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學院

湖南邵陽學院

邵陽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資格的省屬多科性本科院校。

學校位於湘西南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邵陽市。這片人文底蘊豐厚的沃土培育了“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再造共和”的民主革命家蔡鍔,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呂振羽和德藝雙馨的人民音樂家賀綠汀。寶慶竹刻、邵陽布袋戲、灘頭年畫和花瑤挑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湖湘文化中熠熠生輝。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景色秀麗,林木蔥鬱,鳥語花香,是湖南省“花園式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邵陽學院
  • 創建於:1958年
  • 校園占地面積:1703畝
  • 校舍面積:43.92萬平方米
學院概況,辦學理念,師資力量,專業院系,歷史沿革,學院建設,學院文化,學術成就,社會評價,學校領導,

學院概況

學校現有李子園、七里坪、江北、西湖四個校區,固定資產5.85億元,教學儀器設備原值8137.55萬元;館藏圖書151.84萬冊,電子圖書35萬冊,中外文期刊1200餘種,學術專業資料庫20餘個;有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湖南省特色專業8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3個,省級重點專業3個,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4個,各類實驗室23個(其中省級示範實驗室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實踐生產基地129個,建有覆蓋全校的現代高速校園網。
辦學50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輸送6萬餘名各行各業合格畢業生,成為教育戰線及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組織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和交流關係。

辦學理念

學校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實踐科學發展觀,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明德求真,共生超越”為校訓,實行質量立校、改革興校、人才強校、特色鑄校、勤儉建校戰略,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成功辦學之路。

師資力量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7112人,面向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101人,專任教師776人;有教授92人,副教授229人,博士68人,碩士413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教授為名譽院長、兼職教授,曾蘇民教授為名譽院長、兼職教授,聘請蔣大為等40多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常年聘請多名外籍教師。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628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等教學、科研成果獎117項;發表學術論文4200餘篇,其中國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307篇,有309篇被國際三大權威索引收錄;出版學術專著80餘部。

專業院系

學校現有14個系,1箇中心,45個本科專業,碩士點2個,涵蓋9大學科,現有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湖南省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3個,省級重點專業3個,省級社科研究基地4個,校企共建的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5個,省級優秀實習基地7個,各類研究所13個。並且在2011年之際,榮獲工程碩士研究生授予權。
學校現有14個院系,有食品工程、機械工程2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點,有漢語言文學、體育教育、歷史學、數學與套用數學、化學、地理科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思想政治教育、英語、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管理科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音樂學、藝術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社會體育、信息與計算科學、通信工程、城市規劃、化學工程與工藝、人力資源管理、新聞學、音樂表演、電子科學與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園林、會計學、法學、美術學、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網路工程、舞蹈學、旅遊管理、對外漢語、數字媒體藝術、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等45個本科專業,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十大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學生17100餘人,面向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
教育部同意2013年新增加專業:物聯網工程,商務英語,市場行銷。

歷史沿革

2002年"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邵陽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升格為邵陽學院。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邵陽師範專科學校——郭沫若親筆題名)創建於1958年是全國首批8所師專之一,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早創辦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之一,師資力量最雄厚。是湖南省公認的名牌師專,社會公認的湖南省師專第一大牌,邵陽師專培養了一大批黨政的領導幹部。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南省教育委員會就有將邵陽師專升格為師範學院的想法。但是由於邵陽市當時的經濟條件與邵陽領導不重視最終沒能成功。邵陽高等專科學校(原湖南大學邵陽分校)。以上具體歷史如下:
邵陽師專:
1958年7月根據湖南省委關於在等地設立師範專科學校的總體布局,決定成立邵陽師範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1958年9月學校正式成立。
1959年9月湖南省教育廳指示學校正式定名為邵陽師範專科學校,並上報國務院備案
1965年10月郭沫若親筆為學校題寫“邵陽師範專科學校”校牌。
1993年更名為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98年3月邵陽師專開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根據國家教委教高函(1998)3號檔案,同意邵陽師專增設漢語言文學教育本科專業,修業年限4年,自1998年秋季招生。
邵陽高等專科學校:
1975年11月邵陽地革委辦公室邵革辦發(1975)14號檔案,確定創辦湖南農學院邵陽分院,地址設邵陽地區茶鋪茶場。
1978年11月邵陽市革命委員會根據湖南省教育廳決定在10個低市創辦基礎大學的要求,發出邵市革發(1978)153號檔案,確定成立邵陽基礎大學,地址設邵陽市江北資洲。1985年0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湘政辦函(1985)244號檔案,將邵陽基礎大學改名為邵陽工業專科學校。
1980年上半年省委決定撤消冷水江基礎大學,該校1978年底擴招的機制專業學生66人,發配電專業學生34人劃規湖南大學邵陽分校。
1980年上半年省教育廳決定湖南大學邵陽分校與湖南農學院邵陽分院合併。1981年8月兩校正式合併。撤消湖南農學院邵陽分院校名,保留湖南大學邵陽分校校名。
199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湘政辦函(1991)66號檔案,同意湖南大學邵陽分校與邵陽工業專科學校合併,校名為湖南省邵陽工業專科學校,校址設湖南大學邵陽分校所在地。
2002年兩校合併更名邵陽學院。
2011年底,學院經國務院批准,學院獲得“食品工程”和“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點。
2016年4月正式合併邵陽醫專合併到邵陽學院。

學院建設

學校校園面積達1703畝,校舍面積達到42萬平方米, 學校的基礎設施(8張)館圖藏圖書135萬冊,教學設備原值7615萬元,有配套齊全的各類實驗室21個,其中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1個,建成教育和生產實踐基地186個,省級優秀實習基地6個,已建成網路教學和網路辦公管理等綜合套用的現代高速校園網。

學院文化

校歌
作詞:閻 肅 作曲:孟慶雲
雪峰雲,資江浪,魏源故里好課堂。
校園靚,天地廣,桃李春風意氣揚。
承載時代沉甸甸的厚望,沉甸甸的厚望。
心懷親人殷切切的目光,殷切切的目光。
明德求真,共生超越,迎晨曦,向未來,展翅飛翔。
迎晨曦,向未來,展翅飛翔!
校訓
大學校訓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來說, 大學校訓應該通過優美凝練的文字表達深刻的文化內涵,形象地表達出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精神風貌。校訓是校風、學風的集中概括,是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校訓對激勵全校師生弘揚優良傳統,增強榮譽感、責任感,不斷開拓進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作為辦學將近半個世紀的邵陽學院,一批又一批名師在此執掌過教鞭,一茬又一茬學子在此深造成長。近五十年來,它育人數萬,聲名遠揚。如今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作為一所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更是萬眾一心,為把邵陽學院建設成省內外同類高校領先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不懈努力。 校訓為進一步激勵莘莘學子弘揚傳統,增強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院長譚鏡星教授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將“明德求真,共生超越”作為邵陽學院校訓。我們認為,從語言文字層面來說簡潔凝練,從思想內容來說,既反應了邵陽學院的歷史傳統和個性精神,又體現里了新世紀大學的理念和培養目標,併合乎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
明德求真“明德求真”中的明德二字源於《禮記》中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道理,在於淨化自己光明的德行性,在於用這種德性去使民眾自新,還在與使人們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在一個人的各種品性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百行以德為首”,恃力者亡”。諸如此類,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即德性在一個人各方面素質中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僅是社會的良心,而且是國家的原動力,因為世界是被德性統治的。
莎士比亞說過:“無論一個人的天賦如何優異,外表或內心多么美好,也必須在他的德性的光輝照耀到他人身上發生了熱力,再由感受他的熱力的人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才能體會到他本身的價值存在。”在邵陽學院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聚集了眾多的名家學者,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這些人的道德品性、思想精神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他們以自己的最高的人格和品德影響了一批又有一批的青年學子,使學校名揚四方。邵陽學院的發展歷史證明,光明的德性對人們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一所大學,如果要擁有良好的校風和社會聲譽。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有光明德性的老師,老師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得以明德,師生相互感染,長此以往,教學相長,和諧共生,實現超越。只有擁有光明德性的師生,才能成為一所正派的學校,這是一個學校立足、生存、發展和成功的基礎。在過去的年代是這樣,在今天的現代社會,這個道理依舊是真理。因此,把明德二字放在了校訓的最前面,以顯示立德的頭等重要地位。
“明德求真”中的求真出自《閩中理學淵源考》“求真於未始有偽之先,而性之真可見矣;求善於未始因惡之先,而性之善可見矣”。意思是說,虛偽還沒發生之前去求真,真實的人性就能顯示出來;罪過還沒產生之前去求善,善良的人性就能顯示出來。求真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同時還意味著大學教育應講究真才實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是一種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也是誠信精神的最好體現,它是在明德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邵陽學院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要追求真知,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品德高尚、真才實學的高素質人才。
共生超越
“共生超越”中的共生一詞的原意指兩種生物相互依存,追求相互利益而共同生存的現象,是一種生命化教學理論。生命化教學理論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靈的完整、個性的發展和情感的滿足。生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使教師的職業生命活力得以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發展。它具有生命的體驗性,教學交往互動性和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學中,以生活世界為基礎,師生共同促使書本知識成為生成性的知識,師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師生、生生之間多向和諧交往,師生生命共同經歷成長。
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杜威認為學生是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生長”的,教師承擔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加工和改造,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一種文化環境。因此,教育作為人的自我構建的實踐活動,在本質上表現為人與文化的雙向建構過程,教師所選擇、加工和改造的文化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
今天,邵陽學院把共生定為校訓的一部分,就是將生命化教學理論指導學校的辦學實踐,強調的就是辦學要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校園理念。共生寓意深刻:首先,對學校而言,不僅要關心學生,也要關心教師,教師是學校辦學的重要支柱,學校要盡最大可能地關心、愛護教師,教師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和科研之中,學生才能成為最大受益者。其次,教師要關心學生,因為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師生只有在共同的交流中,方能感到生命的充實和意義。第三,體現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高等學校走出了象牙塔,其功能由以學術研究為主演變為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功能,高等學校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只有與社會共生,才能共創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第四,人與自然共生,共創環境友好型社會,學校,社會才能可持續健康發展。
“共生超越”中的超越源於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要始終把握教育的本質——面向未來,實現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與超越,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我”,忽視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創造未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擔負著促進文化轉型的歷史使命,理論和實踐都證明,高等教育是促進文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但是,要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實現雙重超越。即一方面要超越自身,完善自我,把握住服務於市場經濟的根本方式;另一方面要超越現實文化,促進文化整合,堅持高等教育的文化理想,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如今,面對高等教育大發展時期,邵陽學院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有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的起點上需要新的發展,新的發展需要從創新思維開始,才能不斷超越今天,謀求明天的發展。面對學習型的社會,院長要是學習型的院長,教職工要是學習型的教職工,全院師生員工都要有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的願望和追求。超越意味著永不滿足,超越要付出代價,要忍受痛苦,需要勇氣,但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半個世紀的辦學歷史,留給邵陽學院不僅僅是桃李芬芳,更是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邵陽學院人秉承著前人的優良傳統。在選擇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實現超越。
“明德求真,共生超越”這條校訓,不僅繼承和發揚了邵陽學院過去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邵陽學院在新世紀裡嶄新的辦學理念和更高的目標、更遠方向。我們認為,學校擬定的這條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的校訓,將激勵和引領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為實現既定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邵陽學院校友網
邵陽學院校友網是一個面向邵陽學院八萬校友,致力於校友交流互動、人脈資源積累的非盈利性網站,包含日誌、相冊、空間/部落格、群組、交友等功能。 邵陽學院校友網

學術成就

共主持省部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3項;省級教改立項26項、校級教改立項115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4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14項,獲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51項、國家專利23項;在公開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1148篇,有97篇被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收錄,出版學術專著90餘部;完成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試驗項目6項;學生的大學英語過級率、計算機等級過級率、考研率逐年攀升,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各種競賽獲三等獎以上的獎勵達150多項。

社會評價

建校以來,學校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部委評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高等學校”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湖南省高校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湖南省普通高校黨建評估工作被評為優秀單位;多次被評為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

學校領導

名譽院長 李國傑
湖南邵陽人,1943年5月生,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回國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89年被聘為研究員。1990年被聘為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95年任曙光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等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合著英文專著4本,出版了報告論文集《創新求實錄》。
長期從事國家863計畫高技術研究,現任國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研製成功曙光1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領導研製成功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曙光5000A高效能計算機,其中,曙光1號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曙光1000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別獲得2001年和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領導計算所研製成功龍芯高性能通用CPU。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兼任曙光公司董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信息技術與新興產業專委會副主任、英文版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編、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副主席、邵陽學院名譽院長等職。
黨委副書記、院長 曹健華
工作分工: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審計處、魏源國際學院,聯繫單位中文系、魏源國際學院。
個人簡歷:1963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碩士,教授,研究生導師。
黨委委員、副院長 曾寶成
工作分工:分管教務處、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成人教育學院、發展規劃處、圖書館、培訓中心,聯繫單位音樂系、成人教育學院。
個人簡歷:1964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
黨委副書記 陳曉飛
工作分工:分管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離退休工作處、機關總支、黨校、關工委,聯繫單位體育系、理學與信息科學系。
個人簡歷:1965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高教管理博士。
副院長 曾陽素
工作分工:分管科技處、資產管理處、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處、網路信息中心、國際交流處、學報編輯部,聯繫單位外語系、信息工程系。
個人簡歷:1958年出生,男,漢族,光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邵陽市政協副主席。
黨委委員、副院長 洪振華
工作分工:分管總務處、後勤服務中心、醫院、校友聯絡處,聯繫單位政法系、思想政治理論課部。
個人簡歷:1953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研究員,碩士研究生。
黨委委員、副院長 袁曦
工作分工:分管學生工作處、武裝部、招生就業處、團委、學生資助中心,聯繫單位藝術設計系、機械與能源工程系。
個人簡歷:1962年出生,女,漢族,中共黨員,副教授,研究生。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廖榮華
工作分工:分管紀委、監察室,聯繫單位經濟與管理系。
個人簡歷:1956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生態學博士。
黨委委員、副院長 陸步詩
工作分工:分管人事處、保衛處、維穩辦、綜治辦,聯繫單位電氣工程系、城市建設系。
個人簡歷:1964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
副院級督導 孫延斐
工作分工:負責工會工作。
個人簡歷:1953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
黨委委員、院長助理 唐國華
工作分工:分管基建處、征地拆遷辦。
個人簡歷:1962年出生,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