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水庫

湯溪水庫

湯溪水庫位於饒平縣北部的黃崗河中游,以灌溉、防洪為主,兼有發電、養魚等綜合效益。集水面積667平方公里,總庫容3.78億立方米。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60年12月竣工。後經多次改建加固,先後對壓力管、主副壩、溢洪道閘門和鼻坎等進行處理、改善,至1984年春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溪水庫
  • 別稱:饒平北湖
  • 地理位置: 黃崗河中游
  • 興建時間: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
庫區特徵,工程建設,湖區歷史,景區特色,旅遊提示,最佳旅遊時間,交通路線,

庫區特徵

主副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43米,壩頂長452米,先後採用水中倒土和碾壓法填築。副壩1座,位於右岸山坳,最大壩高35米,壩頂長327米。溢洪道設於右岸,淨寬50米,設有5孔每孔寬10米高7.5米的鋼弧形閘門控制,設計最大泄洪流量3570立方米每秒。輸水洞設於主壩右側,斷面直徑2.7米,設計最大輸水流量可達50立方米每秒。壩後電站裝機6台共7220千瓦。水庫淹沒耕地1.02萬畝,遷移6041人。總工程費165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40.05萬元,設計灌溉面積14.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62萬畝。
常溢洪道在主壩右岸的長堤副壩,淨寬18.4米,堰頂高程33.81米(水庫正常高水位34.81米),設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設計最大泄洪流量317立方米每秒。

工程建設

水庫於1958年11月動工興建,1961年1月竣工。完成土方96萬立方米,石方4.89萬立方米,混凝土5100立方米。庫區淹沒耕地2.15萬畝,遷移人口1.14萬人。總工程費74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36萬元。水庫建成後,經多年運行和維修加固,工程日益完善,灌溉面積擴大到14.57萬畝。灌區原是個苦旱地區,糧食畝產不到100公斤,尤其是馬岡區受旱最嚴重,一年糧食只能吃五六個月,比較富裕的農民也只過著“七薯三米”(即七成雜糧,三成大米)的生活。大沙河水庫建成後,90%的農田得以自流灌溉,糧食自給有餘。灌區糧食畝產在1977年大旱之年超過陽河上,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集水面積429平方公里,總庫容1.52億立方米。

湖區歷史

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興建。湖區東北臨竹徑,南界花橋溫泉,西傍桃源洞,北抵三饒塔山,方圓約四五十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20萬平方米,蓄水量2.8億多立方米,是潮汕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周圍群山環抱,峰巒疊翠;湖面波光粼粼,原72座山峰,如今盡為島嶼,浮坐湖上,千姿百態,景色妖嬈;氣候適宜,加以交通方便,一舉為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60年代,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至此親筆題字。全國著名畫家應野平等也曾來此瀏覽,即景留下一批書畫。80年代起,湖區專設旅遊服務機構,配遊艇數艘;水電站周圍增綴假山噴泉、動物走廊、文化室;並有專供遊客住宿的雅致餐廳、茶座、招待所。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乘船穿其中,可觀周圍群山72峰,有鷹山、桃山、鯉魚島等景觀。山影倒映湖面,遊艇飛馳,涼風送爽,尤令人心曠神怡。

景區特色

湯溪水庫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地區,是廣東省東部的大型供水水庫。1997年來該水庫頻繁在10~11月份發生藍藻水華,但在2003年,藍藻水華提前在7月份發生。對影響藍藻水華發生的主要因子進行了分析,探討了2003年藍藻水華提前發生的原因。湯溪水庫的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於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其中5月份降水多,水庫營養鹽輸入量大;該水庫浮游植物生長基本不受N、P營養鹽限制,具備藍藻水華發生的N、P營養鹽基礎。在4~11月份,水庫表層水溫為25~35℃,適合藍藻水華的發生,水溫與藍藻、微囊藻的豐度具有顯著相關性,較高的水溫是藍藻水華發生重要條件之一。在具備充分營養鹽與適合水溫條件下,水體穩定性是控制湯溪水庫藍藻水華發生時間的關鍵因子。2003年全年的降水僅為多年平均值的76.8%,且汛期7月份降水量只有64mm,遠小於往年的同期降水量,汛期反常的水體穩定性導致了藍藻水華的提前發生。

旅遊提示

最佳旅遊時間

5月份-10月份

交通路線

普通公路:走鐵井線,過黃岡河大橋後約50m,向左拐(往三饒方向)直走20多公里。
高速:上汕汾高速,往廈門方向,在黃岡出口,左轉(向北方向)直走,約20多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