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布

湯布是浙中民俗風情浙西一帶農民的專用物,為什麼稱其“湯布”,據《辭海》解釋:“除殘去虐曰湯”,故說它是抹汗去污的布是名副其實的,何況又是民間的俗稱。 湯布是用五六尺長、一尺半闊的白棉布製成,用場頗大,是種田人的幫手、好友,深受農民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布
  • 流行地區:浙中、浙西
  • 材料:白棉布
  • 出處:《辭海》
用途,歷史,故事,

用途

勞動時,只要把湯布緊緊綑紮腰間,就像整裝上陣的戰士,精神煥發,幹勁倍添。酷暑,汗流浹背時,可當擦汗巾,洗水浴時又可當浴巾,擦背特別舒服;休息時,可鋪開它仰臥在樹蔭下,或當墊子坐,與人聊天,十分方便;寒冬,既可作包頭布又可當圍巾,實在方便;遇上久旱,井桶索不夠長可接上湯布取水,又能解燃眉之急;外出沒帶袋,如欲購買貨物,不妨將布二段紮成二袋,裝物帶回,真是多功能的湯布。有時遇上意外事,還可發揮它特有作用。有一天,村裡的赤腳醫生與夥伴上山砍柴,不幸有人的腳背被毒蛇所咬,他急中生智,忙把咬傷者背到山坑水旁,先把傷口的毒血盡力擠出,爾後,割下一湯布權作繃帶,緊緊纏紮下腳,可制止毒血向上行,接著將獨輪車把其運往就地衛生所。由於及時搶救,很快痊癒,親身經歷的人,哪會忘記湯布的汗馬功勞。

歷史

解放前的夏天,窮人給人做苦工割稻(大多是縉雲人稱為割稻客),勞動時往往不穿短褲只圍條湯布,收工後,只要洗湯布,既方便又省布。
不屑一顧的幾尺湯布,對人類的貢獻是大的,凡是上山下田的勞動者,誰也少不了它,正因為曠日持久的用它,所以易損壞。可是在那困難時期,買布要布票,而布票的定量少得驚訝,每人僅有幾尺,要添置一條湯布,談何容易。無奈,社員們只有千方百計買口罩製成紗布的湯布;有的就乾脆用上幾條毛巾製成;還有的是翻箱倒櫃,尋出早年餘下的布帳料做成湯布。此後,勞動時所看到的都是各色各樣的“湯布”,如能看到白棉布的湯布真令人咋舌了。

故事

那是一個連續40℃高溫的六月,熱得難熬,只有那個喊他為“鐵骨”的李大才不穿衣褲,而下身圍了一條新的湯布,格外引人關注。休息了,大家坐在樹蔭下聊天,而“鐵骨”早已到三斗湶像水牛一樣浸下水,用湯布抹身汗,未等社員下田,他早已圍著濕湯布在等待了。人喜歡在背後說人,因“鐵骨”沒在場就七嘴八舌談論開他了。
“鐵骨”原名李大才,出身貧窮,身強力壯,一生無病,風雨無阻,全年出勤,因此,全村人都叫他“鐵骨”。日子久了,年輕人就不知他的原名了。他與菸酒無緣,克勤克儉,待人寬厚,深受人敬愛。
背後大家談得最多的是“鐵骨”的節衣縮食。有的說他太吝嗇了,為了節省,連冬天也赤膊而睡,夏天就以湯布代褲,省下布票才能添置新湯布,真不簡單。但是有一些社員,特別是女社員說他不穿褲不文明,逗得大家仰天大笑。
也有的快嘴竟在“鐵骨”面前直言:“大家說你只圍湯布不穿褲,不文明。”他聽後先是沉默,接著莞爾一笑。“湯布代短褲,又風涼,又方便,又省布;”鐵骨詼諧地說,“不信你也來試一試。”聽了他的風趣話,好多女社員都兩手掩面而笑。事實,湯布當短褲也是李大才人生的一大樂趣。
確實,湯布不但在幹活時派了大用場,即使在空閒,或是作客時,男子漢的胸前掛上一條幹淨的白湯布,足可顯示出男子漢的瀟灑風采。一條湯布帶給農民的好處無窮,說它為“寶”實不誇張,我與湯布有著很長時間的情結,至今還是深深地懷戀著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