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瑤民起義

湖南瑤民起義

湖南省江華縣瑤民趙金龍於是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紅布裹頭為號,率先在兩河口地方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瑤民起義
  • 地理位置:湖南省江華縣
  • 事件時間:1831年(道光十一年)
  • 發生朝代:清朝
發生背景,過程,結果,歷史意義,

發生背景

湖南省南部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山區里,過著不服徭役,不納賦稅的生活。19世紀中葉,清朝在各地增賦添稅,搜括民財,1831年(道光十一年)又下令“山田升科”,過去不納稅的瑤族山區也要徵稅,加上當地官府,地主霸占瑤民山林,逼使他們起而反抗。

過程

湖南省江華縣瑤民趙金龍於是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紅布裹頭為號,率先在兩河口地方起義。由於事先已與南木沖、大沖等九個沖聯繫,又籌辦了硝藥、鐵砂等軍械彈藥,準備工作做得很好,因此起義後,隊伍迅速擴大,由五六百人發展到兩三千人,他們由江華進入蘭山、寧遠、新田等縣,在各地瑤、漢、壯族人民回響下,起義軍擁有1萬多人。
清朝在派出官兵幾次進剿失敗以後,又委派湖南提督海凌阿和寶慶協副將馬韜率兵3000人,由寧遠進攻蘭山。趙金龍聞訊,設計派起義戰士假扮民夫為官軍搬運軍械,並在祠堂圩伏擊清軍,一舉殺死海凌阿和馬韜2人,取得大勝。從此“金龍出大洞,海馬(指海凌阿,馬韜)歸池塘(祠堂)”的佳話,一直流傳。祠堂圩戰役之後,起義軍聲威大振,桂陽、常寧等地瑤民亦踴躍回響,起義軍曾攻占常寧、武岡、新寧等縣城,勢力擴大到整個湘南和廣西省賀縣、富川和廣東省連南、連縣等地。在此情況下,清廷於1832年(道光十二年)三月再次徵調湘、鄂、粵、桂、黔5省兵力,以戶部尚書禧恩為督剿,鎮壓以趙金龍為首的瑤民起義。

結果

三月下旬,起義軍被圍困於常寧縣的洋泉鎮。人經20多天苦戰,只有小部分人突圍,趙金龍與大部分戰士都壯烈犧牲。
與此同時,瑤民趙天青在廣東省黃茅沖;盤均華等在廣西賀縣;房大第六等在廣東省連州的八排地區也都紛紛起義。趙金龍餘部轉移到粵北山區後,以趙子青為首領,與盤均華義軍聯合,也堅持了一段時期的鬥爭。

歷史意義

趙金龍瑤民起義發生在清朝晚期,天地會、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夕,是瑤族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新高峰。清朝在鎮壓起義後,為了鞏固在瑤族地區的統治,設團總,建“瑤長”、“瑤練”制度,亦作了一些諸如“嚴禁侵占山場”,瑤民可以贖回典當出去的土地,以及推廣種植木棉,設立義倉等善後措施,對緩解矛盾和瑤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