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序

源流序是道光年間榖旦的作品,宋代理學家程顥先生(1032年-1085年)教導人們說:宗譜可以教育人們不忘根本,使人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樣傳流下來的。凡稍有教養的人都應當重視和熟悉自己的宗譜,沒有宗譜就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始祖,也不知道一代一代是怎樣相傳至今,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往下傳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源流序
  • 作者:榖旦
  • 年代:道光年間
  • 載體:宗譜
源流序古文,源流序今譯,合族祠堂宗譜序,續修宗譜序,續修宗譜序,續修四屆宗譜灊陽,第四屆續修宗譜序,第五屆續修宗譜序,合修宗譜記,附記,五屆新增字派,

源流序古文

道程先生曰:修宗譜使人不忘本而識祖源禰流,稍有知識者,當以譜留心。苟前乎此而譜不立,則不知其誰始;後乎此而譜不修,則不知其誰傳,故三代不修譜,朱子以為不孝。即太史公亦曰:百世不泯,有益於史乘者,莫如譜,族不立譜,昭穆混淆,世系紊亂。可知譜之修 所關至鉅,而源流不可不細考也。朔吳姓之始,自泰伯以讓德封於吳,子孫因國為氏,而姓以著,瓜瓞蔓延,歷朝不替。周章十五傳至札,望重延陵。三傳及公子友。友下九世,至西漢芮,封長沙王,謚曰文。次子郢封義陵。子重、襲爵居饒。四傳至千秋。又五傳至東漢,若演、若漢、若洽,聲稱藉甚。洽次孫昕,封筑陽,昕十一傳至晉。猛得異人丁義神方,許旌陽師之,同飛升。又八傳至少微,唐進士。先是文章家以徐庾為宗,氣調卑弱,惟少微與富嘉謨,詞本經學,雄邁高卓,稱吳富體。吏部侍郎韋嗣令,薦為監察御史。後解官居歙,徙石舌山,遂世居焉。少微子鞏以孝稱,仕至中書舍人,越七傳,景元弟景秀官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四傳至武,有子七,三子高字中復,舉宋熙甯進士,仕至浙江布政。兄幾復嗣復同登進士,號吳氏三鳳。於是七傳至壽一公,偕弟壽二、壽三由饒渡江抵皖卜宅。壽一公遷懷郡,名渤海。壽二公居桐。壽三公裔居潛、太、望三邑。壽一公次子秀二亦遷於潛。世遠年遙,居址星散,欲收各邑之族,以共成一譜,誠戛戛其難。爰追閱前代,考明鄱陽新安諸系,參以經史,由泰伯至遷懷始祖壽一公,八十一世,二千七百餘年,一線相承,迄今又二十餘傳,戶日大,族益眾。不明一本 而濬其源,究萬派而清其流,恐人代散殊,罔知同祖,不至相視如秦越者,幾希歷序本末,編輯詳明,庶一披覽。有以識源遠而流長雲。
道光十一年辛卯歲冬月 榖旦

源流序今譯

朱熹先生(1130-1200)說:三代不修譜就是不孝。司馬遷也說:歷史之所以延綿不斷,能夠如實記載,編寫成書,很多資料都是來源於宗譜。一個宗族如果不修譜,就會使宗法制度混亂,先後長幼次序顛倒紊亂,世系不清楚。由此可知修譜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還應當詳細考察宗族的源流。我們吳姓始自周太王的長子泰伯(他三弟的兒子是周文王),他因三讓天下的美德封於吳,子孫們就以吳為姓,所以泰伯是我們吳姓的開氏始祖,泰伯二弟仲雍(傳代始祖),世代相傳,繁衍昌盛,其曾孫周章再傳十五世至季札,也三讓王位,仁、義、禮、讓四德具全,受到世人讚頌景仰,成為延陵的名門望族(延陵遺址在今常州市南淹城,延陵郡包括江陰縣、丹陽縣、常州市和武進縣一帶),季札的第三代公子名友(吳王夫差的侄子),季札的第十二代孫就是西漢長沙王吳芮,諡號文(死後皇帝的封號叫做諡號),他的次子郢,封在義陵,郢之子名重,承父爵,住在饒,芮下傳四代到千秋,千秋傳五代便到了東漢時期的吳漢。創建東漢時,吳漢任大司馬,屢建奇功,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廣平侯,諡號忠侯,史稱廣平忠侯,兄吳演(封大將軍)、弟吳洽(封褒親侯)皆立有軍功,名聲大振,吳洽的次孫昕分封筑陽(今湖北)。再傳十一世到了晉代,傳說吳猛七歲時不敢驅趕蚊蟲是怕蚊子不咬自己而去吸他母親的血,孝心感動了天神,於是派一名叫丁義的奇人給他傳授了法術,有一次他回豫章,遇到江水水流特急,無船過渡,他以白鵝毛扇指向江面上一划,便成了一條路走了過去。他又將此法術教會了許旌陽,竟一同飛上天成仙而去,成為中國道家的神仙人物,其女彩鸞也成仙飛上天空。又八傳至唐代的吳少微(武則天長安三年進士),他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與富家謨兩人一改當時以徐庾為代表的浮俚不兢,氣調卑弱的文風,而反樸歸真;其文詞本經術,風格雄邁高雅,自成一體,為當時文人所推重,稱為吳富體。吏部侍郎韋嗣令向朝廷推薦他擔任了監察御史,任期屆滿便來到歙縣城裡,後遷舌石山(今鳳凰山)定居。其子吳鞏被世人稱為孝子,開元進士,官做到中書舍人(正五品,在中書省執掌詔令、待從、宣旨、慰勞等事)。又傳七代至景元,其弟景秀官至國子祭酒(從三品國子監執掌教育行政)兼御史大夫(從三品、御史台執掌監察、執法)。又傳四代至武,吳武有七個兒子,三兒子高,字中復,是宋代熙寧間的進士,任浙江布政,其兄幾復、嗣復同登進士,人們稱為吳氏三凰。再傳七代便是壽一公(遷懷始祖),他偕同壽二、壽三兩弟一同從江西饒州渡江遷到安徽,壽一公遷懷寧名渤海,壽二公居桐城縣,壽三公遷到潛山, 其後裔有到太湖望江等縣者,壽一公次子秀二也遷到潛山縣。幾百年來延綿衍繹,星散各地,要想把族人世世代代都修成統一的宗譜,是難上加難的,也是不可能的。回顧先祖,考察鄱陽、新安等地各系的族人歷史,參閱經史,可知泰伯至壽一公已是八十一代,二千七百餘年了,於今又是廿余代,戶數日增。人口日眾,如果不知道自家的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源流,也不知道本族已繁衍、發展到何種程度,互不了解,一家人見了面,就像一個是秦國人,一個是越國人,互不相識,豈不成為笑話。所以必須編輯一部詳明的宗譜,把自始祖以來的各支系,各代的族人一一記載,使大家都明了自己世系根源,知道家族繁衍歷程和現狀,萬代相傳。
道光十一年辛卯歲冬月 榖旦(公元一八三一年陰曆十一月 吉日
二000年五月 二十二世孫懷寧

合族祠堂宗譜序

書曰:以親九族。禮曰:敬宗故收族,容兒時從父水園公授尚書,少長 從伯兄顏山讀禮經,每教以顧名思義,毋徒事吟喔,因思親九族者。自高曾祖考以及身,由身以及子孫曾元。皆五服親,故宜親其所親也。若夫族,則契約姓而言之,不但九族,已收族則契約姓而親之,不但親九族巳於此,想見古人用意於一本者,如是其忠厚纏綿,愈推而愈遠也。猶記吾先大父儉亭公在時,有新游泮水來謁門下,稱吾大父為伯父,稱吾父為兄者,私以問父,父曰:此我同族弟諱道生,字端本,與吾共二世祖者,非尋常混稱同宗者比。但前代彼此各修支譜,祖同而譜不合為可憾耳。嗚呼!譜而不合,恐今之稱兄弟者此同族,異日視如途人者亦此同族也。吾父蹙然憾者殆為是與?容是時己懷合修宗譜之志,分卑年幼未逮也。嘉慶二十五年,從 伯兄顏山、仲兄韞山董修本邑學宮,道光三年功竣歸,兄弟相謂曰:我皇上以孝教天下,其所以尊崇學校者,皆為此也。今文廟己修,先師之靈固妥,祠宇未建,祖宗之靈何憑,且前代不能合修宗譜,亦以族無祠宇,聚會無所,參考無由,故各執己見耳。今欲合修宗譜,先宜合建宗祠,因請於伯父靜齋公,公欣然。以語維尚、風從、學舉、 蓋士諸伯叔暨盛從、廣名、攀雲輩,莫不踴躍從事。遂於道光六年建祠於甘露之東,命我仲兄韞山董其事,鳩工庀材,閱五月告成。此固祖宗之靈,抑亦兩房子侄協心同力合助而成之者也。是年冬月進主合祭時,凡屬深山僻壤遠徙播遷之墓裔,莫不偕來拜主,歡呼各循其序,有一生未嘗謀面,數十年未嘗聚談,相見後道及同某祖某宗、共某墳某墓,而殷勤握手,不覺其言之娓娓者。嗚乎!同族之宜合而不宜分,不已於此可見哉。是時即議修譜,以年歉未能,今秋始有成議,合族囑容董其事,容以有事為榮,願與聞焉。因取前譜觀之,見兩房世系支分派別,且數十年來未登譜者,支分之中,又有分支,派別之後又有別派,今將取兩房之各有支分派別者合之。且取兩房支分之中,又有分支,派別之後又有別派者合之。誠千頭萬緒,茫無際涯,苟有一字之誤一筆之乖,以致卑喻尊、少凌長、遠間親、小加大,則與其合也,不如其分也,不幾為祖宗之罪人乎!一念及此,不勝惴惴焉,如臨深而履薄也。雖然溯流者在窮其源,齊末者宜揣其本;吾視兩房如衣之有袖焉,揭其領而兩袖昭然矣;兩房之支分派別,如綱之有目焉,提其綱而萬目燦然矣。況有顏山兄定其款要,可人、廣詔諸人共相校閱,或者差謬之愆,可以稍減,是則容之大幸也。敢曰親族收族無異古人哉。
旹【3】
道光十一年歲次辛卯冬月【4】 榖旦【5】 十六世孫容謹識
註: 【1】敬宗收族:《禮記》語,意思是說人類天性是親親的,由親親而尊崇祖先,由尊祖先而敬重同宗,由敬宗而團聚族人。 【2】泮水:孔廟前的池子叫泮水,池子上的拱橋叫泮橋。【3】旹:“時”的異體字。 【4】公元一八三一年公曆十一月。 【5】榖旦:明朗美好的日子,即吉日的代稱

續修宗譜序

當聞葛藟【1】蔭庇本根,棠棣【2】輝聯花萼,矧【3】人之有族類也,必有譜以系屬之,乃相得而益彰焉。溯吾姓自泰伯分封,周章肇祀,迄今百有餘代,歷世三千餘年。其遠之別派分支或郡渤海,或郡延陵,原難窮紀。而若居潛、太、望三邑者榮膺甲第,慶衍壬林【4】。其祖壽三公與吾始祖壽一公兄弟也。自二世遷潛,越數傳還居懷邑岡子保者,雖非遷潛之總派,實自潛邑以分來,其祖秀二公,與吾二世祖勝二公兄弟也。分居懷邑淥水鄉者,鐘【5】龍山之靈,挹【6】江流之秀,其祖天佑公與吾三世祖添貴公、原三公兄弟也。嗟乎!自一世二世三世而始,分支別派,至今不過十餘傳耳。本親近而可考,非疏遠而莫稽【7】 ,而何以我添貴公、原三公兩房於道光六年建祠,十一年修譜,竟聽其分門別戶,不搜羅等公世系,備而登之,豈前人獨薄於一本之誼乎。殆【8】以時有所不可,勢【9】有所不能;究之前人之心,何嘗不以此為憾。故雖各修支譜,必於序內詳載等公後裔之所居,知宗譜之合,前人屬望於後人也甚殷,後人仰承乎前人也宜急矣。鹹豐初年,各房曾議合祠譜以繼先志,卒因兵亂阻於垂成,一回憶之傷何如也。不謂經十餘年之蹂躪,雖嗟瑣尾【10】於異域,猶獲聚首於一堂。微祖宗呵護之靈不及此。當此時也;能不篤宗盟而顧前好哉。且各房自修支譜,距今數十年矣,其遺亡於播越【 補 注1】者幾何?其消磨於兵燹者幾何?加之生齒日益繁,居址日益廣,其中之存亡聚散,顯晦升沈,悉數亦復難終。生斯會者【 補 注2】,苟不思燕翼【 補 注3】之貽【11】,勉作貂續【 補 注4】之計,固無以為啟,亦無以為承,一傳再傳,將迷所自出,有等族人於途人者,此固吾人所深懼也。爰議各房捐修祠宇,俾創造於前人者,自今復煥然一新。遂進神主以妥先靈,即修譜牒以聯族類。鄂棠適在祠作館,得親斯役,幸弟廷蘭與拾登、廣志、問謨、由淵、得芳、永清、道生、飛騰、時高、芬桂、錫光等,胥勤勞執事,乃能告厥成功,庶幾豕渡無訛【 補 注5】,各支之世系源流,暸如指掌,抑且雁行不紊,合族之子姓兄弟,爽若列眉,因敘數十語於卷首,非敢謂能盡親族之道也,聊以記事之始末云爾。
旹【12】
同治六年【13】歲次丁卯月 榖旦【14】
十六代孫鄂棠謹識
注釋:【1】葛藟(lěi):藤也,葛藟,即葛藤,落葉藤本植物。【2】棠:夏開黃花於短枝頂端之灌木。【3】矧(shen)讀審,況也。【4】壬林:壬,“大”也,林,“盛”也,“壬林”言禮之盛大。【5】鐘:此處作集中解。【6】挹(yì):讀“邑”吸取也。【7】稽:考核。【8】殆:大概。【9】勢:當時形勢,指當時修譜的力量。【10】瑣尾:即“瑣尾流離”意為少美好,長而醜。後來轉為艱難困苦。【11】燕翼之貽:燕者安閒也,翼敬也。燕翼引申為善為子孫計謀,貽,遺留也。【12】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 補 注1】播越:流亡在外。【 補 注2】生斯會者:生於這個時候的人。【 補 注3】燕翼:善為子孫謀。即為子孫妥善安排。 【 補 注4】貂續狗尾續貂之簡語。此處乃謙詞。【 補 注5】豕渡無訛:經過艱難而修成的譜牒沒有差錯

續修宗譜序

庚子仲秋,兄美含以書來告曰:我姓宗譜,自同治乙丑纂修丙寅告成,迄今三十有五年矣。人事之代謝,子姓之蕃衍,懼其久而難稽也。今春燮和、發祥、居仁、獻廷、注東、澍坤、尊三、惕乾、用九、邵鈺暨男釗等,舉事重修,以續先乘,以垂後昆,意甚善也。吾弟遊宦遠羈,不能身親其事,曷郵寄一言以敘之,此亦族人之意也。維時中外多故,晨夕趨公無暇搦管;復因奉檄【1】建南【2】,辦理各屬教案,尤為棘手;幸蒙祖宗呵護、次第議結,獲免愆尤【3】。回憶譜牒將成,勢難再緩,爰【4】舉我族修譜之意,與濬所自勗【5】者,言之可乎!夫族之有譜,非徒以紀世系明宗派也。蓋將本尊祖之文,寓親親之道,俾知與父言慈推而及於族之諸子,皆有撫字教誨之意焉。與子言孝,推而及於族之諸父,皆有尚德敬老之意焉。與兄弟言友恭,推而及於族之諸弟諸兄,皆有式好無尤之意焉【6】。庶幾一族之中雍和仁讓,相與維繫於無窮耳。我姓之先,出自泰伯至壽一公八十一世,是為遷懷之始祖,由始祖以至於今,積年五百餘歲,積世二十餘代計丁四千餘口,生齒可謂盛矣。律以制禮定服之義,此四千餘人中,有服【7】者不過百數十人耳。此外皆無服者也。無服則親盡,親盡則情疏,其不至視如途人者,幾希矣!惟有譜以聯之,支分派別歷百世而維昭【8】,雲子礽孫【9】皆一祖所自出,顯以垂寖【10】熾寖昌之系,隱以寓教孝教弟之文,此我族人重修之微意歟。濬德薄才淺,仰托祖宗餘蔭,竊科第,陟監司【11】,碌碌無所表見,既不克勉自建樹以為光寵,即睦族敬宗之誼,亦毫髮之未有盡焉。乃因宦跡淹留,不能躬親剞劂【12】,追隨諸君子之後,稍分編纂之勞,是尤濬之所愧對於族人而益自內疚者爾。
光緒二十七年上元日【13】
十九世孫濬謹撰於川南建昌道署
注釋:【1】奉檄:“奉”同“捧”。檄,召書,奉檄猶後世接任命。【2】建南:是“建昌上南道”的簡稱,位於今成都市西南,道署在雅安,轄區範圍甚廣;今成都市之大邑等縣及安寧河谷之西昌市均屬之。【3】愆尤:罪過也。【4】爰:於是也。【5】朂(xù)“勖”的異體字,勉勵也。【6】式:榜樣。尢:過失。【7】服:指分清支派和上下輩行,載於譜牒者。【8】維昭:連繋明顯。即連線的清清楚楚。【9】雲子礽孫:有福祿的藩衍子孫。【10】寖:此作“益”、“愈”解。【11】陟:讀(zhī),讀至,升也。監司;監督州府縣的高級官員為監司,如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員。【12】剞劂:讀“基決”即鐫版,此處意為編修印刷家譜。【13】光緒二十七年:公元一九零一年;上元日,正月十五日

續修四屆宗譜灊陽

【1】吳至德堂祝詞
太史公紀世家,首推吳氏崇讓德也,泰伯讓於前,季札讓於後。夫既以讓世其家,則吳氏所以肇封受姓者,極天下後世莫不傳而誦之,史志以外而譜尚焉,蓋家之有譜也。上繩,祖武下啟孫謨“敬宗收族”以為體,徵文考典以為用,體明用達,甚盛典也。誰是譜而不修乎?然而宋徽宗賜我族譜序曰:譜官爵,不如譜詩書;譜族黨,不如譜禮讓。旨哉斯言。凡天下吳其姓者,雖延陵渤海支派不一,而世世子孫可不於禮讓之風躬循,而譜著之以毋忘祖典也耶?如曰譜之修也,必以門第爵秩相高下,則我族歷獲讓德美報,其簪纓黼黻【2】彪炳史冊【3】者,如漢之廣平,唐之諫議,宋之鐵御史,元之草廬先生,明之大學士,勿論矣。即最近勲名藉藉膺川南建昌道濬公者,皖懷世祿之家,其公子文孫雁行、竹林輩出,入清明兩政府亦班班焉。未始非我祖我宗 至德所感應 而留貽之也。今皖懷吳氏譜方續修,果不出濬公家人主其任,而其遷懷始祖壽一公亦唐進士御史少微公後,其二世秀二公本由潛還居於懷,與敝股支派僅一二世,諸先達曾有共譜之宣言,旋因年限早遲中輟,迄今敝股重修,又逾十稔矣。而貴乘適建館,並辱函前往參觀,以為下屆合修地,得毋欲大胞與之量而以一源所出,兩萼齊輝,又何妨再有三鳳和鳴盛事乎。雖然宗誼昭昭,禮宜誌慶,第於甲子續修時,遍考同宗譜帙,淵源家世,不稍同異,惟堂名有曰三讓,有曰仁讓、有曰禮讓、有曰讓德,均之不若名崇讓為顯,寓尊祖敬宗深意,而適合後人遜讓分際耳。今而後,謹就卑讓尊、少讓長、耕者讓於野、仕者讓於朝、工者商者讓於市,晉祝於崇讓堂前而已。尤望宗支蕃衍,奕葉輝煌,渤海擴源頭、江水清流獨挹;延陵綿脈絡、龍山靈秀偏鐘。由是天潢之貴胄【4】攸長,而玉牒之成規永續者,則懷邑吳氏又當為天下吳姓中第一雲。
潛陽吳至德堂裔敬撰
注釋:【1】灊陽:即“潛陽”,今潛山縣。【2】簪纓黼黻:簪纓,古代官員行禮的冠飾;黼黻,古代官員禮服上所繡的花紋。皆雲做大官的。【3】彪炳史冊:光榮的記載在史書上。【4】貴胄:胄,後代也;高貴族裔的後代。

第四屆續修宗譜序

吾族譜牒凡三修,其世系皆始於元季,自鄱陽來遷之初祖壽一公,不肯影扳【1】妄附,陳義甚高。今距三修又三十餘年,族長老與餘既蕝【2】續之,譜成屬序於餘。余以謂譜牒之學,出於宗法之制,方今言群治者,崇西學,狹隘家族,勢且易天下。而於斯時,猶競競於譜牒,豈獨不見夫風會所趨哉?毋亦實有見於周官“九兩系民” 【3】之果,為治平要道也?九兩之五日宗,以族得民。上古宗法盛行之際,族之事皆受成於宗子【3】,又其時“大功同財【5】”而有祿者必仁其族,其平時饑寒相恤,死病相救,有事則聚族而謀,犯難去國,以其族行,而莫之貳。故公劉之詩曰:君之宗之,一國之民,上之統於元首,下之統於宗。郊內自比閭【6】以至州,鄉野自鄰里以至縣,遂胥各以宗法治之。其生也,聯之以大宗、小宗之屬;其死也,制之以疏衰之服,哭泣殯葬之節。年遠派岐,則又為之廟室之制。大祭、合祭、時祭之禮,陳器、設衣、薦食之儀,其所以相維繫而獲“敬宗收族【7】 ”之效者,其事至易,而其法則至詳。故孝友睦婣之化成於家,而和親康樂之風,即蒸為俗而淳焉,國勢以固。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追遠之事,無逾於宗法。宗法者,所以教民以親親長長之道者也。自秦一區宇,廢封建,郡縣其天下,世爵世祿之制不行,於是有族而無宗。其後又沿秦人子壯出分之俗,期兄弟皆異居,與財而不相收恤,其流遷轉徙,散之四方者無論矣。即同居一里,同萃一群,其骨肉相視,亦漠然如途之人,甚至號呶詬誶,怨暴格鬥,以釀為人倫之大變者,往往而有,此宗法既壞之極弊也。隋唐之間,名族類有譜,其見箸錄於二書藝文志者,多至數十百家,不可謂不盛矣。然卒無救於民德之日漓。蓋其時,以九品官人,士大夫以門望相高,聲華利祿之見熾於中,而依託附會之,遂不勝其失,古人“敬宗收族”之遺意,蕩然盡矣。故至五代,其學遂不傳。迨有宋歐蘇諸賢出,乃精研譜學,制義法以教後世。故自宋迄清,其學轉盛,千餘年間,比戶有譜矣。而“敬宗收族”之效,猶莫之覩。是則所以“敬宗收族”者無其實,徒然立訓誡,次世系,托諸空言,視為具文而已耳。其不為空言而能覩 “敬宗收族”之效者,莫若義田一法,其法始於宋范文正公,其族之孤釐貧瘠者皆賴以贍,教法亦賴以行,其家法至嚴也。宗子正位於朝,祖父行皆俛首而聽命,過愆辯訟,皆於家廟治之。其後生來裔,相與襲而守之,越數百年無一乾紀受罰於公庭者。茲非其明效大驗歟。今世變方亟,說者謂宗法之美,我所獨具,他日與強鄰異族鏖戰而不敗者繄此是賴。是說也,與近者德名將“魯登道夫”所立之神通教義有合焉。其哲學概念曰是教蓋合全體性戰爭觀念與種族國家觀念二者而成。而血統之意識與種族之自尊,尤為立國大本,此群法至新之說,與向者狹視家族之見,迥乎不侔矣。彼血蔑 聖廢經,好捃摭【8】所聞西事以自矜詡,遂欲有所施行者,其智與識,豈及此哉!然吾以為其說猶有以強武戰勝為榮之見焉。蓋嘗聞殊鄰絕域,感戰爭之禍烈,因欲窮揅【9】吾古先聖哲之學以藥彼之人心國俗者矣。異時宗法之說,孝弟之道必將偏行於蠻貊【10】之邦,其人民皆敦詩、說禮、興仁、講讓,慕化吾先祖泰伯季子之風烈,不以強武戰勝為榮,而以競私利鬬爭為恥,則屠殺殘酷之禍,庶幾不戢而自止歟。高明之家常患前人無高世名,而吾祖既彰彰有之,顧為其子孫者欲亢其宗亦曷易乎?第有努力以崇其至德,而紹而遠之,裨史冊有述,舉世慕化,則不獨吾一族之可大可久已也。此吾族諸長老群從所以亟匕蕝續其譜牒之志也。因序之如此。
旹【補註1】
民國二十六年孟夏月 榖旦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二十一世孫鏡天撰於江上草堂
注釋:【1】影扳:影,摹寫;扳,攀;指抄襲。【2】蕝 :讀“絕”,古代演朝會禮儀時,束茅以表位之稱;似應讀“橇”。【3】九兩:《周禮》有“以九兩系邦國之民”語所謂九者: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數,以富得民。所謂兩:即偶,含有“聯綴”“融含”之義。二者合起來就是融合九件事末繼系一國的老百姓【4】宗子:指嫡長子,承繼大宗,為族人兄弟共尊之人,大宗統帥小宗,小宗向大宗進貢。【5】大功同財:周朝宗法制度中,從經濟上團聚族眾,鞏固家族統治的制度,宗法制度規定,凡同祖父的堂兄弟等,大功親雖已異居分爨,仍有同財的義務“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即財多的人向宗貢獻,貧困的人向宗族取救濟。另外還要收養族內孤兒。大功小功為服表制度之一,大功九個月,小功五個月。【6】比閭:五家曰比,五比為“閭”。【7】敬宗收族:見於《禮記》人類天性是親親的,由親親而尊崇祖先,由尊祖先而敬重同宗,由敬宗而團聚族人。【8】捃:“蒐集;摘取。【9】揅:同“研”。【10】蠻貊:古族名。
補註1】旹:古時字。

第五屆續修宗譜序

前四屆譜序對宗譜要義的論述十分精闢,現代學者認為正史、方誌、宗譜三者組成了中國的歷史大廈,而數量之多,影響之廣首推宗譜,宗譜是中華文化和中國典籍的組成部分,它不但為正史和方誌提供可靠資料,還為人口學、遺傳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
宗譜是本著同根相系,長幼有序的原則,祥明記載了本族淵源和祖輩勤勞節儉、艱苦創業的綿長曆程,表彰孝敬長上,睦鄰和親,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潔,忠於職守,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優秀宗親,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激勵族人積極向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於只記載帝王將相或少數代表人物的歷史書籍,也不同於各種人物詞典只記載與專業有關的人物簡介。馬克思主義者和歷史學家們都認為勞動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都為歷史的前進貢獻了畢生精力。為他們豎碑立傳是理所當然,用文字記錄他們平凡的一生正是體現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嚴和價值。
我國早在周代就設立“小吏”,掌諸侯志乘,是宗譜之始。秦漢時期中央設“宗正”,位列九卿,其職責主要是“掌親屬”,編修和保存帝室及諸侯王族的譜牒。東漢時一些名門望族編修民間家譜,如《楊雄家譜》、《鄧氏家譜》和潁川太守卿氏《萬家譜》先後問世。東晉賈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狀》,蕭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譜》、《百家姓》、《東南譜集抄》史稱賈氏譜學和王氏譜學,成為兩個典型的譜學世家。民間修譜從此盛行,家必有譜,官必有籍,婚禮選擇都依據譜籍。到了唐代開科取士,門閥觀念減弱,譜牒為用也漸次減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歷史學家如劉知等許多人物仍然紛紛參與編撰譜牒和譜學著作。到了宋代歐陽修和蘇洵又各創譜式,在理論上更加完善,使民間修譜規範化,形成歐蘇兩大派,到了明代,歐蘇二體逐漸合流,演變成歐蘇合體的規範化模式。司馬光、鄭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學家、政治家也都參與譜牒和譜學的編著,明清以來修譜之風更盛,遍及全國。民國時期各族各姓普遍續修一至二次,我崇讓堂抗戰前夕續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後各續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國大統譜,1947年吳氏在《大公報》上刊登啟事,發起編修吳氏全國大統譜,因戰事暫輟。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國成立以後,不少人都潛意識的認為宗譜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為避嫌,多將宗譜當廢紙處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毀,續修宗譜一事更是無人提及,但是也沒有在報紙雜誌上看到過批判宗譜的文章,也沒有聽說過政府在大小會上批判過宗譜的事,即使是在那極“左”的年代和政治運動中,人們也只是將宗譜收收藏藏,從沒有聽說過因宗譜而獲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譜上得到印證者常常批露於報端,新中國成立以後,周恩來總理路過家鄉時,還按古代譜式親筆書寫了本房親屬的家譜譜稿,北京圖書館清理出2250種宗譜供人閱讀,上海圖書館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派人到全國各地搶救宗譜,廣乏收購,收藏了一萬二千多種近十萬冊家譜,包函3328個姓氏,其中吳氏宗譜就收集到436種,前幾年還編纂了《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供人們查閱。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飛速發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奮,意氣風發,面貌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員,是清嘉慶年間,正極公去世後夫人背著丈夫遺骨,帶著四個兒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墾荒,相傳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開放解決溫飽之後,子弟都進了學校,現在湧現出六名在校大學生,一名女研究生。這樣的好時代,值得大書特書,如實記載,因此全國各地民間修譜已很普遍,三環出版社出版了《中華姓氏通書》、陳、羅、趙、吳、陸、李、劉、王、黃等姓的通書已在全國各大書店出售,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韋氏通書》《廖氏通書》《覃氏通書》最近也正在編寫《吳氏通書》。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華書局編印了《中國宗譜目錄》,《光明日報》、《文匯報》不斷發表宗譜的有關信息和譜學文章,中央電視台和不少省市電視台,都連續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揚了“松花江畔修譜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跡。1994年已故胡耀邦總書記的故鄉編印的《胡氏家譜》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導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舉行了“全國譜牒開發利用學術討論會”,1983年台灣舉行了“亞洲族譜學術討論會”,美國每年出版上萬種各式家譜。江西、浙江、廣西等各個省、市、縣的許多姓氏大都續修了宗譜,安徽省各縣市也都印刷了幾百種家譜,安慶新編的《高氏家譜》、《馬氏家譜》、《李氏家譜》、《劉氏家譜》、《戴氏家譜》、《斯氏家譜》等等幾十個姓氏的家譜,譜式各異,五彩紛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無錫吳氏再次發起編修《中華吳氏大統宗譜》,我崇讓堂趁此歸宗,將本屆宗譜呈送泰伯始祖廟。
縱觀我國譜牒,無不反映出各個時代的層面,本屆續修家譜,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實事求是的採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有序的記載我族成員。以期達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續修不是單純的延續補充,是根據時代的要求加以編輯,收入對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後出生的男女成員凡自願入譜者,均詳明載入,女兒和兒子一樣列為傳主,傳文欄內記載配偶和有血緣關係的人,女兒可記到第三代,其後代願隨吳姓,則按傳主另書傳文,以體現真正的男女平等,傳文記載生、卒、葬、時間、地點和對社會某一方面作出的貢獻。除載明職業外均是務農,生不立傳已是約定俗成,為了表彰宗親對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鼓勵族人求學升造,積極向上,設《鴻爪篇》,將有一定社會地位,學位,和職稱的個人簡歷一一編入,雖不同於老譜模式,意義卻十分重大。對於老譜原有內容一般不做更動,依照老譜的凡例給予編印,為便於閱讀,將《源流序》譯成白話文附後,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記加以標點和注釋,《書諱書字辨》也加標點印於卷首,老譜的傳記也由福歆加以標點和注釋。為了便於查閱,不少卷的采編人編制了世系簡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創新。對於十條家訓,四種禮說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時代要求,以法治國,無須另立規矩。社會在前進,禮制、祭祀亦有新的風尚,所以將這些內容加以標點編入附錄,供後人和學者們以作資料研究,還有三大本公堂契據和法院判詞,已無保留意義了。老譜古文的標點注釋皆經祚寧先生校勘、補註,照片由祚林拍攝。
認祖歸宗,熱忱歡迎,懷寧小市鎮,禪師村,蘭橋隊我吳氏連松公房曾單獨修譜,因亂譜失,僅保存先祖牌位,記載了歷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輩是“神武周德,詩書發世昌,曹邦傳祖志,君伐永賢良,謀事補諏知,齋悅映吾疆。”他們每年清明節祭祀時都在老屋旁向崇讓堂原三公房的國祥、國聖、國賢三公之墓祭拜,認定此墓是他們的祖墳,代代相傳,從未間斷。這次得到崇讓堂修譜的訊息,即派世烈為代表與譜館辦公室主任福欽聯繫。要求認祖歸宗,理事會一致表示歡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綠、懷寧、福潭、福欽、祚林五位代表前往蘭芝橋會見宗親,受到世烈、世鼎、世恆、世節、世新、世明、昌質、小平、昌節、小龍、昌龍、昌南、昌飛、昌燕、昌虎等十五宗親鳴鞭迎接,親切握手,相互問好,議定連松公後裔108人全部載入崇讓堂第五屆宗譜,字輩從世字輩改為自字輩,余類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復,連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廳供奉。話別時又鳴鞭遠送,依依不捨。
由於我族面廣人眾,在譜人數巳達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三人(傳主人數二萬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數一萬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兒未列入傳主者一萬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譜人數一萬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傳主數一萬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數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傳主女兒數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內外及各省市,無法聯絡,遺漏者數千,新譜問世就可以起到宣傳作用,望各地族人聞訊後主動與譜館聯繫,將自家譜稿寄來,在適當的時候再編一本補遺。
本人才疏學淺,譜成匆匆,漏舛訛,統敘失謀,創新亦或違例有待後賢重纂完善。本屆宗譜全賴各位副總編、責任編輯、特約編輯以及徵稿採訪者的共同努力,他們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還私下貼補郵電、交通費用,難能可貴,兩年半的努力終於修成五屆宗譜。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十二世孫懷寧敬撰
二000年十月

合修宗譜記

吾族遷懷始祖壽一公有子二人;曰勝二、曰秀二,後秀二徙居於潛閱時既久,其子姓孳蕃至八千餘人,蔚為巨族,可謂盛矣,茲際吾懷股四修譜牒之時,潛股諸長老、稟承、樂山、時烈、廷楨、亞澄諸公及吾懷股哲夫公合修譜牒之遺忄旨,特集會賡續前謨,先來書示意,吾懷股比復書表示贊同,潛股遂又集會,公推代表松如、律翔、政恆三先生攜譜蒞吾懷祠與允斌、慎詒、厚卿、季瑞諸先生及不佞接洽,意至誠懇。惟吾懷譜今既畢役而潛譜七修才十餘年,形格勢禁未能即合嘉謨僉同第,有俟諸下屆先共建吾鼻祖泰伯廟於省垣以妥先靈,而用為合修之地也,則古人所謂敬宗收族之效,亦於是著焉,然而大同之基端在乎是。
附懷潛兩股預約合修宗譜發起人名錄
岳嵩 宗泰 仲盤 伯周 聯芳 松如 國聘 晉豪 尊權
律翔 鏡吉 景澄 作新 澍和 希南 儀三 潤生 家傑
德鄰 樹榛 皖山 錫章 廓民 升堂 厚卿 允斌 季瑞
鏡天 天鐸 兆芹 松喬 揖三 少穆 在廷 子謙 慎詒
一峰 瑞儀 聘三 德彩 仲亨 樹屏 荷生 楚卿 鸞岡
自東 邵祥 邵會

附記

:一九九八年五月,本屆續譜理事會委託祚周(興農)與潛山縣至德堂族人聯繫合修事誼,方知他們已經於前年(1986)完成《至德堂》家譜的續修,末敢申張雲,期望下屆能完成合修之願。
二000年十月一日至德堂代估、代富、傳明參加我堂五屆續譜開印慶祝大會。十一月代估、代富專程來訪,重申下屆合修之願。秉乾亦來電話深表贊成。
編立字派三十字
位高由德邵 福祚自延長 必忍方能濟
維和乃致祥 一門敦孝友 萬代啟書香
從前兩房世系各編字派,以譜未合修故也。夫分則任異,合則從同。今舍兩房所編舊派,另編新派三十字刊之譜首,所以畫一而從其同耳。但遠近祖宗諱與派連,更派則更其諱矣。以子孫而上更祖諱,於理既有不敢,累世稱之,一朝易之於心亦有不安。且香火舊主,墳墓老碑,欲為更動於勢更有不能。謹公同議定自第一世至十五世字派仍遵其舊,至十六世後子姓益繁兩房俱用新派入譜,但道光六年所進神主己有十六世祖、十七世祖、十八世祖、十九世祖矣。因未修譜標題用字者雖多,亦間有用舊派書名者,今議定十六世以後,凡有己卒進主者,載譜亦用新編字派,要必註明原名某某耳,如此則從前名號稱謂如常,以後宗支纖毫不爽,十五世以上煌煌舊諱不忍妄更,可慰百代孝慈之隱,十六世以下簇簇新編永無離異,用成一門雍睦之風,以世為主祖宗末示始不從同,有派可歸子孫不言而自合,既為定理必有同心,爰書以曉後世雲。合上家訓十八條禮說四則祭文六篇,其言之不憚叮嚀反覆者,非敢馳騁文藝,無非欲後世子孫觀感之餘或有裨於身心耳,閱者其鑒之。
道光十一年歲在辛卯 月 中浣之吉

五屆新增字派

祚周提議:當今字輩巳用到延字,唯恐用完時,臨時難以集中全族議訂,宜趁本屆修譜,增加字輩的用字,理事會號召族人獻字輩詩,先後收到十數首詩,三次印發廣徵意見,最後選定新字輩在二OOO年十月一日慶祝宗譜開印大會上通過(個別意見認為新字輩只能接續,不宜插句,作為保留意見)。
新的字派五十字: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長
必 忍 方 能 濟 惟 和 乃 致 祥
行 誠 知 品 著 用 厚 見 才 良
篤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憲 章
一 門 敦 孝 友 萬 代 啟 書 香
二十二世孫懷寧謹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