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陽朔

游陽朔

《游陽朔》這首詩創作於1959年2月24日。該詩描寫了詩人董必武與羅榮桓元帥、聶榮臻元帥、羅瑞卿大將等人一同遊覽廣西陽朔縣的所見所聞,流露出了詩人昂揚、樂觀的精神狀態,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懷以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陽朔》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五言律詩
  •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陽朔
二月下旬偕羅聶兩元帥由柳州赴桂林,遇羅部長,遂結伴冒雨赴陽朔,舟去車還,沿途異景,應接不暇。為小詩紀之。
【其一】
灕江春水綠悠悠,細雨曇天結伴遊①。
兩岸奇山看不盡,碧蓮峰下泊行舟②。
【其二】
冒雨去陽朔,沿途異景瞻。
幾程灕水曲,萬點桂山尖③。
船下湍無礙,車遠路不沾。
地方在躍進,勝跡更時添。

注釋譯文

①曇天:多雲的天,陰天。
②碧蓮峰下泊行舟:碧蓮峰為陽朔名勝,在灕江右岸。在觀蓮處可以看到碧蓮峰倒映水中,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碧蓮花。(作者自注)
③萬點桂山尖:“萬點蜀山尖”系少陵名句。吾易蜀為桂,描寫桂林山景,似更恰當也。(作者自注)
④路不沾:細雨,路不沾濕。

寫作背景

1959年正是大躍進時期,工農業高速、冒進發展的時候,這時的國家政策有“左”傾傾向,人們的熱情空前高漲。董必武這時任中央監委書記,頻繁的外交活動和視察全國各地的發展情況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1958年5月到7月,率領中央代表團應邀參加保加利亞共產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的代表大會。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訪問了當時的蘇聯。回國後又參加了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的擴大會議。由於長途奔波、日夜辛勞,會議沒有結束就病了。他遵從醫生意見,10月11日,向中央告假赴西南避寒療養,沿途視察了成都重慶各地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後又前往南昌出席黨的八屆六中全會。會後即赴廣州,到廣東新會縣視察工作,參觀了那裡的農業展覽和廢物利用展覽,訪問了新會紙廠、農機廠和玻璃河水電站,看了圭峰山勞動大學。1959年轉赴南京,於二、三月間偕羅榮桓聶榮臻柳州桂林,途中遇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遂結伴冒雨赴陽朔”。接著到韶山訪問,在長沙作短暫停留。他們一路深入民眾,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該詩,就是寫於此時。

作品鑑賞

這首詩表現了董必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那種昂揚、樂觀的精神狀態,第一首重在寫景,第二首則抒發了他作為一個領袖人物的寬心胸懷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兩首詩都融情於景,用纖細的筆觸,獨到的視角,把雨天行舟的怡情和時代躍進的豪邁都在一幅春遊圖中展現出來。
廣西薈萃天下名勝,桂林自不待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陽朔在桂林南面,更有“陽朔山水甲桂林”之譽。從桂林向陽朔,順灕江而下,兩岸風光,處處迷人。夾岸青山,爭奇竟秀,峰迴路轉,層出不窮。不用說那依依岸竹,茵茵青草了,悠悠綠水即便不蕩舟其上,也足以讓人心醉沉迷。而這裡的第一首詩,正是描寫細雨濛濛之中,泛舟灕江春水的情景。
“灕江春水綠悠悠”,是寫春潮初漲時的灕江,綠水蕩漾,“綠悠悠”三字以悠長無盡的韻味奠定了本篇的基調,似乎在悠悠春水的鋪展中有著心緒令人迷醉的飄搖。“細雨曇天結伴遊”,冒雨游江,不光從側面襯托出了董必武一行人的遊興濃厚,精神昂揚,“細雨曇天”,煙籠霧繞,也給如畫灕江,平添無限風光。“山色空濛雨亦奇”,更是“兩岸奇山看不盡”了。結尾一句“碧蓮峰下泊行舟”,極具藝術魅力,既展現了他們心曠神怡的心情,也頗見豪情和結構上的功力。
碧蓮峰在灕江右岸,是陽朔名勝。它臨江而出,尖聳碧空,一色翠屏,宛如芙蓉。從觀蓮處看它倒映水中,更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碧蓮花。作者泊舟碧蓮峰下,碧空峰影,舟楫遊人都宛在蓮中。真是語到景生,不事雕琢,詩情畫意已滿江連峰了。
“泊行舟”,是對灕江兩岸景色觀瞻之後時間上的終結,又是冒雨游陽朔的開始。於是峰迴路轉,異景又來。“春水淥悠悠”、“奇山看不盡”轉而成為“幾程灕水曲,萬點桂山尖”了。由此,作者也過渡到了第二首詩。
第二首開篇兩句,是對前一首的複述與承接,接下來,則開始從—個新的視角,描寫游陽朔的情景。“幾程灕水曲”一句,把山重水複、幾經迴環所激起的類似樂曲般的旋律感;,極其妙肖地傳達出來。在這裡,作者沒有正面寫景,從感覺出發,運用聯覺,卻收到了極強的美感效果。“萬點蜀山尖”本系少陵名句,作者易蜀為桂,一字之化,為桂林山景,卻也平添不少風姿。“船下湍無礙,車迴路不沾。”這兩句是寫江中沒有險灘,水急無礙,船可以放心疾飛;雖下小雨,路不沾濕,車可順利前行。湍流無礙、路不沾濕,雖然表面看來是正面寫景紀事,實際上作者是從心理感受出發,或者是從一種主觀願望出發,以情化景,展現出了雨天游陽朔的怡興,也暗含了對一片大好形勢的欣悅。正是有了這種鋪墊,最後才推出“地方在躍進,勝跡更時添。的結句。作者由船行無礙,車回不沾的順暢,自然想到了時代突飛猛進的飛揚凌厲,由對陽朔景色的讚譽也就不可避免地過渡到了對時代精神的高揚。由景及人,由對景色的怡悅到對歷史和未來的自信和豪情,也使全詩在清新、剛健的抒情氛圍中,顯出了柔中見剛的風骨。
總之,這兩首,前後相接,相互輝映,共同展現了——幅生機勃勃的春遊圖。第一首著眼景色,筆觸輕靈,韻律和階,構築得頗富詩情畫意。第二首著重寫感受,豐盈細膩,把桂山灕水譜寫成——首美妙的樂曲,令人婉然心動。同時由於時代內容的融入,磅礴豪情的浸染,柔美之中又不失激盪陽剛之氣。詩畫結合,復有音樂的旋律,那是心靈之歌,也是時代主題。全詩聲情並茂,畫意斐然,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