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區

渝水區

渝水區 ,江西省新余市市轄區,中共新余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科教、交通中心。

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東界樟樹新乾,南連峽江吉安,西接分宜,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

轄10鎮6鄉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775平方千米,總人口80.1萬人(2008年)。其中非農業人口30.3萬人。

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渝水區
  • 外文名稱:Yushu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江西省新余市
  • 下轄地區:城南辦、南安鄉、良山鎮
  • 電話區號:0790
  • 郵政區碼:338000
  • 地理位置: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
  • 面積:1775平方千米
  • 人口:80.1萬人(2008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仙女湖蛇島,傅抱石故里,仰天崗森林公園,孔目江濕地公園
  • 機場:新余仙女湖機場
  • 火車站:新余站
  • 車牌代碼:贛K
  • 行政代碼:36050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氣候特徵,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運輸,旅遊名勝,羅坊會議舊址,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毛澤東開興國調查會舊址,羅坊會議紀念館,張均海官廳,

建制沿革

渝水區渝水區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建新渝縣,以袁河中游昔稱渝水而名新渝,縣治龍池墅,屬安成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撤新渝入吳平。十一年吳平入宜春,屬洪州。十八年析宜春復立新渝縣,屬袁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新渝為新喻。
民國十五年廢道尹制,新喻直屬江西省。
1956年7月2日,更名新余縣。
1960年9月30日升縣為省轄市,
1963年撤市復縣,屬宜春地區。
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批覆撤銷新余縣,恢復新余市。
1983年10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贛府字[1983]184號)批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範圍內設立渝水區,為新余市轄縣級行政區。
1983年,撤銷新余鎮,改設街道辦事處;設立周宇鎮;設立花古山鎮(贛府字[1983]206號)。
1984年,良山鄉併入周宇鎮(贛府廳字[1984]492號)。
1987年3月14日,設定南英鄉建制(贛府廳字[1987]127號批覆)。
1988年12月10日,撤銷羅坊鄉、水北鄉、水西鄉、姚圩鄉,分別設立羅坊鎮、水北鎮、水西鎮、姚圩鎮;原下村鄉的行政區域劃歸花古山鎮並更名為下村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覆)。
1995年6月21日,撤銷觀巢鄉、河下鄉、珠珊鄉,設立觀巢鎮、河下鎮、珠珊鎮(贛民字[1995]108號批覆)。
1998年4月7日,撤銷歐里鄉,設立歐里鎮(贛民字[1998]52號批覆)。全區轄1個街道、10個鎮、11個鄉。
2001年8月27日,撤銷沙土鄉建制,改設城北街道辦事處;城關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城南街道辦事處(贛民字[2001]417號批覆)。
2001年11月26日,撤銷南英鄉,劃歸羅坊鎮(贛民字[2001]529號批覆)。
2003年10月21日,撤銷北崗鄉、東邊鄉和馬洪鄉,北崗鄉、馬洪鄉分別成建制劃歸羅坊鎮和水西鎮管轄,東邊鄉分別劃歸羅坊鎮和水西鎮管轄(贛民字[2003]271號批覆)。
2005年1月19日,新余市《關於同意渝水區將城北街道辦事處調整為二個街道辦事處的批覆》(余府字[2005]4號):1、將城北街道辦事處部分管轄範圍析出設立袁河街道辦事處。2、調整後,城北街道辦事處管轄:橋背、老屋場、毛家、富塘、堆上、嶺泉(小路口村小組除外)、東陂、勝利8個行政村和城北12個居委會。駐地不變;袁河街道辦事處管轄:送橋(含嶺泉行政村的小路口村小組)、王坑、望城、夏家、鄭家5個行政村,以及新鋼公司將來劃歸屬地管理的居委會。駐五一路與清萍路交叉口西側。

行政區劃

城南辦、通州辦、南安鄉水北新溪鄉界水鄉下村鎮鵠山鄉羅坊鎮人和鄉、仙來辦、袁河辦、珠珊鎮姚圩鎮良山鎮、城北辦、觀巢鎮(由孔目江生態經濟區託管)、歐里鎮(由孔目江生態經濟區託管)。
渝水區渝水區

地理環境

渝水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低山丘陵區,袁河橫貫其間。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平,由外圍逐漸向中部傾斜。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山川秀麗,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無霜期長,寒冬較短,年均勻溫17.8℃,年降水量1550毫米。

自然資源

氣候特徵

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

生物資源

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盛產水稻、棉花、油茶、花生、芝麻、柑桔、茶葉等。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鐵、金、銅、錳、鎢、石灰石、矽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瓷土等30多種,其中鐵礦、矽灰石、大理石的儲量占有一定的地位,矽灰石儲量列全國第二。

人口民族

人口持續低速增長。2005年底,轄區內行政總人口67.3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76萬人。人口出生率11.97‰,死亡率3.62‰,自然增長率8.35‰。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245.23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4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0.15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85.66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1.99:53.08:34.93,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3.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3.21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完成增加值162.06億元,比上年增長9.7%,占GDP的比重為66.1%,上升了0.9個百分點。
2017年,全區生產總值273.41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97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14.58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26.86億元,增長10.4%。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1.69:41.91:46.40,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1.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11.47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完成增加值174.7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占GDP的比重為63.9%,下降了2.2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0年渝水區農業總收入54950.4萬元,居全市第一,農業生產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部廳級以上表彰8項。渝水區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9萬畝左右,總產33萬噸以上,水稻總播種面積72.8萬畝,水稻總產32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98萬畝,油料總產0.7萬噸。
渝水區渝水區
渝水區是全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區)和肉牛生產續建基地縣(區),全省牛品種改良先進單位,生豬年生產總量51.3萬頭(其中出欄33.3萬頭),牛年生產總量8.9萬頭(其中出欄3.5萬頭)。渝水區是全省漁業工作先進單位,水產品總量1.45萬噸(其中特種水產0.37萬噸),養殖水面4.7萬畝,漁業產殖1.62億元。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列為全國農機化示範縣(區),是全省機械化促進先進縣,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66.86萬千瓦,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55%,水稻機插水平達到8%。2007年渝水區被批准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標準化生產基地,“10萬畝新余蜜桔產業化”項目列入科技部、財政部科技富民強區專項行動計畫。
2008年舉辦了首屆新余蜜桔文化藝術節,渝水區大力發展培育新余蜜桔特色產業,新余蜜桔面積達到8.5萬畝,總產達4萬噸,2004年新余蜜桔打入國際市場,出口東南亞等國家,新余蜜桔已成為渝水區農業支柱產業。渝水區是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十強縣(區),渝水區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8家。2010年度,龍頭企業產值16.4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84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渝水區完成工業增加值48.8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GDP的49.7%,比上年提高了2.94個百分點,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完成工業總產值19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集體工業0.75億元,下降了12.6%,股份合作企業0.15億元,下降6.9%,有限責任公司69.47億元,下降2.7%,個私企業85.81億元,增長5.9%,外資企業完成33.85億元,增長529.8%,港澳台投資企業1.55億元,增長5.7%。渝水區116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7.72億元,增長23.9%,占全部工業產值的92.8%。在規模工業中,採掘業完成產值15.9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8.9%;製造業完成產值159.39億元,占89.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產值2.43億元,占1.4%。產銷率達97.8%,企業虧損面為0.9%,盈虧相抵,實現利潤19.92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5.4億元,企業資產負債率50.35%,總資產貢獻率為21.43%,成本費用利潤率13.0%。在116戶規模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有6家,完成產值26.31億元,比上年增長387.1%,完成增加值8.37億元,增長382.84%。

社會事業

教育

截止到2005年渝水區擁有學校201所(含國小104個教學點),其中社會力量辦8所,占4.0%。招收中小學生14121人,其中社會力量辦1436人,占10.2% 。畢業學生14471人, 其中社會力量辦1199人,占8.3%。中國小在校學生53060人,其中社會力量辦3195人,占6.0% 。現有中國小專任教師3964人,其中具有技術職稱的3896人,占專任教師的98.3%。渝水區幼稚園59所,在園人數11700人,,其中社會力量辦6828人,占58.4%,教職工人數677人。

文化

文化館建於1989年,館舍面積約818平方米,2011年達到部頒三級標準;有圖書館一個,建於1990年,館舍面積3000餘平方米,2009年被評為縣級“國家一級圖書館”;有調頻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座。調頻廣播電台實行調頻無線發射方式進行覆蓋,中波調幅覆蓋率與調頻覆蓋率達99%,電視台現有采、編、播等設備在全省縣(區)級電視台中處於領先地位;渝水區電子遊戲、網咖等文化經營戶126戶。
截止到2013年有鄉鎮(辦)文化站16個,其中良山、羅坊、水北、界水等鄉鎮被江西省省文化廳授予“鄉鎮百強文化中心”,良山鎮綜合文化站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羅坊鎮綜合文化站達到了國家A級標準,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村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有179個農家書屋(均達省級建設標準)、廣電站20個(含市經濟開發區和仙女湖區轄區的鄉鎮站),村文化室119個,文化廣場20個,渝水區11個鄉鎮有農民業餘劇團16個,5個辦事處有各種業餘藝術團隊20餘個。渝水區鄉鎮文化廣電從業人員113人,渝水區基層文化硬體建設(室內及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6.28萬餘平方米。

衛生

截至2013年衛生保健服務網路不斷完善,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得到加強。渝水區事業衛生機構2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床位299張;衛生人員643人,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78人,其中執業醫師176人,執業助理醫師37人,診療人次數45.19萬人,住院人數治癒率94.29%。

交通運輸

浙贛鐵路橫貫東西,上新、清萍、吉新三條省級公路縱橫貫穿,東鄰京九鐵路,南與105、北與320國道相接,滬瑞、贛粵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旅遊名勝

羅坊會議舊址

羅坊會議舊址位於渝水區羅坊鎮東南2公里的陳家鬧,屬近代南方普通店房風格,三開間一廳兩廂,中廳分為前後二室。前室為當年的會址,後室為警衛人員住處,左廂是毛澤東居室兼辦公用房,右廂為周以栗住室,面積為201.47平方米,屋脊高6.75米,保持完好。

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

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座落在渝水區羅坊鎮院前村,是一座普通民房。舊址為一排五間,左起第四間的前半間,是總部辦公室,後半間是朱德居室,保存完好。

毛澤東開興國調查會舊址

位於渝水區羅坊鎮彭家洲北面,原為木行店。1930年10月底,毛澤東在這家木行店裡,找到從興國縣送來當紅軍的傅濟庭、李昌英、溫奉章、陳偵山、鐘得五、黃大春、陳北平、雷漢香8位農民進行座談,詳細調查了興國縣永豐區的土地革命情況。調查會為期一周,毛澤東作了詳細記錄,以後,根據調查所掌握的資料,整理並寫下了《興國調查》這篇光輝著作。

羅坊會議紀念館

座落在渝水區羅坊鎮彭家洲,1973年10月動工興建,1976年11月竣工,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四合院形式的建築。館址占地面積12210平方米,其中四合院面積為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內設6個陳列室,以及民眾接待室、休息室、資料室、圖書室和文物倉庫等,館內、外辟有花圃,樹木青翠,風景優美。
羅坊會議紀念館,主要介紹毛澤、朱德、彭德懷等1930年6-9月率領紅軍轉戰閩、贛、鄂、湘邊境,特別是1930年10月,在羅坊會議期間的革命實踐活動。

張均海官廳

原名“晝錦堂”,為明代建築,座落在觀巢鎮漢泉村。據《漢泉張氏族譜》載:“時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學士解縉先生親書‘晝錦’二字以贈(張均海)行,故後名其祠曰‘晝錦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