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赤石進帆海

《游赤石進帆海》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三個層次,前六句為第一層,寫倦遊赤石,進而起帆海之想。中間六句為第二層次,正寫帆海情狀與心態變化。最後六句為第三層次,即游生想,結出順天適己,安養天年之旨。這首詩語言中充實而溢於外,風華流麗而不傷於巧,情、景、理的完美結合,使之成為山水詩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赤石進帆海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出處:《謝康樂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謝靈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赤石進帆海1
首夏23清和4,芳草亦未歇5
水宿6淹晨暮7,陰霞8屢興沒9
周覽10倦瀛壖11,況乃1213窮髮。
川後14時安流,天吳15靜不發16
揚帆17採石華18,掛席17拾海月18
溟漲19無端倪20,虛舟21有超越22
仲連輕齊組23,子牟眷魏闕24
矜名25道不足26,適己27物可忽28
請附29任公言30,終然3132天伐3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赤石:在永嘉郡南永寧(今浙江永嘉)與安固(今浙江瑞安)二縣中路之東南,去郡約有數十里,東瀕今日的溫州灣。帆海,注家常以為地名,其實可商,據宋鄭緝之《永嘉郡記》,“帆游山,地昔為海,多過舟,故山以帆名”,在安固縣北。靈運所謂帆海之地,當在此山一帶。但鄭記並未說有帆海地名,因此帆海二詞當是動賓結構,題意似為遊覽赤石,進而揚帆海上。詩的重點在帆海,游赤石只是引子。
2.首夏:初夏。
3.猶:仍然。
4.清和:清爽和暖。張平子《歸田賦》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句,即本此而作。
5.亦未歇:也沒有停止生長,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6.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7.淹晨暮:將晨暮連成一體,分不清早晚。
8.陰霞:陰雲和彩霞。
9.屢興沒:多次變換,即或雨或晴,時而陰雲密布,時而彩霞滿天。《河圖》:“崑崙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氣,上蒸為霞,陰而赫然。”
10.周覽:遍觀,即全都遊覽過了。
11.倦瀛蠕(yíng rú):對海邊岸上的景物已覺得厭倦。傳說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圍,故東海也可泛稱為瀛。
12.況乃:何況是。
13.陵:凌駕,漂游。
14.川後:波神。曹植《洛神賦》:“川後靜波。”
15.天吳:水伯。《山海經》:“朝陽之穀神日天吳,是水伯也。”
16.不發:不動作,不激盪,不掀起波濤。《楚辭·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17.揚帆、掛席:都是張帆行舟的意思。
18.石華、海月:兩種可食用的海味水產。《臨海水土物志》:“石華附石,肉可啖。”又:“海月大如鏡,白色正圓。”
19.溟(míng)漲:泛指海洋。《莊子》有“北溟”“南溟”之稱,李弘范注曰:“廣大窕冥,故以溟為名。”謝承後《漢書》注曰:“陳茂常度漲海。”是漲亦可指海。
20.無端倪(ní):無頭無尾,無邊無際。
21.虛舟:沒有載物的空船。
22.超越:超然漂行。
23.仲連輕齊組:魯仲連輕視齊國的封賞。《史記·魯仲連傳》載:齊田單攻燕聊城不下,魯仲連乃用計迫使燕將自殺,於是聊城被破。齊君想封賞魯仲連,而他不要封賞,逃隱於海上。組,系冠帽或印章的絲帶,借指官爵。
24.子牟眷(juàn)魏闕(quē):公子牟留戀王室的高官厚祿。《呂氏春秋》載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闕之下,奈何?”這裡借用來諷刺假隱士。魏闕,富門外懸法之處,代指政界官場。
25.矜名:崇尚空名。
26.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稱道。
27.適己:順從自己的本性。
28.物可忽:萬事萬物(所有的功名利祿)都可以忘記。
29.附:依附,遵從。
30.任公言:指任公教導孔子的一段話,見《莊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聰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測。孔子認為有理,就逃到大澤之中隱居起來。
31.終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終。
32.謝:辭去,避免。
33.天伐:與“終然”相對,指人為因素或外力影響而致損毀夭折。

白話譯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沒有停止生長,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水上的舟船將晨暮連成一體分不清早晚,陰雲和彩霞多次變換,時而陰雲密布,時而彩霞滿天。
遍觀海邊岸上的景物已覺得厭倦,何況是漂游遊覽。
波神使河流安靜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濤。
張帆行舟去採石華,揚帆起航去撿海月。
大海無邊無際,沒有載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魯仲連輕視齊國的封賞,公子牟留戀王室的高官厚祿。
崇尚功是有愧於道的,適己所安,物慾是可以擺脫的。
將聽從任公之言,棄功名利祿以全吾生。

創作背景

南亭之游後,謝靈運開始了他在永嘉境內的探奇搜勝。一方面山水並不能真正撫平他心中的幽憤,所以這一段時間中,他的詩中經常出現“倦”游的字樣;然而另一方面,山水又時時給他以新的感受,使他失去平衡的心態,至少獲得宣洩而趨於暫時的平衡。景平元年(423)初夏,作者由山入海,即景思昔,為表達自己全身保真的意願,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分三個層次,由起句到“況乃陵窮髮”為第一層,寫倦遊赤石,進而起帆海之想。由“川後”句至“虛舟”句為第二層次,正寫帆海情狀與心態變化。“仲連”句以下,為第三層次,即游生想,結出順天適己,安養天年之旨。心情的變化則是貫串全詩的主線。
“首夏”二句遙應《游南亭》詩“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既點明此游節令,又顯示了一種莫可如何而慰情聊勝無的複雜心情。游南亭觸景生情,由春夏疊代中,深哀盛年已去,衰疾在斯。這裡說,初夏了,天氣總算還清爽煦和,芳草也未嘗因驕陽的淫威而枯萎。可見詩人似乎已從前詩的悲感中稍稍復甦。尤可注意:“芳草猶未歇”,實反用《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則又於自幸自慰中,見出謝客這位“逐臣”的傲兀性格來。但是這種欣慰並不能維持多久,在出郡數十里南遊赤石中,日復一日地水行水宿,未免單調,而陰晴的變化,雲霞的出沒,也因屢見而失去了新鮮之感。這濱海的週遊,已使人厭厭生“倦”,更何況面臨的是極北不毛之地,窮髮更北的溟海呢。有人認為“況乃臨窮髮”是寫詩人豪情勃發,頓起泛海之想,然而“況乃”二字分明承“倦瀛壖”來,見出帆海之前,詩人的心情並不甚佳。
然而當舟船沿港灣進入大海,奇景忽開,水面一平如鏡,川後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黃的朝陽穀神水伯天吳,雖然脾氣暴虐,此時卻也“靜不發”,仿佛都在迎接詩人的來游。於是他高張雲帆,泛舟海上,隨意掇取那形如龜足的石華,那其大如鏡白色正圓的海月。而當他抬頭回望時,溟海無涯,心情也竟如坐下的輕舟而起凌虛憑空之想。
出涯涘而觀大海,詩人之所感,必也與《莊子·秋水》中那位河伯一樣,涵容無盡的海波,真使他心胸開張,一掃積日累月的煩酲。於是他即游生想,遠追往古,進而悟徹了人生的至理:海上曾有過形形色色的隱者,有助齊卻燕,功成辭賞而退的魯仲連;也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闕之下”的公子年(見《莊子·讓王》)。形蹤雖似,而其趣迥異。後者只是矜伐虛名的假隱士,與莊子所說的“無以得殉名”(《秋水》)格格不入,有虧大道。而似魯仲連所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才深合漆園傲吏物我兩忘,適己順天,“返其真”的至理。兩者相較,詩人似乎對自己既往自負任氣蹙蹙於一己得失的生活有所警省,他願意銘記《莊子·山木》中太公任(任公)教訓孔子的一段話:“直木先伐,甘泉先竭”。露才揚己,必遭天伐,唯有“削跡損勢”,澡雪精神,中充而外謙,才能養生全年——這正與淵深無底,廣浩無涯,卻一平如鏡的大海一樣。詩至此,情景理完全契合無際。
方東樹《昭昧詹言》曾指出,謝客博洽而尤熟於《莊》,此詩不僅取義於《莊子》,而且在構想上也有得於《秋水篇》。詩以赤石為賓,帆海為主,以“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與“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兩聯作轉折頓束,遂在層曲的寫景抒情中表達了出涯涘而睹汪洋所引起的精神升華,情與理與典實均能合若符契,足見謝詩結構之精。
此詩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寫景記游中自然地體現。“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海產珍奇,而俯拾皆是,可見詩人揚帆於暖風靜海中盈滿心胸的恬適之感,於是下文請從任公適己順天之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鮑照評謝詩云“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正是指的這種中充實而溢於外,風華流麗而不傷於巧的語言特色。

名家點評

南朝宋·鮑照《南史·顏延之傳》:“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清·楊倫《杜詩鏡銓》:“公晚年七律漸近自然,如此首之高渾,非老手不辦。”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