湭河

湭河

湭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稱“首河”或“酋河”。也有寫“猶”河的,建國後改寫為湭河。有二源:稠水河、清水河,以較長支流清水河為源,發源於秦嶺元象山。幹流全部在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境內,在雙王街道(原雙王鄉)張莊村東北入渭。全長40.4公里,流域面積259.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47‰,年平均徑流374萬立方米。

沿河均可攔埝渠,自流灌溉,種植水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流域內有水庫和清峪水庫等水利設施。

20世紀末在湭河上游發掘的北劉、白廟、史家村仰韶文化遺址,證明氏族社會時,流域內即有人類傍水而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湭河
  • 古稱:首河、酋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 流經地區: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境內
  • 河口:雙王街道張莊村東北
  • 全長:40.4公里
  • 流域面積:259.5平方公里
  • 年均徑流:374萬立方米
  • 平均比降:3.47‰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流域概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蓄水工程,

幹流概況

湭河,古稱“首河”或“酋河”。也有寫“猶”河的,建國後才改寫為湭河。20世紀末在湭河上游發掘的北劉、白廟、史家村仰韶文化遺址,證明氏族社會時,各部落傍水而居,稱部族和氏族的首領為酋長,故稱“首河”或“酋河”。
渭南城區湭河入渭處渭南城區湭河入渭處
湭河,有二源:稠水河、清水河,以較長支流清水河為源,發源於秦嶺元象山。在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閻村鎮(原渭南縣河西鄉)史家村匯合始稱湭河。自川道北流到川口王,經灰堆村穿渭南城到雙王街道(原雙王鄉)張莊村東北入渭。全長40.4公里,流域面積259.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47‰,年平均徑流374萬立方米。
1972年3月在河西公社何家村調查,1884年最大流量為1000立方米/秒,1949年流量為500立方米/秒,1957年流量為471立方米/秒,1962年流量631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86萬噸,平均侵蝕模數3270噸/平方公里。沿河均可攔埝渠,自流灌溉,種植水稻、蔬菜,培育竹林、果園。

主要支流

匯入湭河幹流的1公里以內毛溝64條,1~8公里支溝22條,3~5公里支溝兩條,共88條。
清水河,是湭河支流,發源於元象山,因流經秦嶺石質山地,泥沙含量少,水清,故名。由五渠溝、黃狗峪(清澗河)、小峪河、奓峪河(羊河)小橋溝等較大支流於花園街北匯成,到史家村和稠水河相匯入湭。清水河匯流有1公里以內毛溝318條,1~3公里支溝24條,3~5公里支溝11條,5公里以上支溝6條,共359條。流域面積86.8平方公里,溝壑密度為3.83公里/平方公里。河長24.1公里。
稠水河,為湭河支流,發源於石鼓山南、厚子鎮東與清峪的分水嶺下。因經地為紅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特多而得名。其流域內年均侵蝕模數6700噸/平方公里。流經三官廟公社全境,陽郭公社的梨園、雙雷、北莊,到史家村匯清水河入湭。匯流1公里以內毛溝228條,1~3公里支溝17條,3~5公里支溝4條,5公里以上支溝4條,共253條,河長17.2公里,流域面積63.7平方公里。溝壑密度3.51公里/平方公里。

流域概況

湭河支流清水河源頭元象山(玄象山):在臨渭區城區南約70里處,從北南望,似大象,故名。俗傳有人在此山打死一白額大虎,為民除害,故又名倒虎山、倒獸山。又因晉王嘉(字子年)曾攜徒弟數百名,隱居於此,又日“二郎山”。山上保留有三孔用石條砌成的大窯洞和石磨、石條壘的大戲台。民國以前,每年二月在此山唱大戲,人馬擁擠,熱鬧非凡。今山上有大地測量塔一座,松樺參天,風景優雅,海拔2320.2米。由於山勢高,風力強,往往遇風即雨。冬季嚴寒,土壤凍融,岩石物理風化強烈。山之東、北、西三面有石海景觀,雨過天睛,更為壯麗,為原渭南縣八景之一——象山雨霽。
黃狗峪,清水河上源河溝。位於花園鎮南。全峪綿亘綜合大隊境內,長約25公里,有9溝、2岔、2灣、2廟、2池。主產木材、核桃、板栗。其峪口之石塊,為優良建築材料,遠銷各地。俗傳東漢時,王莽追劉秀於好漢坡,放火燒山,企圖燒死劉秀,時有黃狗引路,劉秀得以脫險,後人稱此峪為黃狗峪。恐是訛傳。實因此峪古名廣谷峪,因廣與“黃”音同,後稱黃谷峪,以後又誤傳為黃狗峪
稠水河源頭石鼓山,因山上有一大石,形似石鼓,故名。位於三官廟東南5里處,海拔1122.1米。俗傳王莽趕劉秀於此,當形勢緊迫危在旦夕時,劉秀手持石塊猛擊大石鼓,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結果轉敗為勝。後與大將姚期、馬武會師候主鎮(今厚子鎮)擊敗王莽。劉秀登基後,不忘劫難一事,令八社鄉里之能工巧匠修造廟宇以作紀念,從此石鼓山名傳天下。1970年公社辦修配廠,廟宇被拆毀。僅存一個妙善菩薩和兩個童兒塑像。
湭河中下遊河谷,稱湭河川,處於東西兩原之間,長15公里,寬1~2公里。水、旱、坡地皆有,而以梯田坡地為主。湭河左右兩坡有斷續分布的三個夷平面,稱為湭河階地。溝內林木豐茂,果林、竹林、芋園甚多,春季桃杏花盛開時,風景宜人,被譽為“花果川”,是渭南主產水稻、蔬菜之地。其南還有曹峪川和花園川等,土壤肥沃,宜種水稻,今為花園公社北部各大隊及橋南公社杜家大隊轄地。
流經黃土台塬地區,主要有:
崇凝原,位於湭河與赤水河間,因原上有崇凝鎮而得名。又叫東原、長稔原、長收原、豐原、廣鄉原。原面平坦完整。土質良好,宜長禾稼,素有“華陰、華州水澆田,不如渭南長稔原”之說。東西寬6公里,南北長14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由於雨水長期切割,在崇凝原的周圍,形成了數百條溝道。
陽郭原,位於湭河與零河之間,因原上有較大之陽郭鎮而得名,又叫西原、新豐原、光明原。東西寬8~14公里,南北長15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114496畝。原面起伏破碎,溝壑較多,經濟地位次於崇凝原。原面及周緣也有大小數百條溝道,黃巢農民起義軍與沙陀貴族李克用大戰就在這裡。姜洞坡,位於原東南緣,陽郭公社東姜村東,因有姜洞廟而得名,距縣城20公里,為橋南——花園——陽郭公路和陽郭——三官廟——厚子鎮公路交匯處。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湭河自南向北,流入渭河,常流水量不大。民國及其以前,農民攔埝修渠百餘條自流灌溉,種植各種蔬菜,培育竹林果園。但夏、秋季遇到山洪暴發,水勢洶湧下瀉,常常淹沒良田、村舍。為了減少河水給人民帶來的災害,變害為利,1959年,在城南5公里的川口王村附近,修建有效庫容為1.165萬立方米的攔流灌溉水庫一座。1975年,河西公社組織全社勞力,投工22萬個,投資5.8萬元,動土40多萬立方米,在河道兩邊修堤10餘里。但因未詳細勘查,加之工程質量不佳,1978年被洪水衝垮。由於三門峽水庫蓄水後渭河河床抬高,湭河縣城以北出水不暢,形成多股小支亂流。1978年,修支堤兩條,左支堤長1.9公里,右支堤長2.3公里,把河水由原來的向東改為向北經張莊子流入渭河
2009年,臨渭區實施了湭河綜合治理橡膠壩工程,在湭河城區段建設三道橡膠壩,一號橡膠壩位於華山大街公路上游100米處,蓄水量4萬立方米,形成水面長度480米;2號橡膠壩位於東風大街公路橋上游96米處,蓄水量5.08萬立方米,形成水面長度580米;3號橡膠壩位於勝利大街河道上游60米處,蓄水量12.4萬立方米,形成水面長度770米。三道橡膠壩總蓄水量21.48萬立方米,形成水面總長度1830米,水面總面積15.72萬平方米。2009年在渭南湭河三號壩寬80米、長1000米的水面專門設立渭南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水上訓練場地。
渭南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渭南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

蓄水工程

湭河水庫,為縣辦中型自流水庫。位於縣城以南5公里的川口王村附近,北距隴海鐵路1.8公里,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水庫山均質土壩、溢洪道、放水涵洞、放水塔4部分組成。壩高32米,長523米,頂面寬5米,底寬177米。總庫容24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65萬立方米。水庫主體工程1959年12月21日動工修建,組織潼關、華陰、華縣和原渭南8個大公社,分別劃編為戰鬥兵團,上勞力15000人,集中施工,至1960年12月8日完成大壩合龍。1962年8月開始攔洪、蓄水,並利用原湭惠渠小面積灌溉。共移動土方186萬立方米,石方2722立方米,混凝土1928立方米,用工日179.65萬個,投資491萬元。灌區配套工程有東、西乾渠。西乾渠1963年動工,1964年通水,先後投資87.26萬元,用工日30萬個,移動土方43.22萬立方米,石方7.808立方米,修乾渠12.5公里,支渠4條,長26公里,斗渠69條,長90公里,及建築物204座。東乾渠1970年由城關鎮民辦公助施工,由芋子溝過蔣家向東北,共用工日34.3萬個。全灌區灌溉城關鎮、良田、白楊和雙王公社的部分大隊,設施面積6.1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9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3.84萬畝。。
清峪水庫,位於藍田縣厚子鎮東南2公里的清峪口。設計壩高55米,庫容800萬立方米,可灌地6萬畝,其中渭南4.19萬畝,藍田1.81萬畝。1967年山陝西省水利設計院勘測設計。1970年渭南、藍田兩縣成立工程指揮部共同施工。至1974年6月完成大壩結合槽回填,打通放水洞350米(僅有6米未通),修成放水洞口豎井,並築成大壩反濾層迎水坡抗滑體。堆石1.2萬立方米,用工日近百萬個,國家投資85萬元,後因未列入基建項目而停工。1978年7月1日,渭南縣又恢復施工。由三官廟、陽郭、閻村、三張4個公社,分別組成專業隊。至1980年,修成三段全長2,718米的引水洞,漿砌放水洞54米,鑿庫內石渠650米,修庫外輸水渠730米,襯砌524米,建成漿水溝渡槽1座,排洪橋2座。共製作水泥預製塊5.2萬塊,計2885立方米,開石903立方米,現澆砼5329立方米;採石2萬立方米,採石子3.056立方米,挖土方10萬立方米。總計用工日33萬個,投資130萬元。1981年6月5日第一次把清峪河水引入渭南稠水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