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後

川後,古代中國傳說中的河神。《文選·曹植》:“於是 屏翳 收風, 川後 靜波。” 呂向 註:“ 川後 ,河伯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後
  • 拼音:chuān hòu
  •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
  • 注音:ㄔㄨㄢ ㄏㄡˋ 
出處
《文選·曹植<洛神賦>》:“於是 屏翳收風, 川後 靜波。” 呂向 註:“ 川後 ,河伯也。”
南朝 宋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 川後 時安流, 天吳 靜不發。” 唐 李商隱 《擬意》詩:“去夢隨 川後 ,來風貯 石郵 。” (最官方)
有傳說稱川後為黃河源頭馮夷部落大祭司之稱,後成為河神。 生前曾與仙界神將庚辰情誼匪淺,聽信庚辰的說服頂著被自己部族驅逐的罪名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治水之路並協助大禹成為十一名能人異士當中的其中一位。後因為大禹私心膨脹欲意一統九州滅邊鄰部落的野心爆發而拒絕歸順大禹麾下。不幸慘遭滅族的災禍(其祖母為族長)之後終被斬首治罪。庚辰亦因連累川後甚至還牽連了自己身邊的人均被殺害,種種冤孽加在一起帶著無盡的悔恨投河自盡。
川後一詞之出處,在曹植《洛神賦》中提及“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依照曹植的說法,川後與馮夷原乃兩個神明。”馮夷”,根據東晉書籍《抱朴子·釋鬼篇》的說法,乃是黃河之神。當然,《抱朴子》乃是為道教服務的書籍,其中關於馮夷的故事,其實目的就是勸人修仙。而據呂向考證,“川後,河伯也”。而河伯是自從春秋戰國開始便是黃河之神。這樣一來,豈非川後、馮夷與河伯俱相等?如若是這樣,那為何曹植還要把兩個原本是一體的神明分開來說?可見這中間必然參雜了一些誤傳。
而關於馮夷是否是一個古代的部落,其實也值得商榷。從字面上看,“夷”確實是指非中原地區的民族集體,而“馮”在周朝便是一個地名。比如:鄭於是乎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外。——春秋·左丘明《左傳·定公六年》。觀“川後”一詞,“川”為河流,它的甲骨文便是河流的象形。“後”在古代,有君王之意,比如“後啟”‘“后羿”等,所以“川後”被解釋為河神也不足為怪。馮夷一說為黃河水神,於《抱朴子·釋鬼篇》中有記載其因於過河時溺水而亡,被天帝任命管理黃河。但若以曹植的《洛神賦》為憑,川後與馮夷原應不同,則川後與馮夷俱為神明,只此處馮夷為侍奉黃河水神並以其為名的部落,而川後司此部落祭司之說,反倒勉強可行了。
可以肯定的是,河伯為黃河之神無疑。而要證明馮夷與川後,則還需要更多的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