化後,溝王村設立了代銷點,供應日常生活用品,極大的方便了民眾。1980年後,各生產隊先後出現了十餘家小賣部。後來逐漸擴大規模,又興起玉米、棉花收購。2000年後,從王南至王北路段的商業街形成,有兩個日雜超市、兩家食堂、4個糧食收購點、11戶棉花加工點、兩家農資化肥生產門市部,這些設施為當地生產和民眾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溝蘇、王鐵南、王鐵北三個村有辦磚瓦窯的傳統技術。1984年土地承包後,王鐵村的王國基辦起了新式輪窯,用工80多人。2004年,王鐵西組的王軍武又辦起一個新窯場。兩個磚場占地40多畝,吸納了當地部分剩餘勞動力。年生產成磚1000多萬塊,銷往附近的油槐、田市、關山、交口、高陵等地,增加了民眾收入。

醫療衛生

建國初,在仁義村有一診所,老醫生陳新吉、楊學功在此坐診。合作化後診所遷至溝王村大隊院內。1960年後,大隊有了保健站,負責大隊醫療、防疫等工作,治療一般常見疾病。改革開放後,新建了醫務室,設定了床位、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購置了醫療器械,完善了醫療室各項規章制度,當地醫療條件大為改觀。

文化娛樂

建國前,王鐵自樂班由鼓頭-敏等10多人組成,不僅在村里演唱,還常常步行數十里,到閻良、富平、渭南、相橋等地演唱。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村裡有了文藝宣傳隊,新增加了道具,購置了服裝,搭台演出革命樣板戲《紅燈記》、《血淚仇》等。目前,自樂班的老藝人多已離世,只有少數喜歡戲曲的人仍在堅持。
王鐵村民國時期常有竹馬、旱船、高蹺等社火表演,解放初仍存部分道具,今已全部失遺。
建國前,金指王、溝蘇、溝王、王鐵等村均有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就敲鑼打鼓,甚為熱鬧,更是威風。改革開放後。將原來的小鼓換成了面寬1.3米的大鼓。2007年,村上組成秧歌隊,常在農村表演。王鐵的“商秦鑼鼓隊”,在周圍頗有影響。2008年,在閻良區鑼鼓賽中獲得第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