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陵(河南偃師湯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湯陵也稱湯王陵、成湯王陵,是商代開國之君成湯的陵墓,位於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北。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偃師屍鄉溝發現了3600年前的古城遺址——商都西亳城。由此確定了一直爭議較大的成湯埋葬地就是偃師湯王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湯陵
  • 出土地點:偃師市山化鄉
  • 所屬年代:商代
在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北,聳立立著一座高大的陵墓,3600年前,一位仁德君主就被安葬在這裡。這位君主,就是以“成湯革命”著稱的商代開國之君──成湯。
各地多有湯陵,而成湯真正的葬身之地又在那裡?清代著名經學家和方誌學家孫星衍曾根據文獻中有關記載,採用逐個辨析的方法,考證出偃師湯陵是成湯的真正葬身處,其他如扶風湯陵、寶鼎湯陵、虞城湯陵、商丘湯陵、亳州湯陵等,都應是紀念性的墓冢。
據晉《太康地記》 “屍鄉南有亳坂,東有城,太甲所放處”這一記載,孫星衍認為,雖然文中沒提到偃師和湯冢,但屍鄉在偃師,伊尹“放太甲”的地方為桐宮,桐宮近湯冢,意思也就很明白了。唐《括地誌》也提到:“洛州偃師縣東六里有湯冢,近桐宮,蓋此是也。”北宋 《太平寰宇記》則說:“偃師縣湯陵坑在縣東北山上八里。”明《一統志》也說:“成湯陵在(偃師)縣東北山上。”孫星衍認為,偃師既是商都西亳所在地,則湯的埋葬之地亦應在此。
當代歷史學家蔡運章認為,成湯滅夏後建都偃師,且在此為帝王13年,死後理應埋在都城附近;湯的後代有八九人在這裡為王,為祭祀方便,也不應將先王埋在與商都之初的西亳毫無關係、且遠離都城的商丘、虞城、亳州、扶風、寶鼎、曹縣等地。此外,1947年,人們曾在湯王陵前3米多深的地下發現的石馬、石羊,很可能是漢、唐以湯王陵來重修湯王陵的文物遺存。
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偃師屍鄉溝發現了3600年前的古城遺址——商都西亳城。它是我國考古發現的商代遺址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好、文物遺存最豐富的一座商代都城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1983年世界17大發現之一。這次考古發現,使一直爭議較大的成湯埋葬地也水落石出,位於偃師藺窯的湯王陵是成湯埋葬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可惜的是,湯王陵在“文革”中遭到了一次大破壞。1971年冬,位於村北1公里處,長20米、寬18米、高7米的陵墓被平毀。據說墓土是從外地運來的,土質黏而硬,最後只好動用炸藥,斷斷續續花了1年多時間才告“竣工”,但陵墓原址還是比周圍地面要高出一些。好在幾年前,藺窯村人按原來的大小丈量出陵墓具體位置重修陵墓,湯王陵墓如今又恢復了其高大宏偉的原貌。
2002年3月,在紀念商湯建都西亳360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專家學者認為──3600年前,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西亳,即今河南偃師市屍鄉溝建立了商王朝的第一個國都,成湯王的陵墓就在距西亳不遠的邙山嶺藺窯村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