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店子村

湛店子村,別名湛家莊,俗稱湛店子,屬於行政村,位於馬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湛店子村
  • 別名:湛家莊,俗稱湛店子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馬城鎮
湛店子村簡介,歷史典故,規模大小,村委組成,

湛店子村簡介

相傳,明永樂初年(明永樂元年(1403年)因“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②[註:《明史·夏原吉傳》卷149]”,遂命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蘇松水利疏》③[註:載《明經世文編》卷14]中分析了當時本區的水道形勢,認為治水關鍵是疏浚下遊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幹道吳淞江已嚴重淤塞,從吳江長橋至夏駕浦一百二十餘里的上游段雖可通水,但多有淺狹之處,而自夏駕浦至上海縣南蹌浦口(吳淞江入海舊口,在今吳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餘里則已是“茭蘆叢生、已成平陸”。重新使之通暢,則工費浩大,不如上段著重疏浚東北入江的嘉定縣劉家港和常熟縣白茆港,下段著重疏浚直通南蹌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設閘,控制泄水和漲潮,再修理加固圍堤,水災當可得到控制。當年集中了10多萬人進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載《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水自劉家港入江;開范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歷史典故

對於夏原吉治水,後代人褒貶不一。明成化間金藻認為開黃浦江為失策,“黃浦不獨北為松江之害,而南又為東江之害”①[註:《金藻論治水六事》載歸有光《三吳水利錄》卷3]。而嘉靖間徐獻忠則說:“黃浦改入范家浜,誠為達權通變之利”②[註: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轉引自《太湖水利技術史,農業出版社,1987年。]考查夏原吉水利治理的得失,日後太湖下游水道的演變趨勢是應予注意的。夏原吉著重疏導的瀏河在此後的二三百年里寬深通暢,成為東北入江的一條主要泄水道,只是在明末才逐漸淺狹。黃浦江則從夏元吉開浚的三十丈(約100米)寬度,主要依靠自身的沖刷,河身逐漸加寬,直到今天,閔行附近江面已達320米左右,成為太湖泄水的主幹河道。而吳淞江雖經明清間多次疏浚,仍不能恢復舊日的壯觀。事實說明,夏原吉治水順應了水道演變的自然趨勢,這次大規模的施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
這裡有一戶姓湛的在此居住,人稱湛家莊,俗稱湛店子,山西山後陸洲移民至此定居後,仍用原村名。

規模大小

該村位於平樂公路以西,距馬城鎮政府駐地西南偏西2公里處。現有313戶,1048口人,其中黨員60人,耕地1879畝,2008年農業總產值504.58萬元,人均純收入5286元。
多年來,該村兩委積極帶領民眾從事特色蔬菜生產,採取春季大頭菜套種玉米,收割後,栽植西紅柿,收穫後,秋季栽植大白菜。80%的戶和耕地種植蔬菜。被稱為糧菜間作立體種植模式。價格好時,一畝地可收入1萬多元,蔬菜經營成了民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並輻射到周邊各村,是本鎮特色產業。此外,村支部書記李志民積極招商引資,3年前帶頭辦起了興泰麵粉廠、雨鑫線廠、豐源線廠,吸吶了近百名農業勞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該村是較早創建的文明生態村,街道寬敞,硬化、綠化、美化、淨化到位,並不斷上檔升級。建起了村民中心,有功能齊全的村兩室。

村委組成

村班子由5人組成,支部書記李學合,村主任李明合。
2009年7月1日該支部被縣委命名為“五個好”農村黨支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