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華

游海華(1972—),男,江西省豐城市人,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畫(2011-2013年)人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009)、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1)、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200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游海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豐城市
  • 出生日期:1972年
  • 學位/學歷:博士,碩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90-1992年,宜春師範專科學校政史系歷史教育專業,大專學生;
1992-1996年,江西省豐城市白土中學,教師;
1996-1999年,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學位;
1999-2011年,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師;
2011年7月,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2002-2005年,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攻讀專門史博士學位;
2007-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2009年10-11月,赴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研究;
2000年晉升為講師;
200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200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
2005年開始擔任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專業的碩士生導師;
2012年開始擔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碩士生導師;
“誠實做人,踏實做事,保持自我”是其治學為人的原則。
學術兼職
1、浙江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
2、浙江省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3、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
4、中國經濟史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中共黨史、三農問題、區域社會(經濟)史。

主講課程

1、曾給本科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經濟史》、《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問題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近現代中國國情》、《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曾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近代經濟史》、《蘇區社會變革研究》、《中國現代化史》、《近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問題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主持完成
1、主持完成江西省“十五”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歷史學規劃重點課題:“商道、墟鎮與贛東南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項目編號為001s01,2000年立項,2003年結題。
2、主持完成江西省“十一五”高校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重點課題:“市場變遷與地域社會經濟轉型——以清末至民國時期贛閩粵邊區為例”;編號為LS0702,2007年立項,2008年結題。
3、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民國江西鄉村建設運動研究”,2008年立項,2010年結題。
4、主持完成江西省“十一五”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課題:“早期農村現代化的探索與起步——民國江西鄉村建設運動研究”,項目編號為06LS18,2006年12月立項,2010年6月結題。
5、主持完成江西師範大學博士啟動基金課題:“市場變遷與地域社會經濟轉型——以清末至民國時期贛閩粵邊區為例”,2006年立項,2008年結題。
6、主持完成江西師範大學校管課題:“民國江西鄉村建設運動研究”,2002年立項,2006年結題。
7、主持完成江西師範大學校管課題:“江西區域蘇維埃革命興起的社會生態環境考察”,2008年立項,2010年結題。
參與完成
1、參與完成國家“九五”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課題:“東南腹地勞動力的流動與出路——兼論農村市場的發育”,項目編號為94BZS017,2002年結題,第2負責人。
2、參與完成江西省教育廳“十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為“轉型時期宗族的嬗變與社會變遷”,2003年結題。
在研
1、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南區域社會史研究——以閩粵贛皖浙毗連地區的國統區為例”,批准號為:10CZS022,2010年7月立項。
2、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課題1項:“共和國巨變與村莊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以‘紅都’瑞金沙洲壩村為例”,2008年10月立項。
3、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東南抗戰與社會動員——以閩粵贛皖浙毗連地區的國統區為例”(11ZJQN060YB),2011年12月立項。
學術獲獎
1、2004年,《巨變與重組的民國政治》一書(排名第3)榮獲第18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該書為齊濤主編的《中國政治通史》的第11卷)(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2005年11月,《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經濟變遷》一書(兩人合著,第2作者)榮獲江西省第11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3、2007年12月,論文《清末至民國時期贛閩粵邊區農業變遷與轉型》(《史學月刊》2005年第6期)獲江西省第10屆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江西省教育廳),獨立。
4、2009年9月,論文《農村合作與金融“下鄉”——1934-1937年贛閩邊區農村經濟復甦考察》(《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獲江西省第13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獨立,編號:13-3-050-01。
5、2009年12月,榮獲江西師範大學第13屆熊智明獎教金。
6、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江西省教育廳)。
7、2011年6月,論文《關於蘇區史研究創新與突破的思考》,獲浙江省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黨史學術研討會優秀獎。
學術榮譽
1、2011年8月,被批准為江西省第7批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教育廳)。
2、2011年6月,入選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畫(2011-2013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證書編號:ZJQN2011G043。
3、2009年7月,入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第2009013號。
4、2006年,被批准為2006-2009年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江西省教育廳)。
5、2004年,《巨變與重組的民國政治》一書(排名第3)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
學術成果轉化
1、2000年,協助溫銳老師和江西電視台“社會傳真”欄目聯合製作了3集“百年江西經濟現代化歷程”的紀錄片,擔任撰稿人和顧問,並接受相關問題的採訪。
2、2006年,被南昌晚報聘請擔任該報“還原長征路,禮送老紅軍”大型策劃活動路線和模型製作指導。
3、2008年,公安部拍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紀錄片,聘請他擔任江西部分的撰稿人和顧問。
4、2010年1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等單位正式啟動首屆中國(江西)紅色旅遊網路博覽會,聘請10位專家學者開設“紅色教育大講堂”,其為專家之一,主講“井岡星火,可以燎原”(中國網路電視台網路視頻33分鐘)
5、2011年,參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井岡山市主持申報井岡山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畫活動,為其撰寫《井岡山生態變遷史》。
出版的著作
1、《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經濟變遷——20世紀贛閩粵三邊地區實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作者(兩人合著),全書共33萬字
2、《重構與整合——1934-1937年贛南閩西社會重建研究》,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年出版,獨立,23萬字
3、《巨變與重組的民國政治》,山東泰山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作者(6人合著)
4、《百年巨變與振興之夢——20世紀江西經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主編(多人合著)
5、《蘇區革命與農村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多人合著
發表的論文
期刊論文
1、《靠誰來建設未來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中文核心)1998年第23期,0.6萬字,獨立
2、《江西交通與江西經濟研究》,《江西交通》1998年第2期,1萬字,獨立
3、《略論江西棚民與客家的關係》,《宜春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0.5萬字,第2(兩人合作)
4、《新世紀江西發展的現實與定位》,《南昌大學學報》(中文核心)2000年第4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1萬字。
5、《集體化時期農村勞動力流動剖析——以贛閩粵邊區為例》,《當代中國史研究》(CSSCI源刊)2003年第3期,獨著,0.9萬字。
6、《20世紀農民生活變遷研究——以贛閩粵邊區為例》,《福建論壇》(CSSCI源刊)2003年第3期,獨著,1.2萬字。
7、《抗日戰爭時期贛閩粵邊區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抗日戰爭研究》(CSSCI源刊)2004年第4期,第2作者(兩人合作),1.8萬字。
8、《早期農村現代化的有益探索——民國江西萬家埠實驗區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CSSCI源刊)2004年第3期,獨著,1萬字。
9、《清末至民國時期贛閩粵邊區農業變遷與轉型》,《史學月刊》(CSSCI源刊)2005年第6期,獨著,1.5萬字。
10、《20世紀三四十年代贛閩粵邊區的人口運動》,《南昌大學學報》(中文核心)2005年第2期,第2作者(兩人合作),1.5萬字。
11、《清末至民國時期贛閩粵邊區市場網路的傳承與嬗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CSSCI源刊)2006年第4期,獨著,1.5萬字。
12、《1934-1937年贛南閩西市場與商業恢復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CSSCI源刊)2006年第2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1萬字。
13、《早期農村現代化的探索與起步——民國江西走馬鄉實驗區研究》,《農業考古》(中文核心;CSSCI源刊擴展版)2006年第6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1萬字。
14、《農村合作與金融“下鄉”——1934-1937年贛閩邊區農村經濟復甦考察》,《近代史研究》(CSSCI源刊)2008年第1期,獨著,2.4萬字。
15、《農民經濟觀念的變遷與小農理論的反思——以清末至民國時期江西省尋烏縣為例》,《史學月刊》(CSSCI源刊)2008年第7期,獨著,1.5萬字;該文為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8年第10期全文複印。
16、《抗日戰爭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以平教會為中心的考察》,《抗日戰爭研究》(CSSCI源刊)2008年第3期,第2作者(兩人合作),1萬字。
17、《客籍軍閥、本土豪紳與江西土地革命》,《廣西社會科學》(CSSCI源刊擴展版)2008年第7期,第2作者(兩人合作),0.65萬字。
18、《近百年中國農村建設考察》,《福建論壇》(CSSCI源刊)2009年第1期,獨著,1萬字;該文為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2009年第3期全文複印。
19、《江西地方經濟史研究的新探索》,《農業考古》(中文核心;CSSCI源刊擴展版)2009年第6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0.4萬字。
20、《重評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政府的“裁局改科”》,《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獨立,1.2萬字;該文為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2期全文複印。
21、《債權變革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秩序——以中央蘇區革命前後的民間借貸為中心》,《中國農史》(CSSCI源刊)2010年第2期,獨著,1.4萬字
22、《江西公路與東南抗戰》,《抗日戰爭研究》(CSSCI源刊)2010年第3期,獨著,1.4萬
23、《熊式輝主贛時期江西公路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歷史教學》(CSSCI源刊)2010年第10期下半月刊,第1作者,1.2萬字
24、《蘇區農民動員的機制與策略——以“九打吉安”為例》,《農業考古》(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1期,第2作者(通訊作者,兩人合著),0.85萬字
25、《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緣起的社會生態環境考察》,《福建論壇》(CSSCI源刊)2011年第2期,獨著,1.1萬字;被2011年4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0版(文摘版)“學術縱橫”作論點摘要(“中央蘇區土地革命興起具典型現代因素”)。
26、《江西抗日救亡團體及其歷史作用考察》,《井岡山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1作者(3人合作),1萬字。
27、《土著、移民與開發》,《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28、《歷史紅,山林好》,《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29、《從革命史到生態史》,《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30、《變局:百舸爭流與路在何方?》,《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31、《新移民與再開發》,《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32、《從革命搖籃到旅遊勝地》,《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33、《保護區:最後的理想家園》,《人與生物圈》2011年第6期。
34、《從革命搖籃到旅遊勝地——井岡山60年發展考察》,《井岡山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獨立,1.42萬字。
35、《民國九江鄉村師範學校農村改進實驗區考察》,《農業考古》(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3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0.52萬字。
36、《歷史情勢、突發事件與革命動員——江浙地區辛亥革命的微觀考察》,《史學月刊》(CSSCI源刊)2012年第8期,獨立,1.62萬字。
37、《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贛閩邊區民眾政治生態狀態考察》,《中共黨史研究》(國家一級期刊)2012年第7期,獨立,1.6萬字。
38、《民眾教育與鄉村改進:民國江西蓮塘實驗區研究》,《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第1作者(兩人合作),0.7萬字。
其他論文
1、《創造江西社會發展的新品牌》,中國民主同盟江西省委員會編:《建言獻策——民盟江西省委員會參政議政成果彙編(1990-2000)》(內部印刷)2001年印,該文為民盟江西省委會重點課題調研報告,約0.8萬字,第3
2、《吉泰盆地的生態環境與東固革命的興起》,該文收入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東固根據地與中國革命道路的開闢——紀念東固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學術討論會匯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獨立,1.2萬字;該文同時收入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等編:《井岡山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
3、《黑龍江印象——參加我院近代史所黑龍江國情調研活動散記》,《博士後交流》2008年第2期,獨立,0.56萬字。
4、《如何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裁局改科”》,該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獨立,1.2萬字。
5、《20世紀上半葉的江西公路建設與地方經濟》,江西省文史研究館編、許懷林主編:《江西文史》第4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第1作者(通訊作者,兩人合著),0.65萬字。
6、《關於創新蘇區史研究的幾點看法——以東固蘇區史研究為例》,郭德宏、吳宏亮主編:《回顧與新探——“中國現代史研究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作者(通訊作者,兩人合著),0.7萬字。
7、《<中國近代史綱要>教材局限評析》,王來法主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2010)》,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獨著,0.8萬字。
近年講學情況
1、2009年11月25日,應台北大學歷史系邀請,為全系老師和研究生作了“後中央蘇區時代之階級報復問題”的學術報告。
2、2009年12月19日,應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的邀請,為歷史系老師和全系學生作了“台灣學術印象”的學術報告。
3、2011年5月18日,應浙江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邀請,為全處處級幹部作了“後中央蘇區時代的階級報復問題”的學術報告。
4、2011年11月15、22、29日,應浙江工商大學宣傳部安排,為全校近千名學生(人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外語學院、杭州商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作了“成與敗:辛亥革命再認識——以剪辮為考察視角”的學術報告。
參加學術會議情況
1、2002年5月26-30日,赴武夷山參加“首屆中國東南社會變遷與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842-2002)”,該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北美“二十世紀”中華史學會、廈門大學歷史系、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等單位聯合主辦,我以《潮汕開埠與清末民國尋烏社會變遷》一文,獲小組討論發言機會。
2、2004年4月8-11日,赴江西省委黨校參加由其主辦的“2004年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年會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研討會”,多次參與討論和發言。
3、2004年9月19-22日,赴華中師範大學參加賀雪峰先生主辦的“首屆中國農村研究方法高級研討班”,參與學習和研討。
4、2005年5月13-17日,赴江西財經大學參加由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江西財經大學、中國經濟史學會聯合主辦的“近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以《社會秩序與政府職責——對1934-1937年間贛南閩西地區祠堂寺廟公產處置的探討》一文,獲小組發言機會。
5、2006年1月10-14日,赴廣東省嘉應學院參加“比較視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該學術研討會由廣東省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主辦,我以《清末民國時期農民經濟觀念的近代化發展趨勢——以江西省尋烏縣為例》一文,獲小組發言機會。
6、2006年5月,赴杭州參加“抗日戰爭與中國現代化進程”,該學術研討會由杭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主辦,本人獲大會發言機會。
7、2006年7月12-15日,在南昌參加由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主辦的“中國經濟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以“農村合作與金融‘下鄉’——1934-1937年贛南閩西地區社會經濟復甦研究”一文獲小組宣讀。
8、2007年10月13-15日,在吉安參加由井岡山學院井岡山精神研究所、江西師範大學紅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南昌航空大學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中共吉安市委黨史辦公室共同主辦的“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暨弘揚井岡山精神學術研討會”。
9、2007年10月29-31日,在鷹潭參加江西財經大學、中國農業部、中國社科院農村研究所共同主辦的“80年探索與新農村建設學術研討會”,本人提交了《近百年中國農村建設考察》一文,並被推薦為小組代表發言。
10、2007年12月,在北京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舉辦的青年學術研討會,我以“如何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裁局改科’”一文,獲大會發言機會。
11、2008年11月8日,在江西財經大學參加由江西省中國現代史學會和傳統生態與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和諧與發展——百年江西經驗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本人以“中央蘇區革命後之階級報復說分析”一文引起與會者極大的興趣。
12、2008年12月22-24日,赴北京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舉辦的“青年學術研討會”,本人的“中央蘇區革命後之階級報復說分析”一文得到近代史所學術委員會專家的中肯評價。
13、2009年4月18-19日,在天津參加南開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史學會近代史專業委員會、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的“20世紀的中國農村金融變遷”學術研討會。本人以“債權變革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秩序”一文獲得大會發言機會。
14、2009年8月27-30日,在貴陽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系、華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大學歷史系、貴州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人以“熊式輝主贛時期江西公路建設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一文獲得小組發言機會。
15、2009年11月12日,在台灣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參加該所舉辦的“歷史、族群與台灣地方社會暨施明德教授退休典禮學術研討會”。
16、2009年11月20日,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參加該所舉辦的“第二屆台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第四次座談會。
17、2009年11月21日,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參加由台灣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呂芳上發起和組織的“《事略稿本》讀書會”,該讀書會據說是台北最大的讀書會。
18、2009年11月24日,在台北台大校友會館,參加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雜誌社主辦的“紀念聞一多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19、2009年12月19日,在江西財經大學,參加該校生態社會與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共和國巨變與江西60年發展學術研討會暨2009年江西省中國現代史研究會年會”,本人以《從革命搖籃到旅遊勝地——井岡山60年發展考察》一文獲大會發言機會。
20、2010年10月15-18日,在河南鄭州參加中國現代史學會、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中國現代史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本人《如何創新蘇區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一文,獲小組發言機會。
21、2010年10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參加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本人以《從革命搖籃到旅遊勝地——井岡山60年發展考察》一文獲大會發言機會。
22、2011年6月5日,在浙江杭州參加浙江省社聯、浙江省黨史學會等聯合舉辦的“學術月”活動,本人以“關於蘇區史研究創新與突破的思考”一文獲小組發言機會。
23、2011年8月18-20日,在浙江杭州參加杭州市政協文史委、杭州師範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的“辛亥革命與杭州”學術研討會,本人以《歷史情勢、突發事件與革命動員——江浙地區辛亥革命的微觀考察》一文,獲得小組發言機會。
24、2011年9月18-19日,在江西南昌參加江西省社科院主辦的“中國革命與蘇維埃運動”學術研討會,本人以《政黨·社團·私人情感:社會關係資源運作與平江起義》獲大會發言。
25、2012年7月6-9日,在天津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編輯部和南開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的“中國近代史論壇”第2期:《中國近代鄉村的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本人以《社會秩序與政府職責——關於蘇區革命後贛閩邊區祠堂寺廟會社等公產處置的探討》獲大會發言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