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董邦達煙磴寒林圖

清董邦達煙磴寒林圖

《煙磴寒林圖》是清代畫家董邦達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董邦達臨仿的這幅作品,除繼承了巨然的繪畫特點之外,更強化了其渾厚郁秀、平淡靜寂的韻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董邦達煙磴寒林圖
  • 年代:清代
  • 類別:中國古畫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尺寸:118.7x54.7厘米
  •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 作者:董邦達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此畫中署款“仿某某筆法”之風盛行。畫家董邦達所作的這幅《煙磴寒林圖》,左下邊的落款就署有“煙磴寒林臣董邦達仿巨然筆意”的字樣,正體現了這個時代的風氣。
《煙磴寒林圖》為紙本,墨筆,縱118.7厘米,橫54.7厘米。此圖左下有自識,並鈐有“臣”、“達”二印,畫幅上鈐“嘉慶御覽之寶”、“避暑山莊”等收藏印。

作品賞析

此圖繪山巒層疊,草木豐沛,景觀雄峻與意境豐富間透著深幽。溝壑中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下溪水環抱,錯落的野屋幽居,掩映在萬松山壑之間。那依稀可見的屋舍水榭,沿著斷斷續續的山徑蜿蜒地伸展入樹林,顯得那樣的幽深。山下的溪水沿著連綿的山腳流淌著,又使得這青山寒林洋溢著生命的律動,營造出丘壑之美、寒林之寂的意境。好一處隱居獨樂、悠哉閒適的人間佳境,難怪乾隆帝都發出“高嶺隆崇下有溪,林煙杳靄望中迷。天然極轡郊端杜,為問何人此隱棲。”之感慨(見圖的右上端)。雖然作者的這幅山水畫是仿擬巨然筆意,但並不是機械地臨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華的變通。巨然的畫風超拔脫塵,缺少人間氣息,而作者把那種清雅絕俗的冷逸演繹為山林野居、溪水綿綿的閒情逸緻,與大自然更趨親切與溫和,正肺胃用古人之法寫前人丘壑,書寫自我的藝術意趣,體現了中國繪畫史中“仿”一詞的獨特審美內涵。
此畫在構圖上與其他山水畫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的山巒林木把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筆墨沉厚渾樸,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在山石的結構和皴法上可看出巨然的影子,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中鋒用筆,輔之以偏鋒,行筆沉著穩健,不急不躁,緩緩而來,自有一番愜意。勾勒皴擦、暈染點垛皆從容為之,濃淡相融,復染復擦,又顯得渾然厚實。雖然山石造型沒有特意追求雄偉或奇險,但自有一番秀郁之氣,雖畫中無煙雲之形狀,但筆墨濃淡渲染與景物虛實的勾勒間,饒有煙雲之氣,無筆而意自出,突出畫面平淡高妙的意趣。畫面中雜樹繁茂,枝葉形貌不一,但條縷分明,頗似巨氏的風格。葉的畫法或雙勾夾葉,或中鋒介字葉;或濃墨、或淡墨隨意點刷,疏密聚散,秩序井然,造型各異,神貌有別,可見嫻熟的功力。

作者簡介

董邦達(1699~1769或1774)清代畫家。字孚存、非聞,號東山,浙江富陽人。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善書,能畫。山水取法元人,擅枯筆,勾勒皴擦,頗具逸致。宗董源、巨然、黃公望,而得力於董其昌。諛之稱古今三董相承即將他與董源、董其昌並列。亦有謂其畫風,在婁東與虞山派之間。但因受當時畫壇濃重的仿古氣息的影響,雖筆墨功力深厚,但創造性不強。傳世作品有《溪山深秀圖》《松崖苔磴圖》《仿王蒙幽林清逸圖》《仿黃鶴山樵山水》《仿荊浩匡廬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