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遺址文化內涵上自商周,下迄明清,其中最重要的是六朝至宋代,是當時巴東舊縣城所在。在兩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揭露出保存較好的六朝時期的城牆、城門、道路、房址;隋唐時期的縣衙遺址、倉庫和石板路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 時代六朝
  • 發掘單位湖北文物局 武漢大學 武漢考古所
  • 發掘領隊:王然
建築歷史,考古研究,考古價值,

建築歷史

遺址文化內涵上自商周,下迄明清,其中最重要的是六朝至宋代,是當時巴東舊縣城所在。在兩萬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揭露出保存較好的六朝時期的城牆、城門、道路、房址;隋唐時期的縣衙遺址、倉庫和石板路面;宋代的民居區和官府區以及寺廟建築、街道、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宋代官府區的中部為北宋衙門所在地,其核心建築(F8)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包括大型的門前台階、門址、圍牆、迴廊、庭院、水池等附屬建築。
遺址中唐宋歷史時期的建築遺址的構築與布局是整體規劃、一次施工完成的。以衙院為中心,東為居住區,西為文化設施和倉儲區。街道與巷道的布局很有規律。其風格講究平穩對稱,建築特點是高台平地立柱、木構梁架,與一般民居採用的乾欄式建築風格迥然有異,體現出官府的氣派。作為唐宋時期的山區縣城,保存如此完整,在三峽地區尚屬首見,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宋代巴東縣城的整體揭露,為研究我國唐宋時期縣級城址和有關城市規劃史、城市建築史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考古研究

(一)舊縣坪遺址地處長江北岸,與巴東新縣城隔江對峙,總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此次計畫發掘面積2.5萬平方米,位於海拔高度110-150米之間。月底,該遺址發掘面積將可達2.2萬平方米。
走進臨江緩坡上的發掘工地,在專家的指點和解說下,記者仿佛重遊宋代古城--城內建築井然有序,東區為民居區,西區則為官府區,一處處遺蹟令人浮想聯翩。
官府區分為三大片。西部是隋唐衙門所在地,宋代在原有建築基礎上又增加了大型石雕、排水溝、門道、影壁,圍牆也由原來的磚砌改為石柱、立柱的木構建築。這裡出土有較多陶質獸雕、琉璃瓦、瓦當,還有一些與宗教有關的遺物,如陶塑佛像的螺發、“合十”的泥塑佛手、石雕菩薩殘像、鎏金小銅佛等,看來此建築在宋代已不再作為衙門而改作寺廟。據文獻記載,古巴東縣內有壽寧寺和寇公祠兩大與寺廟有關的建築,此處建築究竟是哪一座?在此附近發現了一批有“壽寧寺製造瓦”字樣的筒瓦,難不成這裡就是壽寧寺?
官府區的中部為北宋衙門所在地。從現存遺蹟可看出其核心建築是多么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做工講究,有大型的門前台梯、門址、圍牆、迴廊、庭院、水池、排水溝等附屬建築,整體規劃完整。門前台階為半地穴式的斜坡道,兩側為紅燒土牆,底部為一組泥塑經火焙燒的大幅圖案,因年代久遠有些漫漶,但仍可看出為雲龍圖案,彌足珍貴。台階兩側有供人行走的通道,難道這組台階僅是供人瞻仰?
官府區的東端另有一座大型的官府建築。磚鋪的迴廊,整整齊齊、做工考究的石柱礎,以及所發現的完整的酒具、燈架、硯、印章等物,引起我們濃厚的興趣:這座建築又作何用途?會不會是當時文酒雅集之所?
官府區內橫成排、豎成列的街道既有石鋪的、燒土鋪的,也有細砂石鋪的。排水供水設施完善,有明溝和埋在房下的暗溝,多由石塊砌成,遺址上部的沖溝邊還發現有人工鑿的供水設施,應與城市的供水有關。
官府區的東部有縱橫交錯的道路以及眾多的房基,可能是商業和平民區。
(二)在古城裡轉悠了一圈,再來看看宋代人們用的都是些啥東西吧。
舊縣坪遺址出土大批珍貴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琉璃構件和數量眾多的瓦當,看來當時城內建築挺氣派。27種共千餘枚的北宋錢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經濟生活。2000多件完整或可修復的小件陶瓷器,帶你走進一座小型“北宋瓷器博物館”:瓷器的種類繁多,白瓷和青白瓷的胎質細膩,大多模印繁縟的花紋。從窯口來看,有江浙的越窯器、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福建的建窯的“兔毫”器、武昌湖泗窯的青白瓷、四川的褐瓷,甚至還有北方鈞窯的瓷片。
巴東舊縣坪遺址考古現場巴東舊縣坪遺址考古現場
沒想到宋人的文化娛樂用品如此豐富多彩!你看,官府區內有這么多硯台,以石質為主,還有磚磨的、澄泥做的,均製作精緻,一方砂硯上竟還殘留著千餘年前的墨痕。數百枚陶製、石制、蚌殼制的黑白子、象棋子,向你敘述著主人“閒敲棋子落燈花”的心境。而骰子和陶質小罐、缽、盆、瓶等(據推測是專門用來餵鳥的),則讓你感嘆宋人的娛樂方式還真不少。
一件件文物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彈丸小縣富足安樂、歌舞昇平的場景,北宋初年社會的繁榮景象由此可見一斑,難怪柳永會寫下“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的詞句呢。
(三)“這是到目前為止整個三峽庫區已發掘城址中保存最為完整、規模較大、現存遺蹟最豐富的一處,也是全國惟一一例全面揭示宋代縣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省文物局三峽辦副主任王風竹告訴記者,通過發掘,考古人員初步了解到舊縣坪在隋唐至宋代作為縣治時的規模、布局和建築風格,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和建設史提供了一份較完整的資料。
據文獻記載,隋朝設巴東縣,舊縣坪即為縣治所在地,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它扼守巫峽口,是鄂渝兩地的必經之途、要塞之地。
舊縣坪遺址於1984年經恩施文物工作隊調查發現。從2001年開始,武漢大學考古系和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大面積發掘,南京大學考古隊則在遺址西面的孔包河開挖,據專家推測孔包河遺址是與舊縣坪有關的墓葬區。據王風竹介紹,舊縣坪遺址早年廢棄,地表上已無太多的建築,所以保存情況十分好,為大規模全面揭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由於舊縣坪作為縣治的時間下限是宋代,各類遺存保存相對完整,發掘採取了大面積整體揭露的方法,所有的探方都只挖到宋代文化層即止,力圖完整地復原宋代巴東城的原貌。
(四)此次發掘不但揭示了宋代縣城的全貌,也明確了舊縣坪遺址的文化堆積序列,已分別找到了商代直至清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堆積。
發掘揭示了六朝巴東建城的重要物證。一些房屋建築遺蹟的發現,結合文獻研究記載可以推測,該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六朝時期“歸鄉”、“樂鄉”、“信陵”等郡縣舊址,為解決歷史地理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
明清時期該遺址不再是縣治所在地,甚至已不是一個大的居民點。因此遺址上開始發現墓葬,有土坑、磚築、石砌、積石等類型,大都保存完整,出有買地券、金銀飾品、陶瓷器、錢幣等隨葬品,地契磚及合葬墓中的雕花石窗在巫峽考古中屬首次發現。一件據考古人員初步推測是明晚期的瓷碎片,上面還有著清晰的“England”字樣。
王風竹說,此次發掘初步證實了舊縣坪作為縣級城址的沿革歷史,並發現一些解決以前疑難問題的跡象,但要完全弄清仍需在現已揭示的城址上繼續發掘。同時,即使是已揭示的宋代巴東城的範圍,也只是舊縣坪遺址的核心地帶,其它一些相關部位如民居、供水系統、著名的秋風亭、白雲亭址等,尚有進一步工作的必要。有專家認為,現規劃的發掘任務尚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所幸可留待第二期水位線上工作,因此是否可考慮適當增加該遺址的考古發掘面積。

考古價值

遺址中唐宋歷史時期的建築遺址的構築與布局是整體規劃、一次施工完成的。以衙院為中心,東為居住區,西為文化設施和倉儲區。街道與巷道的布局很有規律。其風格講究平穩對稱,建築特點是高台平地立柱、木構梁架,與一般民居採用的乾欄式建築風格迥然有異,體現出官府的氣派。作為唐宋時期的山區縣城,保存如此完整,在三峽地區尚屬首見,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宋代巴東縣城的整體揭露,為研究我國唐宋時期縣級城址和有關城市規劃史、城市建築史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