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歌

湘靈歌

《湘靈歌》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1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歌頌紅色革命根據地,後四句揭露國民政府統治區的黑暗、蕭條、冷落、腐敗。全詩借湘靈的形象,抒發了作者悲憤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湘靈歌
  • 創作年代:1931年
  • 作品出處:《集外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湘靈歌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餘春
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湘靈:湘水的女神。
②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顏料染出來似的。
③脂胭痕:像抹過胭脂一樣顯出紅色。胭脂:比喻鮮血,水呈紅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說明死難者的眾多和慘烈。
④皎、皓:都是潔白的意思。窺:看。彤:紅色。
⑤高丘:戰國楚國的山名。屈原在《離騷》里用高丘指代楚國。這裡用來指祖國。竦(sǒng)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氣逼人。中夜,典出韋應物《秋夜》:“朔風中夜起”。竦,擔心,害怕。
⑥芳荃(quán):一種香草。自楚辭後,詩人常以它喻君子。此處當喻革命者。無餘春:殘剩的春光。這一句是說春天已經過去,芳荃零落無餘。
⑦瑤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種樂器。這一句是取唐朝錢起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詩意。
⑧太平成象:《通鑑·唐紀六十》記載,唐文宗問宰相牛僧儒:“天下何時當太平?”牛僧儒答:“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亦謂小康。”意思是說所謂太平,並沒有具體的現象,當時的那種情況也就算可以了。這裡反用這個典故來諷刺國民政府粉飾太平。盈:充滿了。秋門:古都洛陽的西門。這裡是用來指國民政府南京。語出李賀《自昌谷到洛後門》;“九月大野白,蒼岑鎖秋門。”(明)曾益註:“《洛陽故宮紀》云:洛陽有宜秋門千秋門”。

白話譯文

從前聽人讚美湘江的流水,明淨秀麗有如碧綠的綢緞;
現在欣聞湘江邊紅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紅遍;
湘靈聽到紅軍勝利的喜訊,拭淨淚水忙上樓梳妝打扮;
滿面春風盡情地唱呀跳呀,朝著東方的紅霞引頸探看。
國統區里死一樣冷靜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
革命志士如花木橫遭摧折,早就沒有了春意只有嚴寒。
祝大捷紅色區城鑼鼓喧天,國統區故作不聞只顧酒酣;
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調重彈。

創作背景

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記:“午後為升屋、松藻、松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這首詩手稿題“辛未仲春偶作,奉應松元先生雅屬”,可見是贈給松元的。魯迅的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畢業於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當時是上海日本女子學校的教師。手稿中的“如染”原作“於染”,“皎如皓月”原作“皓如素月”,“零落”原作“苓落”。最初和《送O.E.君攜蘭歸國》、《無題·大野多鉤棘》兩詩以《魯迅氏的悲憤——以舊詩寄懷》為題發表於左聯的外圍刊物《文藝新聞》第二十二號(1931年8月10日)。後輯入《集外集》時,“於染”改作“如染”,“皓如素月”改作“皎如皓月”,“苓落”改作“零落”。此題依據新版《魯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湘靈是神話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為題寫過她們。這時的魯迅,同當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憤心情,這時的中國也同當年楚國一樣的黑暗和腐敗,因此,魯迅在這一時期寫作的詩歌大多跟《離騷》同調。如《送O.E.君攜蘭歸國》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無題》中的“花樹已蕭森”,此詩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魯迅對屈原的學習與借鑑。
這首詩的正面是寫“秋象”,全詩都籠罩在一派秋色的肅殺的氛圍中,這正是中國那時一片政治氛圍的象徵。首句:“昔聞湘水碧如染”,暗點一個“秋”字,但“昔”時的秋是美麗的;接著,詩人不避重,用了“今聞湘水”一語,一個“聞”字把今、昔緊緊聯繫起來,作了鮮明對比:富有詩情畫意的“碧如染”,一變而為觸目驚心的“胭脂痕”。這一巨變,不僅震驚,連作為神的湘靈也沒有想到。她照常梳妝打扮,妝成臨水而照,才發現湘水已經變色。“皎如皓月窺彤雲”,一個“窺”字寫出了湘靈驚駭的神態,她簡直不敢正視那慘烈的情景。這句詩意,可能取意於劉安評《離騷》的話:“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魯迅在這裡除了寫湘靈的神貌,還在於說明:陰雲不能毀損皓月的皎潔,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毀不了的。“芳荃零落無餘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殘殆盡,社會了無生氣。頸聯既是湘靈鼓瑟歌唱的內容,也是作者魯迅真情實感的寫照。他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寫道:“在一個深夜裡,我站在客棧的院中,……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上述兩句詩的最切實的注釋。“鼓完瑤瑟人不聞”,比喻由於軍閥的禁錮和封鎖,人們難以知道生活中發生的悲慘事實。“太平成象盈秋門”,末句明寫出“秋”字,與首句的暗點遙遙呼應。
全詩愛憎分明,對比強烈。激盪的湘水與寂寞的高丘,鮮艷的紅雲與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靈與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襯,層層加深。這首詩的格調,尤其是前四句描繪和歌頌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那種明快和優美的境界,在魯迅詩作中是比較特殊的。
《湘靈歌》書法《湘靈歌》書法

名家點評

著名學者周振甫:這首詩,前後四句運用對比手法。在對比中,又運用了多種比喻,在比喻中再用對照寫法,象“碧如染”是比喻,它和“胭脂痕”又構成了對照。用“皓月”來比湘靈,又跟“彤雲”相對照,“彤雲”也是比喻,比湘水的胭脂痕。再象“高丘”“芳荃”“秋門”都是用典而皆有所指,所以寫得含蓄而意義深刻。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湘靈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