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性原則

所謂準備性原則,就是根據學生原有的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在我國教育心理學中又稱為“量力性原則”或“可接受性原則”。運用準備性原則,首先要確定學生的準備狀態,其次要根據學生的準備狀態進行教學。關於準備性原則,目前迫切需要進行三類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準備性原則
  • 外文名:Principle of Readines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教育心理學
定義,運用,研究,

定義

所謂準備性原則,就是根據學生原有的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在我國教育心理學中又稱為“量力性原則”或“可接受性原則”。準備狀態,是指學生在進行新的學習時,他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這裡的適合性有兩層含義:第一,學生的準備應保證他們在新的學習中可能成功;第二,學生的準備應保證他們學習時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經濟而合理”。
有效地獲得學科知識和提高認知能力,只能循序漸進,不宜跳躍。教學好比旅行,旅行前必須知道目的地和出發點,教學前也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即新的學習是什麼)和學生的原有準備狀態。學生的原有準備狀態是新的教學的出發點。

運用

運用準備性原則,首先要確定學生的準備狀態,即了解學生的知識準備和認知發展準備。一般來說,教師的經驗,雖然有助於確定學生的準備狀態,但其客觀性往往受到教師主觀判斷的影響。最好藉助多種多樣的科學的測量手段,以便較準確地鑑別和診斷學生原有的準備狀態,並促使教學科學化。運用準備性原則,還意味著根據學生的準備狀態進行教學。

研究

目前迫切需要進行下述三類研究:第一類研究應能查明,哪種教材或其中的哪些部分在一個年齡階段不能有效學習,但在另一個年齡階段卻能有效學習;第二類研究應能做到,考慮了一般的和特殊的準備因素,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第三類研究涉及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改進,這種研究應顯示出,由於改進了教學方法與策略,使通常在較低年齡階段不能學習的困難學科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變得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進行有效的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