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湄洲島風景名勝區一般指本詞條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台灣省台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魂牽夢縈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 地理位置:莆田市湄洲灣灣口的北半部
景區介紹,地理位置,主要景點,湄洲媽祖祖廟,媽祖文化影視園,湄嶼潮音,黃金沙灘,鵝尾神石園,天妃故里遺址公園,歷史傳說,民俗風情,旅遊指南,

景區介紹

湄洲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全島南北縱向狹長,形如娥眉而得名,被譽為“南國蓬萊”,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湄洲島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
全島海岸線長30.4公里,有13處總長20公里的金色沙灘,還有連綿5公里的海蝕岩。島上有融碧海、金沙、綠林、海岩、奇石、廟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20多處,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連,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觀。這裡,不僅有旖旎的自然風光,更有令人魂牽夢縈的人文景觀。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這裡的媽祖廟尊稱為“天后宮湄洲祖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媽祖精魂,古今中外無處不在。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遍布我國台港澳地區及大陸各海口碼頭、內河岸埠,僅台灣,媽祖宮廟就有5000多座,信眾達1600多萬人。媽祖信仰還分布到東南亞和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個國家,幾乎是有華人處就有媽祖信仰。還有以之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閘、福建的馬(媽)祖島、台灣澎湖馬公(媽宮)、澳門原名媽閣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湄洲島每年接待境內外香客遊人多達百萬人次,其中台胞近10萬人次,是祖國大陸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方,特別是每年媽祖誕辰和媽祖升天節日期間,朝聖旅遊活動盛況空前,正所謂“宋代坤靈播,湄洲聖跡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湄洲島是對台基地。湄洲島與台灣一水相連,兩地媽祖情緣源遠流長。歷史上,媽祖是大陸移民開發台灣的保護神;現實中,媽祖文化更是深深紮根於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成為島內唯一能夠超越族群意識、區域界限、社會階層的主流民間文化。今天台灣地區共有媽祖信眾1600萬之巨,占其人口總數約 2/3。島內的媽祖信眾,無一不視湄洲媽祖廟為敬仰的祖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每年前來湄洲島朝拜媽祖的台胞絡繹不絕,達10萬人次左右,使湄洲島成為大陸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湄台媽祖文化交流還創造了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多項紀錄,如:1987年,兩岸民間共祭媽祖升天千年,前受朝拜1000多萬人次,流時間最長、覆蓋區域最廣、牽動人數最多的紀錄;2006年,台灣媽祖聯誼會組織7000多人的團隊赴湄洲謁祖進香,這是迄今為止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兩岸交流活動。湄洲島在構建對台工作前沿陣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得到了中央領導高度關注。2002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錢其琛、吳儀視察湄洲島時,都指示要把湄洲島建成重要的對台工作基地。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地理位置

湄洲島地理位置優越,海陸交通便捷,離大陸僅1.8海里,東距台灣台中港72海里,南達廈門港 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自古以來以來就是閩台民間交往的橋頭堡,已擁有輪渡碼頭、3000噸對台客運碼頭一類口岸等便捷的對外交通設施,以及通達全島各地的公路廈門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自古以來以來就是閩台民間交往的橋頭堡,已擁有輪渡碼頭、3000噸對台客運碼頭一類口岸等便捷的對外交通設施,以及通達全島各地的公路網,並正在規劃建設橋隧結合的跨海通道。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主要景點

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位於秀嶼區湄洲鎮宮下村東北面。湄洲媽祖祖廟的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祖廟建築群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寢殿,占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明洪武七年(1274)泉州衛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啟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礎。正殿,明永樂初(1403)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閩浙總督姚啟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抬梁結構建築。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是我市重要的涉台文物,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媽祖文化影視園

湄洲島文化影視園坐落於風景怡人的港灣之濱——東環路東海岸港樓村,是38集大型神話電視劇《媽祖》的拍攝基地。景區內占地面積60多畝,建有風順牌坊、漁村古堡、媽祖吉祥鎖、影視放映廳、湄洲古韻、影視展廳、望海台、平安堡、林家大院、神祗、龍宮、海韻閣等多處景點,與園內的風車、古井、山徑、石道、木橋、流水等周邊環境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積澱千年歷史文化的宋代漁家村落”的壯麗畫卷。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湄嶼潮音

湄嶼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處湄洲島最北端,因其獨特的風蝕、海蝕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細響、似鐘鼓齊鳴而得名。“自古宮商傳水樂,幾如風雨作龍吟。”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黃金沙灘

黃金沙灘被譽為“天下第一灘”的九寶瀾黃金沙灘位於湄洲島西南突出部,狀如一鉤新月,懸掛在湛藍的大海上。遊人在湄洲島北部的媽祖山朝聖之餘,驅車涉足九寶瀾,猶如步入仙宮月窟。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九寶瀾沙灘長兩千多米,寬達百米,面對浩瀚無垠的碧海,背依千畝蔥蘢的木麻黃,灘頭奇峰挺秀、怪石嶙峋,造化的鐘靈毓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一位環球旅行家觸景生情,讚美此地為“東方夏威夷”。

鵝尾神石園

鵝尾山風景區位於湄洲島最南端,三面臨海,與北部的媽祖祖廟景區遙相呼應。景區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獨特,奇山、怪石、碧海、沙灘、森林互為補充,是湄洲島少有的一處綜合性景觀。景區分為三大部分:鵝尾神石園、四季花園、海濱廣場。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天妃故里遺址公園

天妃故里遺址公園位於湄洲島北部,毗鄰媽祖祖廟景區。園內規劃建設故里遺址區、敬祖祭祀區、崖刻景觀區、吉祥文化區、民俗風情區等。遺址公園內現已建成大牌坊、盼歸亭、平安塔及媽祖文化源流館等景觀設施,源流館更是保存有諸多與媽祖相關的重要文物。該景點溶媽祖文化、自然景觀、園林藝術與一體,遊人徜徉其中,猶如置身於一座龐大的人文藝術殿堂。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歷史傳說

湄洲島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媽祖,原名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據宋代史料記載,大約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地處福建莆田湄洲嶼,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自幼聰慧穎悟,能識天氣,通醫理,善舟楫,平素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的敬重。她羽化升天后,鄉親們為了紀念她,便在島上修廟奉祀。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稱為媽祖祖廟。從此以後,出海的人們紛紛傳說在狂風惡浪中,常見到有位紅衣女子閃現在桅桿上導航,直到化險為夷。傳說媽祖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奇女子,治病消災,救助海難,伏妖降魔,護國庇民,無所不能。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救難濟世的動人事跡和美麗傳說。
莆田湄州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風景名勝區)
媽祖傳說從湄洲灣擴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並得到封建朝廷的確認。從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先後給媽祖36次褒封,封號由二字累加至64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直至無以復加。朝廷的累累封賜,最終確立了媽祖作為海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經過千年的分靈傳播,媽祖信仰影響範圍愈益擴大,並隨著飄洋過海的華僑、海員和外交使節等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近2億媽祖信仰者,僅台灣就有1600多萬。世界各地分靈的媽祖廟近4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台灣島上最多。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就有媽祖信仰者。媽祖在國際上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並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延續至今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內涵豐富,有關媽祖的建築藝術、雕塑、繪畫、書法、詩文、楹聯、文物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民俗風情等,都是媽祖文化的重要內容,有著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華僑史、中外關係史等眾多學科,已經走出單純的民間信仰殿堂而形成了一種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媽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俗風情

媽祖經文
關於天后娘娘的經文,有一種叫做“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傳至明代後期出現的經文。又明永樂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記”里的經文是“太上老君說天妃經文”。近代南洋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經文是“三字經”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間在南洋另行創建的經文。從許從宮廟留下有關媽祖經文內容來看,經文多敘述媽祖生平事跡或神明法力,較少有嚴格的意義。只在祭禮中進行一種誦念的過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簽支詩句
民間俗謂“跨進廟門兩件事,燒香抽籤問心事。”實際中國民間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許多傳說信仰而成”。(李亦園《人類的視野》)抽籤仍是民間信仰的一個古老的成分。莆田許多媽祖廟都有保存籤詩(59支),從簽支詩文可分為五類:(1)出門、行人、書信;(2)風水、擇居、墳地、遷居;(3)婚姻、壽誕、生子、興旺;(4)前途、祿位、求財、富貴、生意、訴訟;(5)探病、禍災、病情、神明等等,均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碰到。
奇特祭品
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用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涵江霞徐新宮祭祀媽祖時,要掛天文圖,造船圖,排海螺殼。忠門港里祖祠祀時,要安放帆船模型。這些奇怪的祭品,都與海有關,所以說祭拜媽祖,實際上也是祭海。
龍舟掛聖母旗
端午節,莆田經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全國劃龍船以紀念屈原的節日。莆田製作的龍舟上,必須插著掛有“天上聖母”的旗子,船上必須安放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旗號和神像划龍舟,既可驅邪,又可保護龍舟平安,以免發生意外。
裝點燭山
媽祖元宵節晚上,不論是大宮小廟,都要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后宮的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製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夾,以便插燭之用。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鳳花燭,點燃後插上,於是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在海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點燃的位置,待龍燭燒到剰下一、二寸時,將火熄滅後帶回家中繼續點燃燒完,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慣例自農曆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媽祖元宵節卻延到農曆正二十九。據說元宵時民間多用九龍燈遊戲,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的元宵節定為下正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統一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祖元宵在月底習俗的由來。
泛槎掛席
莆地漁船出海,常在桅桿上掛一帆式草蓆,以保順風。據說此俗也是來自媽祖。《天后顯聖錄》有載:天后欲渡江海,適逢舟中不備篷槳,船夫因風濤洶湧,不敢出行。天后說:“沒有關係,可用草蓆代替它”。於是叫人把草蓆掛在桅桿的末端,帆掛起後船駛出海,既快速又平穩,有如海鷗的浮影。後來因用草蓆,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聖母”三角旗以為代替,這是古代掛席改變而來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農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製“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製。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複,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遊食品。
香袋辟邪
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制,2寸見方。正面紅色,中繡太極八卦,四角落空隙處,繡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繡紅花一朵,並在三分之一處,加一塊紅色蓋帷,上繡“天上聖母”4字,袋內能藏符咒升香灰,於正面邊緣處扎一扣眼,以便穿線戴掛。
懸掛菖蒲
端午節時,舊時莆田人習慣在門上懸掛菖蒲,以為辟邪。這一民俗與各地雖有相同之處,但莆人懸掛菖蒲卻與媽祖治病救人的傳說有關聯。據《天后顯聖錄》載: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縣官全家病危,役吏告縣官以湄嶼媽祖法力廣大,縣官齋戒親往請教,天后念其素稱仁慈,代為仟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愈。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登門拜謝。自此媽祖名聞全國。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辟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當地民俗。
聖杯問卜
莆田民間隔迷信,常用一對木製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對俗名“聖杯”,以此問卜。莆田民間傳說,有一位鑄鼎(即燒飯用的鍋)工人來到湄洲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鑄鼎工人以為不吉祥,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 ,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鑄鼎工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燒紅的鐵砂回家,卻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候的媽祖,而且後來也就是用這對手所冷卻鐵砂所形成的“聖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用木或竹製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髮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髮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髮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髮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髮梳成髮髻,再梳左右鬢髮。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髮型更好看。據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髮式的,後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髮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半截紅褲
湄洲島的大數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式。《天后顯聖錄》載: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這些記載說明媽祖著服朱衣,故湄洲島婦女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誕辰禁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后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后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后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湧,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後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旅遊指南

景區類型:海邊
最佳季節:6月-9月最佳。夏天來此可充分享受陽光和沙灘,夜晚露宿沙灘帳篷,別有一番情趣。 春秋雖無特別風光,但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 因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天來此亦不會太冷,可以參觀媽祖廟、鵝尾神石園等景點
建議遊玩:3-4小時
門票·開放時間
莆田湄洲島門票:58元起(省7元);全年開放 每日07:00~19:00
交通概況:
湄洲島有3條公交線路:
1路公交線路行駛路線為:湄洲碼頭、媽祖祖廟、市場、蓮花街、黃金沙灘、鵝尾神石園,全程收費為一票制2元。
2路公交線路為:湄洲碼頭、媽祖神廟、市場、寨下、開元、黃金沙灘、鵝尾神石園,全程票價為一票制2元。
新增的3路旅遊專線行車路線圖為:湄洲碼頭、媽祖神廟、美海大酒店、蓮池沙灘、金海岸度假村、國際大酒店、媽祖影視城、鵝尾神石園、黃金沙灘。該路線全程票價為一票制3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