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位於湖北鄖縣遼瓦店子,該遺址保存最完好和遺存最豐富的是夏代的文化遺存,發現大量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窯址。該遺址入選了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兩周
  • 發掘單位:武漢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發掘領隊:王 然、孟華平
遺址歷史,考古發現,考古價值,專家點評,

遺址歷史

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西周、東周、漢、唐宋等時期的遺存。
這類圓形半地穴式房屋在遺址中分布密集且有規律,形制分單間和雙間。共發現268座灰坑,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和長方形,坑壁多經過修整,坑內遺物豐富。
同新石器時代相比,陶窯有較大的改進,個體增大,出現較厚的窯畀,上有多個圓形火孔。本期地層和遺蹟中出土器物十分.豐富,陶器中釜最流行,常見的器型有側扁足的盆形或罐形鼎、柱足罐形小鼎、籃紋高領罐、瓮、單把或雙把罐、大圈足盤、磨光黑陶高圈足豆、盂等。特別重要的是,在2件盞把的同一部位上發現大小和圖形完全一致的刻劃鳥首人身的圖案。
商代灰坑37座,出土器物有鬲、甗、斝、罐、大口尊、假腹豆、簋等。遺址中出土的卜骨以龜甲和牛肩胛骨為原料,經過修整後鑽圓孔。
遺址中出現一組以扁足鬲為代表的新文化類型,屬商末或周初,分早、晚期,早期同殷墟一期的陶片共存,晚期的年代可到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開始,遼瓦店子遺址出土一組兼具周、楚風格的器物群,以陶鬲最典型,器物的口部、肩部、襠部從形態到紋飾都屬典型的周文化風格,而襠部以下的高柱足則和遺址中典型東周楚式鬲有直接的發展演變關係,可以視作楚文化接受周文化在早期階段表現出來的一種典型特徵。這也是楚文化研究中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清晰、特徵最明顯的周楚文化融合發展的實物例證。該時期還發現陶窯、卜骨等重要的遺蹟遺物。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灰坑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多數灰坑直徑 2米,深約1.5米。水井分布密集,直徑 0.8米至1米,其中J1深14米。陶窯的結構均為前部設半圓形火膛,後部為長方形窯床、尾部有煙道。出土遺物十分豐富,陶器的種類繁多,尤以鬲為甚,有高足高襠的大口或小口鬲、泥質磨光陶的矮襠尖足鬲和罐形小疙瘩足鬲。其他還有盂、罐、豆、鼎、甗、瓮、盆等,年代從春秋早期持續到戰國晚期,文化屬性和臨近的襄宜地區的同時期遺存基本相同,屬典型的楚文化類型。
其中,環壕呈正(長)方形,環壕所圍的內部因遭近現代建築的破壞而保存不多,其功能和性質尚待探討。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通過初步整理,考古人員認為遼瓦店子遺址對於深入認識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建立起漢江上游區域文化發展序列的標尺。二、遼瓦店子遺址的夏時期遺蹟豐富,保存了較好的聚落形態,具備了進一步慨好聚落考古研究的條件。三、遼瓦店子遺址首次在鄂西北地區發現典型的商文化遺存,對於商代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發現。四、遼瓦店子遺址地處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帶,遺址中清晰的商、兩周時期文化的演變關係將為探討楚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線索。

考古發現

新石器時代的遺蹟有灰坑、墓葬、窯。灰坑開口形狀分為圓形和不規則形,均為斜壁平底。墓葬均為土坑豎穴、仰身直肢葬,隨葬有石器。窯址窯床、火膛部分保存較好,圓形生焰式,“十”字形火孔。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以泥制紅陶為主,器型有方扁足盆形鼎、鏤孔圈足盤、小高領罐、紅陶杯、紡輪等。石器和骨器有生產工具類的斧、錛、鑿、鏃。石器多為卵石製成,分打制和磨製兩類。從器物形態和組合來看,應屬江漢流域石家河文化的範疇。
考古學家在鄖縣遼瓦店子遺址現場考古學家在鄖縣遼瓦店子遺址現場
夏代遺蹟數量豐富,發現大量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窯址。房址有地穴和半地穴兩種形式,房屋平面分方形和圓形,方形房屋邊長多為4米,平地建築,牆基挖溝槽埋柱,屋中心有一圓形灶坑。圓形房屋為半地穴式,直徑3米,部分房屋發現斜坡門道,地面有白灰面或較硬的踩踏面,其上多置數件陶器。其中F11是一座小型雙體連間地面建築。共發現268座灰坑,坑壁多經過修整,坑內遺物豐富。墓葬有土坑豎穴的成人墓和嬰兒瓮棺,前者無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仰身屈肢,隨葬品多置於頭部或腰下,組合有釜、罐、圈足盤、鼎、雙把、單把罐等。嬰兒瓮棺墓為2個釜口對接或下釜上面用圈足盤作蓋,瓮棺內都發現有嬰兒骨架。陶窯比新石器時代有較大的改進,個體增大,出現較厚的窯畀,上有多個圓形火孔。本期地層和遺蹟中出土器物十分豐富,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也有少量灰陶和黑皮陶,器表多施以粗繩紋和籃紋,。器形有釜、罐、盆、圈足盤、罐(釜)形鼎等,另有一定數量的盉、雙耳杯、單耳杯等器物出土。商代文化堆積也很豐富,發現5座墓葬和數十座灰坑,墓葬形制與夏代差別不大,都是小型豎穴土坑墓,隨葬品很少。器物多出自灰坑,這時期的夾砂和夾雲母的灰陶器數量增加,主要紋飾種類包括繩紋、交錯繩紋、弦紋、附加堆紋,也有不少器物為素麵。主要器類有鬲、甗、斝、罐、豆、簋、圈足盤、大口尊等,器物個體大,製作精細,時代從二里崗下層到殷墟一期,其風格與典型的商文化如出一轍。商代灰坑中還出土多枚卜甲和卜骨殘片。採用龜的腹甲和牛的胛骨製成,上有排列整齊的清晰的鑿孔和火燒的痕跡。
西周時期有一定數量的房址、墓葬和灰坑的發現。出土器物多為泥質,器型有鬲、盂、罐等,形制與中原地區同類器相似。也出土有卜甲和卜骨,形制與商代沒有明顯差別。還出土一組西周中期兼具周、楚風格的器物群,以陶鬲最典型。東周時期是遺址又一個繁榮期,文化堆積厚度平均約1米,發現大量的灰坑、水井和陶窯。最為重要的是一條深2米,長30米,開口寬2米的壕溝。東周時期出土遺物十分豐富,陶器的種類繁多,主要器類轉化為鬲、盂、豆、罐、鼎,形態組合,帶有明顯的楚文化的色彩。
漢代的遺存因遭近現代建築的破壞.而保存不多,有水井、灰坑、墓葬和環壕。
在遼瓦店子遺址中的幾座商代的灰坑裡,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多枚卜骨和卜甲殘片。它們採用的是牛的肩胛骨和龜的腹甲。這些卜骨和卜甲的年代距今約3600年的商代和西周時期,在當時主要是用於占卜之用。古代大凡出獵、征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待事,都想預知吉凶,便採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來進行占卜。占卜前,將甲或骨整修,並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 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面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 “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古代有卜巫,又稱巫師,是專門從事占卜事務的人。還設有官員專管此事。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卜是否吉利,由卜巫(巫師)來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仔細看這些卜骨和卜甲,上面有明顯的火燒和鑿刻過的痕跡。

考古價值

2005—2007年,武漢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6600平方米的發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西周、東周、漢、唐宋等時期遺蹟和遺物,其中尤以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初步研究表明,該遺址的發掘對於深入認識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鄖縣遼瓦店子遺址商代器物鄖縣遼瓦店子遺址商代器物
1、該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的遺存,填補了這一區域文化發展的空白,建立起漢江上游區域文化發展序列的標尺。
2、該遺址的夏時期遺蹟最為豐富,保存了較好的聚落形態,具備了進一步做好聚落考古研究的條件。同時,夏時期典型單位中出土的典型器物組合齊全、特徵鮮明,是夏時期新發現的一支區域文化類型。
3、該遺址首次在鄂西北地區發現典型的從二里崗下層到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遺存,對於商代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發現。
4、該遺址地處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帶,東周時期為典型的楚文化遺存,遺址中清晰的兩周時期文化的演變關係將楚文化遺存的整體研究上追到西周早期,為探討早期楚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線索。
漢江上游區域歷史上是中國南北、東西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通道。遼瓦店子遺址包含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各個時代的堆積,提供了漢江上游區域文化發展序列的標尺。遼瓦店子遺址的考古發掘與重要發現,為建立起對漢江文化、漢江文明的研究和對長江文明、黃河文明溝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該遺址地處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帶,為探討楚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遼瓦長期以來都是一處集中的陶器生產地,有多座陶窯的發現和發掘,時代從夏代晚期到明清時期,為研究我國南方地區陶窯形制變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楚文化源頭
楚文化的源頭到底在哪兒?這一困擾國內考古學界的最大課題之一,現 在有了清晰的答案。
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湖北鄖縣遼瓦店子遺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俊英在鄖縣透露:18日至19日在鄭州召開的南水北調中線文物考古發現學術會上,國內多位權威專家確認:去 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正是學界多年尋找的楚文化源頭。
位於荊州的楚國故都郢,考古證明只是楚國戰國時期的都城。此前從西周到春秋,楚國人的祖先在哪一帶活動,楚文化發源地到底在哪兒?學界有多種說法,如丹(江)淅(川)說、枝江說、南漳說等。但並沒找到實物證據。
從這次會上返回的朱俊英介紹,在鄭州召開的這次考古學術會上,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向與會代表展示遼瓦店子遺址出土文物時,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等多位國內權威專家果斷確認:鄖縣遼瓦店子遺址可以認定為楚文化的發祥地。
朱俊英介紹,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在遼瓦店子出土的從西周早期一直到春秋時期的諸多生活器具,與在荊州出土的戰國楚文物一脈相承。如鬲、盂、罐、豆等。其中,在遼瓦店子出土的鬲,翻口、卷緣、繩紋、尖錐狀足,為典型的楚式鬲。此前在荊州出土的戰國楚式鬲,完全與其同源同宗。

專家點評

遼瓦店子遺址的重要遺存主要體現在夏、商、西周三個時期。考古發現的夏代和商代遺存量均比較大,而此前只在陝西省境內發現過少量同類遺存。尤其夏時期文化遺存保存完好,遺蹟、遺物十分豐富,是建國以來長江流域發現的規模較大、出土遺物較多的一處夏時期的聚落遺址。西周時期的遺存則將楚文化的歷史上溯到西周早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