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傳

湯斌傳

《湯斌傳》是關於清初順臣“馴靜奴隸”湯斌的小傳,選自 《章太炎全集·別錄乙》。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敬仰顧炎武,治史嚴謹真實。章太炎是一個理學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

基本介紹

  • 本名:湯斌
  • 別稱:潛庵
  • 所處時代:滿清
  • 出生地:睢縣
  • 主要作品:湯斌集
  • 主要成就:捕殺抗清英雄李玉廷、禁毀“五通祠”
生平,出仕,捕殺抗清英雄李玉廷,成為名臣,偽行宋學,

生平

湯斌於1652年順治九年中進士,陪順治讀過書,給康熙講過課,教過康熙的太子,但不成功,太子被廢。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丁卯(公元1687年十月十一日)憂懼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湯斌出身閥閱舊族,家教甚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14歲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整個基礎教育都是在明朝完成的,入清後以漢人知識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清朝並大力推行清政府所倡導的抑漢文化政策。但生活簡樸,為時人所稱。
湯斌的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有一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 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
湯斌官至工部尚書,他一生順從,一無自古知識分子的剛直陽剛之氣,屈從於滿族強權,不敢說真話,清朝皇帝也說他“言行不一”,最後在矛盾中抑鬱憂懼而死。直到四十五年後,雍正十年時滿人又掀起“文字獄”打擊漢人的一個高潮,又把湯斌樹立為漢官的正面典型令漢人進行學習效仿,下詔以湯斌入祀賢良祠。乾隆元年(1735),去世48年後的湯斌被追封諡號“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文廟。
他是現代小說作家高陽小說《清官冊》中的小說清官人物,被其稱為“豆腐湯”、“煮不出官味”,但在清代歷史上卻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叫做《清官冊》的典籍存在過。實際情況是清朝的皇帝為了鼓動一貫謹小慎微、死氣沉沉的漢人只管清苦做官,不要過問政治,經常推薦出一些穿破舊官服作秀的漢官典型進行推崇樹立。
湯斌歷經順治、康熙兩朝,歷任陝西布政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司參政、翰林院侍講、《明史》總裁、《大清會典》副總裁、禮部侍郎、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管詹事府事、工部尚書等職。清朝“文字獄”酷烈,“清朝殺掉了儒士中的精英,把那些最傑出、最智慧、最有道統傳承、最有骨氣抗爭的人,幾乎都殺掉了。剩下的,已不足論。然後拉攏庸者弱者糊塗者,樹奴才典範,詭稱此為士范師範人范世范。”
清代的方苞曾因“文字獄”禍入獄,湯斌曾為其說了好話進行過營救。方苞稱讚他:“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
晚年加禮部尚書銜輔導太子,但輔導太子並不成功,最後連太子的身份也被廢除。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任工部尚書,被劾,十月憂懼而死。著有《湯子遺書》。
清末民初,湯斌所服侍的清王朝即將成為歷史,一些歷史學者對湯斌的政治生涯進行了回歸歷史本源的批判。大學者劉師培稱其“鬻道於虜,炫寵弋榮”、“服官異族,大節已虧”,是“偽道學”,近代革命家鄒容稱其為“馴靜奴隸”。漢學巨擘章炳麟從民族的大視野出發,指出“陸隴其(稼書)、湯斌等隸事兩朝,也為士林所不齒。”章太炎在《諸子略說》中講道:“湯斌、楊名時、陸隴其輩,江鄭堂《宋學淵源記》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黃之胄,服官異族,大節已虧,尚得以理稱哉?”(章太炎《諸子學略說》)
甚至連康熙皇帝也說湯斌“昔江蘇巡撫湯斌,好輯書刊刻,其書朕俱見之,當其任巡撫時,未嘗能行一事”。說他“竟不能踐其書中之言”。(1989年版《辭海·湯斌》)。康熙認為湯斌以帝王之好惡為瞻而變易其說,甚至波及指斥到“漢人行徑殊為可恥”(中華書局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九月十八日第1902 頁)。
湯斌任江寧巡撫時為了故作風雅改善自己的形象,前去拜見蘇州很有名氣的徐枋,徐枋堅守知識分子的普世價值,不與清庭合作,羞於出見湯斌,斷然拒絕。
學者李晉華指出湯斌任明史總裁官時抄襲史學家方象瑛所撰的明史稿(李晉華《纂修考》、劉節《中國史學史稿》)。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湯斌缺乏黃宗羲、顧炎武等傳統文人的骨氣,在世時為了逃避“文字獄”的打擊,投滿清所好,故以理學名世,位居尚書官位,實際上是“治宋學,頗媕娿投時主好以躋通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第190 頁)。
中國人民大學著名學者張鳴教授在《五光十色說歷史·乾隆為何將孝子官員凌遲?“英主”只需要奴才》一文中對滿清一朝的奴才官場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揭示,其中就點名對“順民”湯斌進行批評:“清朝皇帝提倡理學,為的就是讓臣子安分守己,老實效忠。康乾年間的理學家,個個都是規規矩矩裝孫子的寶貝。說他們虛偽是可以的,像湯斌那樣,位極人臣,總是穿補丁褲子在人前晃來晃去,但說他們會有什麼悖逆犯上的言論,打死他們都不敢,做夢都不敢。”
“清朝的文字獄很猛,士大夫即使特別有寫作的愛好,也得三緘其口。那些對名聲有特別偏好的人,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自我表現。東漢的士人,是爭著做孝子,而清代的士人,則喜歡做理學家,其中,做自薄自刻的清官,就是表現的一種。只是湯斌的禁慾行為,雖然很像海瑞,但海瑞可以抬著棺材上書罵皇帝,湯斌卻不敢。刻薄自己行,刻薄皇帝,他們連想都不敢想。康熙朝,最害民的弊政,就是滿人圈地,從未見湯斌對此說過一句話。這樣的清官,其實只是順臣。”(張鳴《理學之順臣與清官》)
世界歷史上一個國家被另一個國家侵略和吞併的情況一般都出現在大國侵略或者吞併小國,象中國這樣泱泱大國竟然被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倭侵占長達八年,實在是個特例,也難怪這種奇觀令日本人至今都競相參拜靖國神社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我們必須非常痛苦的承認,我們歷史上曾經有過忍受民族壓迫的漢奸文化存在,余脈延續至今不輟。
面對以百萬為單位的漢奸,如果僅僅用無恥來批評,就太過於簡單了。
但是,在整箇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些漢奸做的算是比較成功,滿清早期的湯斌就屬於勉強能說得過去的一位。後來也曾經有象汪精衛、陳公博這樣的人企圖這樣做,但皆命途多舛,因其所供職的東洋倭寇偽政早夭沒有能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使追隨他的漢奸身後事弄得一塌糊塗身敗名裂。而滿清政權依靠同舟共濟的漢人平息了三藩之亂,政權得以延續二百多年,投降和入仕滿清的漢人臣子得以封妻蔭子,修成正果 安享榮樂。同是漢臣服侍異族,結局卻大殊,不可不慎之。
一個人面對江山變色,最後選擇和外來政權合作,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者出入謀奪權力,比如汪精衛;或者在國內鬥爭中受了極大的侮辱和挫折,如吳三桂;或者為了謀求工作獲得一個富貴或者出人頭地的機會,如湯斌等;或者面對刺刀不能犧牲只好投降,如洪承疇、錢謙益等。
湯斌為了自身的前途和命運,一反當時大多數漢人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對於和清政府合作變現的異乎尋常的積極和主動,參加清試,入仕後他認真工作,幫助清軍撲滅各地漢民族的反清烽火,湯斌本人也親自率領清兵設計擒獲過南明抗清將領李玉廷。
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曾經計畫編寫一部《中國通史》,其所撰“別錄”部分收於重訂本《書》。其中涉及到魏裔介、湯斌、李光地等清初漢臣,皆以漢奸國賊面目出現,這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價值取向的根深蒂固,同時也是傳承國脈和一個民族元氣的淵源和原動力。范文程、寧完我、李永芳、洪承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阮大鋮、孫得功、錢謙益、祖大壽、施琅、湯斌、周培公、曹振彥等皆上了清初漢奸的名人榜。
湯斌不同於抗戰時期的漢奸的地方是他的清廉和能幹,如果除去他積極捕殺抗清英雄李玉廷的漢奸事情不說,僅僅就他當官的操守,還是可圈可點的。
湯斌是一個為異族政權服務的高級官員,為了保住官位,他一生保守恭謹,唯唯諾諾明哲保身,對關乎民生利益滿人大肆圈地的惡行從來不敢站出來多說半句話,這一點他的表現還遠遠不如明珠。
在漢人官員里,湯斌算是比較清廉的一個,所以後人更願意諒解他的漢奸而歌頌他的清廉。但不管怎么說,湯斌為官為人都是有很大瑕疵的,其為人為官缺少骨氣、正義和原則。
湯斌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字獄”之後被作為漢官知識分子的正面典型被滿清統治者大肆樹立弘揚,謚“文正”,又從祀孔廟,這對恭順清苦的湯斌是一個慰藉。而這一時期正是滿清血腥鎮壓漢人知識分子的時候,很多駭人聽聞的慘案冤案都發生於這一時期,本來比湯斌更有名氣的很多理學大家和學者都身遭屠戮,如理學大家呂留良死後又被開棺戮屍。家族男丁也被戮,所遺婦女兒童發配滿人權貴為婢為奴,而這僅僅因為這個家族裡有人堅持他們自己的漢人信仰而已。

出仕

崇禎元年生於河南睢州
崇禎十四年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等書,
順治九年(1652),湯斌中進士。
順治十二年,出任陝西潼關道,上任之時,他買了三頭騾子,主僕各坐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在此期間,他率領清兵擒獲了南明抗清將領李玉廷,出仕之初就為清朝政府鎮壓本民族的反抗立下了功勞,受到滿清朝廷賞識。
順治十六年,乞假歸養。

捕殺抗清英雄李玉廷

李玉廷,明末清初的在贛南堅持抗清的愛國民族英雄,為南明舊將。李玉廷在南明滅亡後,稱通海侯,為了民族大義,捨棄身家性命,率所部萬餘人,於雩都山一帶堅持抗清鬥爭,局勢動盪不寧。後來被滿清樹立為漢官榜樣的漢臣湯斌到任後,致書李玉廷企圖招降,但李玉廷是一個有骨氣的漢人,不願意苟且偷生。此時,民族英雄鄭成功、張煌言海上抗清志士聯軍攻入長江,圍困江寧(南京)。他們秘密遣使至贛州與李玉廷聯繫,爭取呼應。 不久,李玉廷決定偽裝接受湯斌的招撫投降並約定降期,但漢臣湯斌同時也查獲了鄭成功派來與李玉廷聯絡的使者,得悉李玉廷打算借詐降之機,攻陷無備的南安府城的計畫。湯斌立即將使者交與江西巡撫蘇宏祖,並緊急報請滿清政府移兵守南安以防不測。 李玉廷舉兵來襲南安,見有防備,急忙撤去。後經清軍數月追捕,李玉廷部被漢奸湯斌告密後未能逃脫,被俘被殘忍凌遲處死,死事甚為慘烈,而湯斌藉此染紅頂戴,最後官至工部尚書,享榮華富貴。

成為名臣

康熙五年(1666),從學於明清之際的著名理學家孫奇逢。朱學是統治階級提倡的官方哲學,湯斌是把朱學理論見諸於實踐的倡導者,因而在清朝統治階級中得到重視。
十七年,清聖祖玄燁為了更有效地籠絡漢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決定舉辦博學鴻詞科。開始時,反清復明的風氣正盛,漢人應者寥寥。雖然有急於應試做官的湯斌等漢人積極參與其中,但大批有氣節的漢人為了捍衛本民族的利益,抵抗外族侵略進行了最後的鬥爭,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仍然堅持不與清廷合作,進行了堅決的抵抗。
次年,湯斌在最早出仕清朝並不甘寂寞孤單的準貳臣漢人左都御史魏象樞﹑左副都御史金的推薦下,在沒有多少漢人參與競爭的背景下率先應試取中,被授翰林院侍講,參修明史,尋轉侍讀,主持過浙江鄉試,從此大開了漢人高級知識分子參幕滿清的先河。
二十一年充明史總裁
二十三年升任內閣學十兼禮部侍郎。這年,江蘇巡撫出缺,康熙帝派湯斌就任。湯斌上任後,“禁書坊刻印小說,令諸州縣立社學,講《孝經》等書,大力推行清政府的封建文化政策。”(1989年版《辭海·湯斌》),禁止婦女外出遊盪。同時湯斌也實行了一些使封建秩序得到一定穩定的措施,如整頓吏治、打擊豪強、蠲免苛賦、建立義倉社學、宣傳儒家經典、毀棄五通神淫祠等,這從客觀上是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從而受到康熙帝的寵任而被尊為“理學名臣”。
清廷以朱熹配享孔廟,把一批身居顯宦而又順從於滿人的漢人理學家——諸如湯斌、李光地、張伯行等樹立為“理學名臣”,就是看上理學在維護自身統治中的重要作用,與日本侵略時期的所謂“大東亞共榮”頗有異曲同工之意。通過理學這個橋樑,統治者褒貶議論、抑揚人物、評斷史事,闡釋微言大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凌駕於漢人的史學觀念和政治意志。
康熙二十五年加授禮部尚書銜管詹事府事,因為清代禮部尚書有滿漢兩人而且以滿人為上,湯斌的禮部尚書職銜也只能相當於以禮部副職的身份輔導太子讀書,其職權相當於明代的禮部侍郎。而且後來的結果證明湯斌所輔導的太子胤礽並不成功,最後連太子的身份也被廢除。湯斌輔導廢太子失敗後不得已再次去修明史,充任明史總裁,但湯斌懼怕滿清,並不能寫出象樣的史學作品,學者指出湯斌的《明史稿》涉嫌抄襲方象瑛所撰的明史稿,“如方象瑛所撰稿多與湯斌所撰者相同,因湯斌為總裁,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刪改方稿入之自己的潛庵史稿中。……且方稿與湯潛庵擬稿相比,皆較簡單,以知湯稿實為增改方稿之作。凡此皆據李氏(晉華)《纂修考》之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劉節編著《中國史學史稿》)。同時從現存《明史》可以看出湯斌所編輯的《天文志》晦澀難懂,就史書的要求和體例而言不能算成功。
在穩定大清的吃人統治上,湯斌是有功勞的。像湯斌不僅參與了清朝的宣傳事業,出任辮子版《明史》的總裁官(要知道為了爭奪明史話語權,大清初年的鬥爭無比激烈。朝野上下都在編撰《明史》,像莊廷鑨、戴名世也是因為寫《明史》而丟掉了性命)。在鮮血淋淋的民間話語權被鉗制的後面,朝中的編寫者們誰不是踏著屍體和鮮血前進的呢!更何況,這些人為官一方,也以整頓民風的理由,鉗制當地百姓的聲音,比如,湯斌、張伯行都對屬地的出版事業進行過清洗,把個什麼《孝經》和其他儒學思想狠狠地灌輸下去。湯斌甚至還以焚毀所謂“淫穢小說”(許多踐踏言論自由的旗幟都寫滿了對淫穢的圍剿)的名義進行言論打擊。
次年(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改任工部尚書。這時有人指出湯斌的學說是偽道學,說他言行不一,並在皇帝面前彈劾他,十月份湯斌怕被治罪就憂懼而死,享年六十歲。則其任職工部尚書尚不足一月,而且清朝是滿漢兩名尚書,向以滿人掌印居上,則其時的湯斌雖名為工部尚書,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工部的副職而已。且工部是主管土木、水利、機械器物製造工程等事務,在六部權重排名中是最次的。

偽行宋學

大學者劉師培認為:清初湯斌、陸隴其“以偽行宋學”,而“配享仲尼”,從此“偽學之風昌”;魏象樞、李光地等人,“鬻道於虜,炫寵弋榮”;閻若璩、胡渭、毛奇齡,“以博學自鳴”,投靠清廷,“行尤卑”;段玉裁、洪亮吉、孫星衍入仕“以貪黷名”、“嗜利若渴”。雍正十年(1732年),湯斌被入祀“賢良祠”。這時正處於清朝“文字獄”十分酷烈的時期,清朝統治者為了強化在思想領域的統治,企圖通過暴力手段,來撲滅漢族人民本能的反抗意識,將著名理學大家呂留良開棺戮屍,其中牽及大批漢人遭到逮捕迫害。呂留良是與湯斌同時代的明末清初知名理學家,但與湯斌不同的是呂留良忠於自己的民族和故國,與眾多有骨氣的漢人知識分子一道主張“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其民族氣節對士人學子影響極大,是一個誓死捍衛本民族利益的漢人,在明亡後誓死不出仕用侵略手段占領自己國家的異族政府,隱居山林,落髮為僧,並銳意著述,曾有詩句“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從而引起清朝統治者的仇恨。而湯斌則是較早入仕清朝政府的漢人高級知識分子,為清朝籠絡漢人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個表率,立下了汗馬功勞,並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推行清朝所倡導的抑漢文化政策,曾在江蘇以“掃黃”的名義封殺坊間出版物等反清言論,所編修的《明史稿》也能曲筆迎合清朝統治者的口味。清政府為了強化“文字獄”的成果,雍正皇帝將去世45年後的湯斌樹立為漢臣榜樣進行表彰併入祀賢良祠,其目的是讓漢人知識分子都來效法湯斌。在清代,入祀賢良祠者計175名之多,多為有功績的滿人勛戚和少部分漢人,入祀者大多享有崇高加銜,如太傅、太保、少保等,有不少還是大學士,但湯斌是其中級別比較低的。
乾隆元年(1736),諡文正。清代有“文正”諡號的大臣共八位,湯斌居第七,他們是:朱珪李鴻藻杜受田孫家鼐曹振鏞曾國藩、湯斌、劉統勛。所著有《湯子遺書》(一作《湯文正公全集》)傳世。
《湯斌墓志銘》現保存在河南省商丘市博物館內,由其鄉人田蘭芳撰文、吳學顥篆刻,兩人都是平民儒者,層次和級別顯得比較低,就其最後工部尚書的品級而言似乎不符合御祭御葬的體例和標準,可見湯斌去世前後的地位和影響力遠沒有後來為了重塑漢人奴才知識分子的形象所刻意宣傳拔高的那樣尊崇。
《工部尚書湯公神道碑》為徐乾學所作,但徐乾學是一個勢利小人,為人圓滑多詐,遭到朝臣詬病。名臣李光地說他“譎詭奸詐,是朝中的危險人物。”[8]湯家之所以請了徐乾學為湯斌撰寫神道碑,說明這兩個同僚在生前關係至少還算可以,但後來的事實說明徐乾學曾經在背後對湯斌下黑手,這從另一個側面又反映出這些漢人知識分子為了自己的榮華和光宗耀祖靠犧牲知識分子的氣節和尺度一味獻媚屈膝滿清,在如此違心和表里不一的為滿清營造構建一個侵略漢明故國有理的荒唐意識形態的大背景下,其在做人和交友上也難免欺瞞和虛偽,陷入失敗和尷尬的怪圈。
章太炎全集 湯斌傳
湯斌,字孔伯,睢州人。母趙,明季罵流賊死。斌少避亂衢州。清順治九年,成進士,出為潼關道,徙嶺北道。方鄭成功經略長江,而雩都山有明舊將李玉庭,戲下萬人,陽詣斌約降。成功已圍南京,遣諜抵贛州。斌獲諜,斬之,策玉庭且中變,即移兵守南安;玉庭果至,擊走之;分兵要其歸路,卒斬玉庭。尋乞病歸。
斌既有吏才,而知取與之術,欲托方聞大儒以自華。聞孫奇逢講學夏峰,往從受業十年。又嘗與黃宗羲問對,則曰:"黃先生論學,如大禹導山水,脈絡分明,吾黨之斗杓也。"然本意欲以此養高,出而緣飾吏事.故終身無自得。特工為剽取,調和朱陸間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為大儒,稍稍忘其拒義師戰功矣。
康熙時,以制科授侍講,累遷江南巡撫。斌故善飾儉(湯斌從來善於作秀裝扮儉約,即死還裝扮了一次僅剩八兩俸銀,為自己身後博取美名),及在官,惟枲帳一,采野薺和豆羹而食之;聞子市雞,怒棰其仆。雖公孫弘御布被脫粟飯,不能絕也;亦以此為佞臣明珠、王鴻緒所中,卒皆無恙。頃之,以禮部尚書輔皇大子,嘗奏對仁帝玄曄前,面謾,出曰:"平生未嘗欺罔人至此!"玄嘩聞之而不罪也,但曰:"理學誠為貴,今貴謾邪?"
然斌最善吏事,撫江南,請蠲明萬曆時所加餉及免蘇松賦數十萬兩。又言:"國有大慶,或水旱形見.不肖者反急征以待覆除;必豫免次年田租,然後民不可欺。"免租先一歲頒諭,自此始。其在潼關,叫訟無留獄,環治五十里,待質者不齎宿糧。嘗出,遇雨,止宿大樹下,民藩其樹識之,故所在有聲,此其所長也。
康熙二十六年,改工部尚書。以度材,卒於通州,諡文正。道光時,遂從祀孔子廟庭矣。湯斌,循吏也,豢養忘舊,惟所任使。
章炳麟曰:“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孫卿是言,有味哉!烏呼,孔子已失諸宰予!世傳與田常作亂。孫、黃於湯斌,亦少弛矣。
按:該傳選自 《章太炎全集·別錄乙》。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敬仰顧炎武,治史嚴謹真實。章太炎是一個理學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