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鄉

港西鄉

上海市崇明縣港西鄉,因地處雙港之西而得名。位於縣境中部偏西,東與港東鄉,南與城橋鄉,西與江口鄉、合作鄉毗鄰,北與長征農場交界,東北與東風農場接壤。該鄉由孫家、新鎮、定城、脅里以及日升、太平諸沙漲連而成,總面積29.96平方公里,有耕地22763畝,全鄉有13個行政村、213個村民小組,6350戶、1868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港西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崇明縣
  • 人口:18688人
歷史發展,土地使用,經濟發展,文化發展,

歷史發展

1927年前後,中共地下黨員顧福德領導南盤滧一帶農民組織僱農會。
1927年春,顧詩靈領導蛸蜞鎮一帶農民暴動,開展反飢餓鬥爭。
1938年至1939年間,抗日游擊隊在蟶殼滧、八字橋和北盤滧與侵崇日軍先後進行過三次戰鬥,蔣煊洲等18位抗日誌士的鮮血灑在港西土地上。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該鄉有12人為祖國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土地使用

鄉政府設在南盤滧鎮南首,雙三公路西側,距縣城7.6公里。三沙洪、小豎河流經該鄉東、西兩側,與新南橫引河匯合;陳海、北沿兩公路橫亘南、北部,雙三公路縱貫全境,並連通陳海、北沿公路,水陸交通便利。1950年劃港西、協南、東定3鄉,1957年並為港西鄉,1958年底屬城橋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港西人民公社。
在這塊糧、油、棉夾種的土地上,解放前南部水源貧乏,北部澇災嚴重,糧食畝產200餘斤,皮棉畝產10餘斤,油菜籽畝產70斤左右。解放後,填平橫河20條,新開橫河14條、泯溝394條,拓寬浚深三沙洪等主要河道,興建水閘、車口,實現了水利河網化,排灌機械化。1978年糧食常年畝產1490斤,皮棉畝產128斤。1984年糧、棉、油畝產分別為1638斤、79.1斤和317斤。人均分配304元。

經濟發展

1961年始辦鄉村工業。1984年有鄉辦企業9個,村辦廠13個,以紡織、機械、化工為骨幹行業。工業總產值1941.6萬元,年利潤154.7萬元。金屬粉末廠生產的合金粉末和刀剪廠生產的皮革刀,成為本縣特色產品。1956年建造的港西孵化廠,1978年改缸爐孵化為電孵,雛雞、雛鴨行銷14個省市。該廠孵化技術和經營範圍均為全縣同行業之冠。
1984年,鄉副業場有魚塘500畝,產魚3700擔;種植蘆筍549畝,占全縣種植面積的12.3%,居全縣之首,采筍面積122.66畝,總產24648.6斤,為全縣第二。

文化發展

該鄉有初級中學3所,學生608名;國小11所,學生1826名;職業學校1所,學生82名。鄉衛生院有病床36張。1966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7年成為全縣率先承擔鄉內病人醫藥費全部報銷的單位。該鄉重視計畫生育工作,1982年出生率為13.19‰,名列上海市郊區第三。1984年出生率下降為11.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